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06课逍遥游(2课时)(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06课逍遥游(2课时)(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12:50:42

文档简介

第06课 逍遥游(第1课时)

1.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 ,战国时期蒙地(今安徽省蒙城县)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后世将他与 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名篇有《 》《齐物论》等。《庄子》今存 篇,其中内篇七,外篇 ,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2.阅读课文第1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1)北冥有鱼( ) (2)其名为鲲(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5)而莫之夭阏者( ) (6)蜩与学鸠笑之曰( )
(7)我决起而飞( ) (8)抢榆枋而止( )( ) (9)宿舂粮( )
3.阅读课文第1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北冥有鱼(通“_____”,___________)
(2)化而①为鸟,其②名为鹏(①连词,__________。②代词,__________。)
(3)怒而飞(__________)
(4)是①鸟也,海运②则将徙于南冥(①指示代词,__________。②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5)《齐谐》者,志怪者也(__________)
(6)水击①三千里,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③以六月息④者也(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7)野马也,尘埃也(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一种珍稀动物)
(8)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
(9)亦若是则已矣(__________)
(10)则其负①大舟也无力②(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11)则芥为①之舟,置杯焉②则胶③(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12)则风斯①在下矣,而后乃今培②风(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13)而莫之夭阏①者,而后乃今将图②南③(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14)我决①起而飞,抢②榆枋而止(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15)适①莽苍者,三餐而反②,腹犹果然③(①动词,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6)之二虫又何知(__________)
4.阅读课文第1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的特点。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句。“去”的状语“以六月息”后置。“覆”的“以”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句。“覆”的状语“于坳堂之上”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夭阏”的宾语“之”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固定句式。“奚以……为”固定句式,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知”的宾语“何”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周 道家 老子 逍遥游 三十三 十五
2.(1)míng (2)kūn (3)tuán (4)ào (5)è (6)tiáo (7)xuè (8)qiāng/fang (9)chōng

4.(1)那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2)《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3)(鹏)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
(4)在堂上低洼的地方倒一杯水。
(5)没有什么能阻碍它。
(6)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7)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1.如何理解题目“逍遥游”的含义?
在本文中,“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式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2.分析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3.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4.一、二两段中有什么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1.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北冥(míng) 尘埃(āi) 坳堂(āo) 抟扶摇而上(chuán)
B.鲲鹏(kūn) 夭阏(yān) 蓬蒿(hāo) 学鸠(jiū)
C.晦朔(shuò) 泠然(líng) 宿舂粮(chōng) 决起(jué)
D.蟪蛄(huì) 榆枋(fāng) 蜩与学鸠(tiáo) 数然(shuó)
2.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常以身翼蔽沛公
B.夫列子御风而行 以疲敝之卒御狐疑之众
C.未有知其修者也 乃重修岳阳楼
D.适百里者,宿舂粮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芥为之舟 ②以五百岁为春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D.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7.下列语句中加线的字,从活用角度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置杯焉则胶 ③而后乃今将图南
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⑤绝云气,负青天 ⑥此亦飞之至也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⑤⑥/②③④
C.①⑥/③④/②⑤
D.①⑥/③④/②/⑤
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篇首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溟徙于南溟的壮观图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B.文章以譬喻的手法,以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
C.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像,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D.作者批判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庸人,认为世人都称赞的宋荣子的修养还不够,而赞扬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10.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们分别与画线的上句构成对偶。
我们有时不妨学学庄子,超然物外,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琼浆,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 ,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如此适心任性地翱翔,该是多么的逍遥啊!
11.著名风景区洪椿坪以植被繁茂为特色,到处绿叶连云,翠色似海。春夏之晨,雾气弥漫,枝叶如洗,令人心醉,故名“洪椿晓雨”。寺中有一副对联,请根据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拟出下联。
上联: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
下联: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悬挂。
B.置杯焉则胶 胶:着地。
C.而后乃今培风 培:增加
D.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现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②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大小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2)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知:知识
B.旬有五日而后反 反:通“返”,返回
C.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相:做相国
D.或谓惠子曰 或:有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B.①庄子往见之 ②及其所之既倦
C.①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 ②于是余有叹焉
D.①亦若此矣 ②死已三千岁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俨骖騑于上路 B.虽然,犹有未树也。
C.奚惆怅而独悲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构建一个富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的、和谐广大的精神世界,这反映了庄子对绝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B.“庄子钓于濮水”是中国文人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典范,表现了中国文人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
C.“惠子相梁”文章比喻巧妙贴切,以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
D.选文使用了多个寓言故事,使文章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 鹓 雏 发 于 南 海 而 飞 于 北 海 非 梧 桐 不 止 非 练 实 不 食 非 醴 泉 不饮。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4)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2017年高考江苏卷】名句名篇默写。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诗经·卫风·氓》) (2)小知不及大知, 。(庄子《逍遥游》)
(3)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商隐《锦瑟》)
(4)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论语·宪问》)
(8)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2.【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1.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这里主要考查习惯性误读字的读音。A.抟“tuán”;B.阏“è”;C.决“xuè”
2.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的理解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是表选择的连词,“其……,其……”当“是……,还是……”讲。其它都是代词。所以选B。
5.C
【解析】①②相同,都是动词,“作为”的意思。③④不同,③是副词,况且;④是副词,将要。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6.A
【解析】B项的意思是“吃饱的样子”,C项的意思是“这之后”,D项的意思是“一般的人”。
7.A
【解析】①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怒”,奋起;"绝",穿越;②③ ④名词活用为动词。“胶”,粘贴;“南”,向南飞;“上”,向上飞;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至”,极点。
8.D


(一)
1.C
【解析】文言实词要依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本句“而后乃今培风”的大意理解是“之后就凭风飞起”,可见“培”的含义是“凭”。
2.A
【解析】③是说天的颜色。⑤是说蜩与学鸠的浅薄见识。排除这两句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3.C
【解析】C项,理解错误,文章虽然谈到了“小大之辩”,但舟与水的例子是用来说明事物都“有所待”的。
4.①看起来那样苍茫的天空,那样的色彩真的是它的本来色彩?还是因为太远了而目无法看清。
②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解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句子的得分点,要依据语境补充省略成分,要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①“苍苍”苍青色;“正色”真正的颜色;“至极”看到尽头。②“决起而飞”急速起飞;“抢”碰触;“控”落下;“之”动词,到;“南”动词,向南飞。
(二)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高考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一般都学过,我们可以联系教材,并结合原文语境来分析推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A项,“知”通“智”,才智。故选A。
2.D
【解析】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平时要不断的积累,结合着语境分析,D项,语气助词,用于陈述句句末,相当于“了”。A.①连词,表修饰;②通“耐”,能。B.①代词,代惠子;②动词,向往、追求。C.①在这个时候;②对于这件事。故选D。
3.C

4.B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B项,“坚决不合作的典范,表现了中国文人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有误。故选B。
5.夫 鹓 雏 发 于 南 海/ 而 飞 于 北 海 /非 梧 桐 不 止 /非 练 实 不 食 /非 醴 泉 不 饮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表达能力。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可根据名词做主语、标志性词、常用于文言句首或句尾的文言虚词等特点断句。本题可根据文言虚词“而”,根据句式“非……”断句。
6.(1)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
(3)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4)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参考译文】
(2)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两位大夫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想将国内的政事托付给您而劳累您。”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楚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走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 鹓雏从南海出发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它不会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刚好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鹓雏,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1.(1)来即我谋(2)小年不及大年 (3)一弦一柱思华年(4)无言独上西楼(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古道西风瘦马(7)勇者不惧 (8)在地愿为连理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今年的八句依然沿袭往年的习惯,即高中四句,主要源自《诗经·氓》《逍遥游》《锦瑟》《赤壁赋》;初中两句,源自《相见欢》《天净沙·秋思》;课外两句,源自《论语》和《长恨歌》。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诗歌和古文兼顾,而去年以诗歌为主。应注意“浩浩”“冯”“御”这几个字的写法。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2)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解析】诸子散文与唐代铭文,一散一韵。注意语境提示和不写错字,注意“匹”“庐”的写法。
【名师点睛】名句默写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给出上句填写下句,另一种是给出情境进行填空。本题属于后一种。

第06课 逍遥游(第2课时)

1.阅读课文第2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1)朝菌不知晦朔( )( ) (2)蟪蛄不知春秋( ) ( )
(3)汤之问棘也是已( ) (4)斥鴳笑之曰( )
(5)不过数仞而下( ) (6)翱翔蓬蒿之间( ) ( ) ( )
2.阅读课文第2段,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小知不及大知(通“__________”)
(2)小年①不及大年②。奚③以知其然④也(①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农历十二月为29天的年份;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鱼鲜等产量少的年份。②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农历十二月是30天的年份;春节;丰收年。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3)朝菌不知晦①朔②,蟪蛄不知春秋③(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春季和秋季,常用来指整个一年,泛指岁月;人的年岁)
(4)而彭祖乃今以久①特②闻③,众人④匹⑤之,不亦悲乎(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④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许多人,大家。⑤__________。)
(5)汤之问棘也是①已②(①代词,__________。②句末语气词,_________。)
(6)穷发之北(________________)
(7)未有知其修者(__________)
(8)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羊的角)
(9)绝①云气,负②青天,然后图南,且③适④南冥也(①__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10)不过数仞而下①,翱翔②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③也(①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11)而彼且奚适也(__________)
(12)此小大之辩也(通“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文第2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以”的宾语“奚”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省略句、固定句式。“众人”后省略“与其”。“不亦……乎”为固定句式,译为“不是……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适”的宾语“奚”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翱翔蓬蒿之间。(省略句,“翱翔”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小大之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课文第3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
(3)泠然善也( ) (4)彼且恶乎待哉( )
5.阅读课文第3段,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故夫知效①—官,行②比③一乡,德合一君,而④征⑤一国者(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通“____”,_______________。)
(2)举①世誉之②而不加劝③(①形容词,__________。②代词,__________。③__________。)
(3)彼于致①福者,未数数然②也(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4)虽然①,犹有未树②也(①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②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
(5)夫列子御①风而行,泠然②善③也(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6)犹有所待者也(__________)
(7)若夫乘天地之正①,而御六气之辩②,以游无穷③者,彼且恶乎待④哉(①__________。②通“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8)神人无功①,圣人无名②(①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没有功劳。②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今义是没有名称的;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说不出所以然来的;无缘无故的。)



1.作者在第三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又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第三段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2.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3.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4.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的理想境界到底什么样?
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庄子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
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5.总结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1)借用寓言说理。庄子的作品中,运用寓言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吗?
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提防/提醒 偌大/唯唯诺诺 层见叠出/瑕瑜互见
B.刹那/古刹 朔气/追本溯源 擢发难数/数见不鲜
C.哽咽/吞咽 不啻/归根结蒂 扶老挈幼/锲而不舍
D.勒令/勒索 山脉/一脉相传 忧心忡忡/摩肩接踵

2.下面句子中加线的成语都出自《庄子》,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据报道,中国独立研制的“嫦娥三号”将于近日发射,届时“嫦娥三号”将带着月球车鹏程万里,飞赴月球,登陆月球,完成中国探月工程的关键一步。
B.目前的世界经济虽然有所回暖,但还远远不能乐观,所以,那些目无全牛,缺乏合作理念的行为,对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丝毫益处。
C.遵照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指示,这支部队从实战出发,加大了训练的力度,增加了训练的难度。他们的口号是“为打赢,谋打赢,定打赢”,部队的战斗力白驹过隙般的提升。
D.从某一个角度讲,庄子崇尚的无碍、无待的绝对自由,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那种在社会生活中像庖丁解牛一样“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的处世主张,也近乎滑头主义。
3.下列各句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②此小大之辩也
③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云销雨霁
⑤而彼且奚适也
⑥而征一国者
⑦北冥有鱼
⑧而莫之夭阏者
A.①②⑥⑦ B.②④⑤⑧ C.①③⑤⑦ D.③④⑥⑧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南
A.不过数仞而下
B.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C.水击三千里
D.德合一君
6.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以五百岁为春 ③诸侯以惠爱为德 ④奚以知其然也
⑤问征夫以前路 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⑦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⑧农人告余以春及
A.①②③
B.④⑥⑦
C.⑤⑥⑧
D.①④⑥
7.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A.翱翔蓬蒿之间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8.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分别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子,名铿,活了八百岁,“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指此人。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9.把下列句子组合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逍遥游》其实无形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②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大小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人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③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④所以大与小呢,它绝不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中很多实用的规则里。
⑤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10.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子,再造两个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庄子是先秦最伟大的批判者,正是他的逍遥,丰富了中国的古代文化; , ; 。 , ; 。无论是逍遥、呐喊,还是抨击,他们都是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与批判者。

11.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精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这一特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 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乙文: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五百岁为春
②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请奚杀?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D.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3.下列对选文内容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文章都采用了设譬取喻的手法,比喻贴切自然,增强文章趣味性。
B.甲文说明万物各有所待,但程度不同,存在着大和小的区别。
C.两段文章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D.乙文说明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变,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灵活变通。
4.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②彼且奚适也?

③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残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2.下列字体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B.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C.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D.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 鸢 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 鸢 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而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1.A
【解析】A项,分别读dī/tí,ruò/nuò,jiàn/xiàn;B项,分别读chà/ chà,shuò/sù,shǔ/shuò;C项,分别读yè/yàn,chì/dì,qiè/ qiè;D项,分别读lè/lè,mài /mài,chōng/zhǒng。
2.D

3.A
【解析】①“知”通“智”,②“辩”通“辨”, ⑥“而”通“耐”,⑦“冥”通“溟”。
【名师点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如本题②“辩”通“辨”。平时注意积累。
4.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这里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项,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项,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5.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这里重点考查词类活用。例句中的“南”为名词作动词,向南飞;A项,名词作动词,落下来。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C项,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满意。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①④⑥都当“凭借”讲。②③⑧都当“把”讲,⑤当“拿”讲,⑦当“用来”讲。
7.D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句式为状语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A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蓬蒿之间翱翔”;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C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南亩之农夫多”;D项,宾语前置句。
8.B

9.⑤①③④②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找出体现语段中心或主旨的关键句或领起句,然后根据各句中的关联词语、逻辑关系等合理排序。⑤为领起句,引出文段主要话题,①为主旨句,③对①作解释分析,④是由①③得出的结论,②是对④进一步具体的解说。关键词语:"其实""因为""所以""也就是说"。
10.鲁迅是中国现代最有力的批判者,正是他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 巴尔扎克是法国最杰出的批判者,正是他的抨击,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
11.先秦诸子散文的突出特色是寓理于形,借助形象议论说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要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从文段最后一句可知,本段讲的中心是“先秦诸子的特色”,比较前面讲的《论语》《孟子》的特色,找其共同点,可归纳为“寓理于形”或“借助形象议论说理”。组织答案语言要通畅。

(一)
1.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音,字音与字意、用法都有关系。“知”同为通假字,同“智”,都读zhì;③中的“数”意为“几”,读音shù,④中“数数”意为急迫用世,刻意追求,读音为shuò。
2.C

3.C
【解析】乙文的故事是人间极平常的事,作者小中见大,阐发出深奥的道理。
4.①小的聪明比不上大的智慧,短的寿命比不上长的寿命。
②它将要飞到何处呢?
③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知”译为智慧,“年”译为寿命,“不及”译为比不上(2) “且”译为将要,“奚”译为哪里,宾语前置,奚适译为飞到哪里。(3)“以”译为因为,“处”译为对待。
(二)
1.A
【解析】A项,“谋”应为“有所图谋”之意。
2.C
【解析】C.两个“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A项,前一个“于”为介词,在;后一个“于”为介词,到。B项,前一个“之”为代词,指击剑这件事;后一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项,前一个“与”为介词,“跟(庄子)”;后一个“与”为动词,亲附。
3.A
【解析】断句时注意标志词“曰”“夫”“者”,还有相同句式,如“示之以虚”“开之以利”。
4.B

【参考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客居在宫门左右,有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大王,使他停止对斗剑之士的喜爱,(我就)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肯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如我对上游说大王却触犯了大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还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大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太子说:“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会见父王,事情一定会弄糟。”庄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备办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文王。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文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因此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滞留。”赵文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文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试。”
赵文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残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平日所用的剑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
赵文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五行的道理来支配天地,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应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文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很威武,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带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围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1.A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属于传统题型。所选词语皆是高中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适中,指向明确。选项设置合理,所考查四个实词的含义皆是词语的常用基本意项,考生易于解答。而且A项考查的“悼”字在课文中出现过,《诗·卫风·氓》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中“悼”意思就是“悲伤、哀伤”。
2.B
【解析】B项,前一个“而”表转折,后一个“而”表修饰。A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为、替、给”的意思。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采用传统出题形式,每个选项分别选取文本内句子和课文内句子比较辨析,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四个虚词“而”“之”“为”“于”是考纲规定的18个虚字中使用频率和考查频率最高的,所涉及义项也都是这些虚词的基本义,解答时考生可先课内后课外,通过课内推断课外,提高得分率。
3.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命题形式沿用以往的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分散于三段文本中,符合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类题目出题规律,而且各句在文中含义明确,考生易于做出正确判断。
4.A
【解析】A项,“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无中生有。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名师点睛】本题属“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四个选项设置合理,A项考查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B项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C项和D项考查对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评价,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而“无中生有”这一设错方式,也是这类题目常用的命题手段。
5.(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名师点睛】本题属“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解答的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如“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王必无人”与此义同。
【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墨子说:“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演习一下。”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就因为仅仅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就不下来了呢、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真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终于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于是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老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二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
鲁般,肃州敦煌人,不知其生卒年代,手艺巧夺天工。在凉州建造佛塔,用木头做雕刻成老鹰,每次敲打机关三下,就可以乘坐飞回家。不久,他的妻子有了身孕,父母诘问他的妻子,妻子说出了原因。鲁般的父亲后来等到时机敲打了机关十下,乘坐木鹰飞到了吴会。吴地的人认为他的父亲是妖怪,就杀了他的父亲。鲁般又做了木老鹰乘坐前往,于是找到了父亲的尸首。鲁般怨恨吴地的人杀了他的父亲,在肃州城南制作了一个木头仙人,举手指向东南方面,之后吴地大旱了三年。占卜说:“是鲁般所为。”吴地的人赠送很多物品前去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国朝初年,当地人还在向那个木仙人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