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03课边城(2课时)(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03课边城(2课时)(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12:49:26

文档简介

第03课 边城(第01课时)
1.给下面的字注音
抿( ) 筸( ) 嗤( ) 荫( ) 吠( ) 掂( )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强横(qiáng hèng): 俨然:
强迫(qiǎng pò): 睨:
3.沈从文(1902—1988),原名 ,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素有“ ”的美誉,也被称作“新文学界的魔术家”。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长河》等。
1.请速读文章第一部分(三),联系第三部分(五)前两段,指出文中提到的几个节日,并说说在这些节日都有哪些民俗活动,这些民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
节日
民俗活动
生活氛围
端午节
①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②龙舟竞渡;③端午捉鸭
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边城人民独特的生活环境;极具地域风俗特色,如世外桃源般幽美、太平,民风淳朴而又相对封闭
中秋节
整夜男女对歌
新年
舞龙耍狮子,放炮仗烟火
2.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第四、五节),分析下面两句话表现了翠翠怎样的心理特点,并总结其形象特点。
①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
②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①“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年少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难为情。
②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同时,这里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以上两件事体现了翠翠善良、敏感、清纯美丽和天真活泼的形象特点。
3.仔细阅读“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这一段,试剖析。
翠翠的“误会”才使少女与青年男子的初会更具有戏剧性,才在二人心中激起波澜,才使两人有了牢固的记忆,成为爱情萌芽的起点。此句体现出了翠翠的淳朴、无邪,同时又说明了她的机灵和胆大。
4.仔细阅读“话虽轻轻的……可不要叫喊救命”这一段,试剖析。
“大鱼咬你”是贯穿翠翠和二老间爱情的一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加浓烈,但是又不难看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人性的含蓄之间的矛盾又无意间在加剧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翠翠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关于“大鱼咬你”,后文中有多处与之照应,作用有三:一是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是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动故事情节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三是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
5.仔细阅读“到了家边……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这一段,试剖析。
唢呐、《娘送女》与上文写迎婚送亲的喜轿等照应,《娘送女》等更加流露了翠翠的少女心事,巧妙地突出了翠翠的婚事也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在作者的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宁静、和谐,美好的人性,淳朴的民风都得到了体现。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接壤(rǎng) 碧溪岨(jū) 傩送(nuó)
B.踹水(tuān) 角隅(yú) 鞶鼓(pán)
C.嗤笑(chī) 碾坊(niǎn) 茶峒(tòng)
D.俨然(yān) 眺望(tiào) 喧阗(t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竹杆 一泻千里 含糊 川流不息
B.竞赛 渡过难关 粗鄙 甘拜下风
C.撑船 轻歌曼舞 粽子 兵慌马乱
D.略影 世外桃源 山峦 左顾右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且想象她出走以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来__________地躺在渡船上。
(2)翠翠,你人乖巧,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也莫生气。我__________说个笑话给你听。
(3)她__________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4)老船夫见他眼神冷冷的,不明白他的意思,就用眉眼做了一个可笑的记号,表示他明白大老的冷淡是装成的,表示他有好消息可以__________。
A.无可奈何 信口雌黄 确实 宣告
B.无能为力 若悬河 似乎 报告
C.无可奈何 信口开河 似乎 奉告
D.无能为力 滔滔不绝 仿佛 忠告
4.下列各句中,标点运用准确规范的一项是
A.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B.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C.那黄狗汪汪地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
D.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5.对下列句子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合理的一项是
A.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
B.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翠翠对爷爷失信的责怪。)
C.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运用反复的手法,把“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也更接近口语,表现了翠翠在爷爷面前撒娇的神态。)
D.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爷爷的问话唠唠叨叨,重在表现爷爷的热情好客,对他人的关心。)
6.下面是选自《边城》的片段,次序打乱了,请选出排列合理的一项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____________________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①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②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③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④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情同手足的天保、傩送兄弟两个与翠翠演绎的一段凄婉而纯美的爱情在当今这个情爱泛滥的时代已成千古绝唱。
B.盛夏的武汉城真不愧“火炉”之称,炎天烈日,流金铄石,不仅外地旅游者罕见,即使是本地市民也都愿意待在家中,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清凉。
C.名著《边城》是沈从文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湘西的风物人情唱出的一曲心灵的恋歌,读来楚楚动人,令人感慨良多。
D.农村各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饭千金等现象有所回潮,这不但加重了群众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污染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8.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沈从文离开故乡后,很少回来。但他在作品中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和形形色色的人,都成了他永远惦念的对象。
B.边城因为文豪沈从文而驰名中外。后来,这里的城垣、白塔被毁,但翠翠岛、从文大道、古城墙等景点的修建,又为茶峒增添了新景。
C.那小小的木船,陈旧的竹篙,爷爷的呼唤,翠翠的娇嗔,黄狗的亲昵,夕阳下的白塔,水中白塔的倒影,一切的一切,都在沈从文的心里被烙上深深的印痕。
D.沈从文把茶峒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人情风俗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边城。
9.将下面一段话改写为句式整齐的一段话。(可以适当更换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边城是一幅五彩的画,她如诗,她又像一曲婉转的歌。假如置身其中,浑身的污垢自然澄清,日常的烦恼可以洗尽。她可以冲散劳累和忧愁,她还能滋润我们的心灵,留下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的美,也爱她的奉献与辛勤,同样也爱她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着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
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1.画线语句中,“翠翠明白了”,但为什么“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
2.“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一句中,那些人为什么“笑”?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3.祖父的“狡猾”体现在什么地方?怎样理解“狡猾”一词的含义?
4.“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1.A
【解析】B项,“踹”应读“chuài”;C项,“峒”应读“dòng”;D项,“俨”应读“yǎn”。
2.B
【解析】A项,杆—竿;C项,慌—荒;D项,略—掠。
3.C
4.C
【解析】A项,句中虽有“如何”,但并没有疑问语气,所以问号应改为逗号。B项,把“一匹红”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D项,把“三、五”之间的顿号去掉,因为此处为约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5.C
6.B
【解析】本题考查连贯。作答时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衔接以及景物描写的顺序。
7.B
【解析】B项,“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极热。使用正确。A项,“情同手足”,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此处不合语境。C项,“楚楚动人”多指女子姿容娇柔美好,让人心动。使用对象错误。D项,“一饭千金”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此处望文生义。
【备注】成语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成语的意思;二注意成语的语法功能;三注意成语的感彩;四注意语境。
8.B
【解析】A项,主语残缺,把句首的“在”去掉;C项,逻辑混乱,把最后一句中的“被”去掉;D项,成分残缺,在“如诗如画的边城”后加“美景”。
9.边城真美啊!美得像五彩的画,又像一首抒情的诗,还像一曲婉转的歌。这种美澄清了我们浑身的污垢,洗尽了我们日常的烦恼,冲散了我们的劳累,带走了我们的忧愁,滋润了我们的心灵,留下了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爱她的美,爱她的奉献与辛勤,爱她的有滋有味,爱她的不倦拼搏。
【解析】此题考查整句和散句的转换能力。修改后要做到语言形式上匀整,结构上大致相同,修辞上可运用对偶、排比等。表达效果要富有节奏,音韵和谐,表意强烈,有气势。
1.因为翠翠和祖父一样,是一个不爱财的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
【解析】注意把握翠翠和祖父的性格特征,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翠翠明白了”,所以才“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
2.那些人因为这种纯洁的人际关系和朴素的风俗而笑。从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湘西淳朴的民风与渡船老人和孙女的高洁人格,这中间体现了沈从文“美”和“爱”的理想。
4.祖父的“狡猾”体现在留了卖皮纸的年轻人一枚铜子,却送给他一把烟叶。“狡猾”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祖父不计报酬,别人给他的钱,他设法归还,这正是祖父纯朴性格的表现。
【解析】这是祖父意味深长的一句话,结合前文的意思比较好理解,答案也比较明显。
第03课 边城(第02课时)
1.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1)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沈从文有“京派作家”之称,但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描写湘西边地风土人情的“湘西小说”。
B.《边城》一方面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C.沈从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D.《边城》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画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再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优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
3.下面对有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B.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E.翠翠曾三次请求祖父不要再渡船。回来陪她,祖父都没有答应,这体现老船夫一心想着赚钱,根本没时间理会他的孙女。
1.阅读第五部分的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中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进一步给读者展示了茶峒的民俗风情,二是与翠翠的感觉形成对比,这样热闹的场景,却也引不起她的兴趣,总不如遇到二老傩送时的那个端午节"甜而美",突出了翠翠对二老的留恋之情。
2.本文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式比较特别,试根据内容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
小说并无静止的独白式的大段内心剖析,也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而是选取特定环境下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来描写,构成强烈的暗示,引导人们透过这些描写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暗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3.《边城》中,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
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理想人生的集中代表,也体现了他的文学理想。②小说描写的理想生活不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怎么悲伤。在作者看来,翠翠、祖父、大老、二老的命运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常态。当地民风如此,生活如此。作者用诗化的抒情手法表现了这一生活。
③作者一方面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同时,另一方面已预测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4.如何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呢?
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俗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等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化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祈求(qí) 呜咽(yè) 埋怨(mái)
B.蕴藉(jí) 笞(chī) 唾弃(tuò)
C.劫难(nàn) 俨然(yǎn) 压榨(zhà)
D.应和(hè) 谄媚(chǎn) 船舷(x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矜持 滥摊子 怏怏不乐 钩玄提要
B.装璜 炮筒子 以偏赅全 喧宾夺主
C.喧阗 半吊子 声名鹊起 病入膏肓
D.案牍 翘辫子 陨身不恤 蛛丝马迹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课堂上有人大笑,有人微笑,有人莞尔而笑,听杨老师上课真开心。
B.有些同学写作文从来不打草稿,笔一拔就在纸上信口开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凑足800字了事。
C.湖南省在2002年4月7日进行的素描、色彩考试中,一共查出90多名舞弊考生,除了少数是夹带外,其他都是张冠李戴的枪手。
D.这个故事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因为一幅假画就使那情天孽海的爱在转眼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
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恰当的一项是
对沈从文性格塑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故乡——凤凰的那条清丽秀美的沱江。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在这里尤其学会了思索与想象。
②为了能同这里的自然亲近,他学会了逃学,学会了游泳,甚至学会了撒谎。
③因为体罚虽限制了他"乱跑"的自由,想象却生出了翅膀,使他凭经验想到了河中鳜鱼被钓起后泼剌的情形,想到了满天放飞的风筝,想到了山里歌唱的黄鹂,想到了树上累累的果实……
④逃学、撒谎被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发现后,少不了都是一顿体罚,但他却从不因此而懊悔。
⑤他在这里的日光下,认识了大千世界稀奇的色,微妙的光,以及万汇百物的动与静。
A.⑤①②④③
B.①②④③⑤
C.⑤②①④③
D.⑤④③①②
5.选出下列句子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A.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欷歔不已。
B.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C.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D.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6.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与整体语段语境协调,句式与画线句大体一致。
花垣茶峒,湘西的一个小城镇,又叫边城。她就像一杯浓浓的绿茶,溢香在人们口中;                ,         。多少年来,静如处子的边城迎来了多少文人骚客的吟唱;多少年来,美丽如画的山水让多少游人心动。我再次来到她的身边,仿佛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躺在边城茶峒的怀里,我静静地读着,品着,宛如欣赏一部精致的情书,一支美妙的夜曲,         ,         。沉迷在这里竟是那样地忘怀,那样地执着,那样地多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贝先生家训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有一部分不能了解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是他太好——不然,便是C县的舆论太不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加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吝啬鬼”或“那老怪物”一类的言辞。
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这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之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处得来的消息,则又明明是因问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拜认过三贝隔房堂弟做干崽,大概这话总不是全无把柄!
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死的,不是我们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只指示讣文给看就得了;讣文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
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第六儿子——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牌,有朱红绫子的铭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产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初从上海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在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的孝子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年青的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免得那些打高脚牌、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
“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都带了羡慕神气这样说。
三贝先生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
不过,人虽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C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关于“世道人心”。因此谨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其“出处大节”,则已有C县宿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
节抄家训:
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设于此时桥忽圮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渊远,适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如此,既可防意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
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俟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若然,客即不知趣硬赖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
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得已,最好是用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
厕房粪坑到夏天粪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嵚崎不同于流俗,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
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楚了。至其家训,除为代加标点外,初未敢易去一字。
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作
(选自《沈从文文集》第八卷,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C城的一大损失。
B.“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生一个人,但刻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
C.“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赞美词语,用在三贝先生身上多少有些词不达意的意味。
D.小说结尾说“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楚了”,这里的“我也不大清楚了”,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只是一个假托的故事。
E.小说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三贝先生这一形象,侧面描写三贝先生死后人们的种种反应表现其性格特征,正面描写是通过家训表现其性格特征。
2.小说的前一部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三贝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这与它所叙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表达的主旨有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C
【解析】A项,埋:mán;B项,藉:jiè;D项,舷:xián。
2.C
【解析】A项,滥—烂;B项,璜—潢;D项,陨—殒。
3.B
4.A
【解析】⑤句与语境紧密相连,所以放在最前;①句中的指示代词“这里”与⑤句中的重复,根据语意,⑤在前,①在后;②④两句紧密相连,③句位于其后来总结②④。
5.B
【解析】A项,“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有歧义,在课文中,短语“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处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没有歧义,在这个句子里,失去了特定的上下文,就有了歧义。C项,缺少必要的介词,“和”与“自己”构成介宾短语,“朋友”没有介词了,应在“和”前加上“跟”。D项,“不但”“而且”后的内容对调。
6.她就像一片香香的花海 流芳在人们心中
一幅动人的油画 一首醉人的歌谣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仿写的能力。仿写句子需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前两个空仿“她就像……”的句式,但要注意突出比喻手法;后两个空仍是比喻,但要注意与前面的内容相协调,突出边城茶峒给人带来的感受。
1.BD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文中采用的是反衬手法,即欲抑先扬,这样写有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深化小说的讽刺意味等作用。据此分析即可。
3.①谨小慎微,迂腐呆板,这从他在家训中写的过大桥怕桥毁塌殃及自己、进城怕城门洞落下砖头瓦片砸着自己可以看出;②吝啬贪小,处处工于算计,这从他家训中写的以茶待客、买肉和卖粪如何占便宜可以看出;③缺少父子亲情,这从传说的他的死因可以看出。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在家训中写的过大桥怕桥毁塌殃及自己、进城怕城门洞落下砖头瓦片砸着自己可以看出”等情节中概括出其“谨小慎微,迂腐呆板”的性格特征。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谨小慎微,迂腐呆板”“吝啬贪小,处处工于算计”“缺少父子亲情”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4.①充满调侃、寓庄于谐的语言使故事更具讽刺意味;②用“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明褒暗贬的词语写三贝先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极具讽刺效果;③本文借死者讽刺时人,批判倾向鲜明,使用讽刺辛辣的语言更能够直接引发读者的思考。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要注意选项对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的表述是否正确。如本题B项文意分析不当。
2.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又指心态与观念的限制。
【名师点睛】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如本题“窗子”既可以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也可以指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3.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名师点睛】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