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8 19:1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兴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题序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凛冽(lǐng)  要塞(sài)   轻盈(yínɡ)  锐不可当(dǎng)
B.颁发(bān) 仲裁(zhòng) 履行(lǚ) 屏息敛声(liǎn)
C.悄然(qiāo) 翘首(qiáo) 湛蓝(zhàn) 摧枯拉朽(xiǔ)
D.凌波(lín) 镌刻(juān) 督战(dū) 一丝不苟(gǒ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潇洒 凌空 凛洌 颇有建树 B.监视 操纵 桅杆 振耳欲聋
C.馈退 坠毁 紧绷 惮精竭虑 D.浩瀚 遗嘱 吞食 白手起家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2018年2月15日晚,万众瞩目的春晚正式拉开帷幕,各分会场的场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B.特朗普参加内阁会议时一丝不苟的开会态度得到了美国网民点赞。
C.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在修改作文时要改正并找出文章中的错别字。
B.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把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C.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新战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D.能不能有效地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5.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③放眼历史,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联系如此广泛而深刻。
④反之,则会出现谁都不想看到的双输结果。
⑤多“打开窗子”,让“空气对流”、“新鲜空气”进来,以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各国才能实现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⑥纽约股市的波动,可能冲击到印度的很多家庭;中国自贸区的税收优惠条件,则可能让德国进口的中高端啤酒具备更强大的价格竞争力,让消费者有更多高性价比的选择。
A.①②③⑤④⑥ B.⑤④③⑥②① C.③⑥②①⑤④ D.③②①⑥⑤④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B.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
C.飞机在6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D.父子俩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用干支纪年或计算岁数时,六十组干支字轮一周叫一个甲子,为60年。
D.“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语出清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为“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8.默写填空。(6分)
(1)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3)______在《梁甫行》中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进一步抒发了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4分)
材料一:来自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较上年同比下降20.5%;较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下降32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35.6%,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下达的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任务。
(1)请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是光明中学为蓝天保卫战发出的倡议:请将倡议书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倡议书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我们这一代责无旁贷、重任在肩。为让蓝天重现,碧水长流,青山常在,我们向全体同学倡议: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用热情植下一片绿树,用爱心呵护一片绿地,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保卫蓝天做出贡献,争做绿色文明使者,争当环境保护天使。
光明中学
2017年9月15日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8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9.请分别简要概括各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横渡”能否改为“越过”?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详略得当,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
B.本文叙议结合,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C.本文结构清晰,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分别叙述了中路军、东路军、西路军等战线的进展情况。
D.本文语言精练,在报道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个字来概括。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远  行 李森祥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刚认识,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们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妹妹们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儿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母亲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亲和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
13.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一动”。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文中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分)
爱的尊严 王永光
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道:“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
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元6角——”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
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可是走进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面,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那么对他。
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17.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2分)
________→嘲笑→________→感动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语境,说说第12段中“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是谁?请结合选文说说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2.门前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自然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煤油灯成为古董,管道天然气进入厨房,电脑也挤进我们的生活,真诚和友谊被人们重新拾了起来,时尚的春风吹遍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只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看到、感受到了哪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与点拨
1.B(A.lǐng—lǐn,dǎng—dāng;C.qiāo—qiǎo;D.lín—líng)
2.D(A.洌—冽;B.振—震;C.馈—溃,惮—殚)
3.C(“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而句子中是要表达“舌尖上的浪费”很严重,与句意不符)
4.C(A.语序不当,“改正”与“找出”互换位置;B.缺宾语中心语,在“科技报国”后加“理想”;D.两面对一面,将“能不能”改为“能”)
5.C
6. D (解析:A.括号前的逗号应移至括号后;B.引号前的逗号应为冒号;C.两个顿号应删去。)
7.B(新闻特写只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8.(1)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2)松枝一何劲 (3)曹植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9.(1)北京市顺利完成国家“大气十条”任务(意思对即可,2分)  (2)略。只要从具体的环保行动作答,言之有理即可。(2分)
10.20日夜到21日夜,在安庆到芜湖一线,中路军30万兵力全部渡过。21日17时到22日22时,在九江到安庆段,西路军35万兵力渡过三分之二。21日17时到22日22时,在南京到江阴段,东路军35万兵力渡过大部分。
11.不能。“横渡”表明我军是从水路上过去的,一个“横”字,很形象地展示出百万雄师顽强拼搏,锐不可当的昂扬斗志,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越过”并不能表明我军是从长江水路上过去的,也体现不了我军英勇豪迈的气势。
12.C(依次是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二)13 .①母亲深明事理。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②母亲朴实细心,疼爱儿女。她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感到内疚,儿子临行前,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掉了家中唯一的一只鸡。③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衣,钉扣子,天天忙碌。④母亲自尊心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

14.示例:娘啊,您真的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能不老?您一心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来源:学+科+网]

15.结构上,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作者借“门”表达“我”与家之间的深厚感情,回家时的遥望,离家时的回望,都包含“我”对家的爱与眷恋。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又寄予了家对“我”的爱与不舍。

示例:“远”的感觉来自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厚爱,对父母的眷恋,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伴随“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真切、更贴近了。
17.生气 后悔(每空1分)
18.(1)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1分),生动地写出了“我”在听到民工兄弟坚持要在窗口取钱后的疑惑、埋怨、不耐烦与生气的样子(1分)。(2)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1分),形象地写出了“我”有意嘲笑民工兄弟的心理和举动(1分)。
19.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疼丈夫。丈夫因为没钱,为自己买了一大碗面,而他却喝白开水,所以心疼、难受,吃不下面。二是埋怨丈夫。丈夫瞒着她把钱借给别人,而两人连生活费和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所以埋怨、生气,吃不下面。(答对一个方面原因可得2分,答对两个方面原因得4分)
20.①交代“我”默默为民工兄弟买一碗面后离开的原因,点明主旨;②议论抒情,升华主题;③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④对民工兄弟的评价和赞美。(写出三点可得满分)
21.示例:最令我感动的人是民工兄弟,因为他乐于助人,是个在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2分)。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2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