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课 陈情表(第1课时)
1.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 ,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表”就是“ ”,又称“表文”,是臣子给君王的上书用来陈述衷情。“表”的基本特征是“ ”。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
2.阅读课文第1段,给下列句子加线的字注音。
(1)臣以险衅( ) (2)夙遭闵凶( )( ) (3)行年四岁( )
(4)祖母刘悯臣孤弱( ) (5)终鲜兄弟( ) (6)门衰祚薄( )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8)茕茕孑立( )( ) (9)常在床蓐( )
3.阅读课文第2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1)逮奉圣朝( ) (2)除臣洗马( ) (3)猥以微贱( )
(4)责臣逋慢( ) (5)则刘病日笃( )
4.阅读课文第3段,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犹蒙矜育( ) (2)本图宦达( ) (3)过蒙拔擢( )
(4)宠命优渥( ) (5)岂敢盘桓( ) (6)更相为命( )
5.阅读课文第4段,给下列句子加线的字注音。
(1)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 (2)臣生当陨首( )
6.阅读课文第1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臣以①险②衅③,夙④遭闵⑤凶(①介词,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通“______”,__________。)
(2)生孩六月,慈父见①背;行年②四岁,舅夺③母志(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3)祖母刘悯①臣孤弱,躬亲②抚养(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4)九岁不行①,零丁②孤苦,至于③成立④【①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不可以。②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表示另提一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④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今义是(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5)既无伯叔,终鲜①兄弟,门衰祚薄②,晚有儿息③(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6)外①无期②功强③近之亲,内④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⑤孑⑥立,形影相吊⑦(①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
(7)而刘夙婴①疾病,常在床蓐②(①___________。②通“_____”,_________。)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2.读完全文,说说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句子作答。
陈述了自己的亲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3.作者在文中主要讲了自己家庭的不幸,请概括作者都有哪些不幸,并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
4.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作者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
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
6.这篇文章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有“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险衅(xìn) 僮仆(bú) 期功强近(jī)
B.洗马(xī) 猥琐(wěi) 茕茕孑立(jié)
C.陨首(yǔn) 逋慢(bū) 终鲜兄弟(xiǎn)
D.矜夸(jīn) 盘桓(huǎn) 宠命优渥(wò)
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命运不好;凶:不幸)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借鉴)
D.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息:子)
3.下面均是出自本课的成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传说小鸟能反哺老鸟。近义成语有“舐犊情深”等。
B.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近义成语有“孤苦伶仃”等。
C.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即将灭亡。近义成语有“奄奄一息”等。
D.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近义成语有“风烛残年”等。
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慈父见背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当侍东宫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D.无以终余年
愿乞终养
5.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而刘夙婴疾病。
C.今臣亡国贱俘。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说起张飞张翼德,人人都知他是一个武艺高强,威猛无比,脾气暴躁,急于星火的莽汉;其实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历史现实中的张飞却是一个胆大心细的饱学之士。
B.四川芦山这场地震,摧毁了她的房屋,埋没了她的家产,吞噬了她的亲人,只剩下她和怀中的幼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党和政府帮她走出困境。
C.这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古庙,处处显露着它的老气横秋,庙门的颜色早已剥落,四周的墙垣也已倾颓;簇簇的瓦菲在屋顶招摇,声声鸦鸣在空中流过,侧面四周的松柏,苍者愈苍,翠者愈翠。
D.前两年,那些产品单一,工艺落后,缺乏创新,而几乎陷入朝不虑夕境地的企业,如今在政府创新基金的支持下,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终于起死回生。
7.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
(2)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__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9.根据例句,仿写两句话,组成排比句。
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什么?孝心是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孝心是__________________;孝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一段赏析《陈情表》的文字,在语法、用词等方面有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改。
文笔简捷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也是《陈情表》的最大特色。诸如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无依,用“星火”形容形势急迫,用“奔驰”形容迫不及待,用“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形容垂危之状,都异常生动形象。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恰切的思想感情,提高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还被人们至今引用,可见影响之深远。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蒙矜育(怜惜)
B.不矜名节(自夸)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别)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尽)
2.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译文:我想圣明的当朝是用孝道治理天下的。
B.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恩宠如此优厚,我怎敢徘徊不前,而有非分的愿望呢。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文:乌鸟还有感情,我希望把祖母奉养到去世。
D.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3.作者不应诏所用的最有力的“武器”是
A.圣朝以孝治天下
B.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C.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D.报养刘之日短也
4.对上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的前面几段重在于叙事中动之以深情,选文则重在于陈情中晓之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时要尽忠,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选文融情于理,特别是连用“凡”“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更重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明言教何碎 碎:琐碎
B.从事白其书司隶 白:报告
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援:靠山
D.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 密:暗中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奉事以孝谨闻 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③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④有暇则讲学忘疲
⑤乃迁汉中太守 ⑥数使吴,有才辩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1.【2017年高考天津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复道行空,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2015年高考湖北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
(1)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5)三径就荒,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群山万壑赴荆门, 。(杜甫《咏怀古迹》)
(8)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C
【解析】A项,仆读pú;B项,洗读xiǎn;D项,桓读huán。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鉴”:察。
3.A
【解析】A项前后矛盾,“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舐犊情深”比喻父母对子女的热爱。
4.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放在动词前,表示某人行为动作的承受者,相当于宾语,可译为“我”,副词;看见,动词。B项,比,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介词。C项,任,充当,动词;一定,副词。D项,都是“结束,终了”的意思。
5.B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B项是被动句,其他为判断句 。
6.D
7.B
【解析】服丧一年应为“期服”。
8.(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2)钟鸣鼎食之家 云销雨霁
(3)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9.孝心是江革负母逃难,行佣供情怀;孝心是杨香不顾安危,力搏猛虎的勇敢;孝心是田世国亲身救母、捐献肾脏的壮举。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此类题目要把握住两点:一所写句式和例句要形式一致;二要构成排比句。
10.①“简捷”应改为“简洁”(搭配不当);②在“通过”前面加上“文章”或“作者”(缺主语);③“表达了恰切的思想感情”应改为“恰切地表达了思想感情”(语序不当);④“提高”应改为“增强”(搭配不当);⑤“还被人们至今引用”应改为“至今还被人们引用”(语序不当)。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一)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 “鉴”:鉴察,明察。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C项正确翻译为:乌鸟还有反哺其亲的感情,希望让我把祖母奉养到去世。
3.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者陈情的前提就是“以孝治天下”,所以李密写下的《陈情表》才能打动皇帝。
4.D
【解析】D项中意在说明“报刘日短事君日长”。
(二)
1.D
2.A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表现李密有才干的选项,对于直接还是间接没有要求。①表孝顺,④表治学勤奋,⑤表不受重用。这三项均与“有才干”无关。
3.D
【解析】首先到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仔细甄别选项与原文异同,尤其是一些关键词的意思。D项“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内转”,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才作诗发牢骚说“不如归田”,此乃言不由衷。
4.(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于是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 ……(《陈情表》原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有一次)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心里是清清楚楚的,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1.(1)羁鸟恋旧林(2)樯橹灰飞烟灭(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不霁何虹(5)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羁”“樯橹”(强虏)“霁”。其中“霁”指雨雪停止,天放晴。复习时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名师点睛】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2.(1)不亦君子乎(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兰泽多芳草(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松菊犹存(6)惟有幽人自来去(7)生长明妃尚有村(8)玉簪螺髻
【名师点睛】考生必须熟练识记高考大纲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做到认读细心,记忆耐心,默写专心。这样才有可能记住了诗文,又不写错别字。另外考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题干如果是要求考生选填,考生切不可自作聪明全部填上,应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诗句来默写。
第07课 陈情表(第2课时)
1.阅读课文第2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逮奉圣朝(__________。)
(2)前太守臣逵察①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②臣秀才(①__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__。)
(3)臣以供养无主①,辞②不赴命(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4)诏书特①下,拜②臣郎中③,寻④蒙⑤国恩,除⑥臣洗马(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中医医生。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向上级报告;刊登在报纸上。)
(6)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
(7)诏书切峻①,责臣逋②慢(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8)臣欲奉诏奔驰①,则②刘病日笃③【①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车、马等)很快地跑。②连词,__________。③__________。】
(9)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说给人,使人知道;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2.阅读课文第2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省略句。第2.四个“臣”后省略谓语“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急”的状语“于星火”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被动句。语意上含有被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拜臣郎中。(省略句。“臣”后省略谓语“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文第3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含义。
(1)凡在故老①,犹蒙矜育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③(①形容词作名词,______。②_____。③_____。)
(2)历职①郎署,本图②宦达,不矜③名节(①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3)至微至陋(__________。)
(4)过蒙拔擢①,宠命优渥②,岂敢盘桓③,有所希冀④(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5)但①以刘日薄②西山(①__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__。)
(6)是以区区①不能废远②(①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数量)少或者(人或事物)不重要。②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
4.阅读课文第3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仕”和“职”后省略介词“于”。“仕”和“职”的状语“(于)伪朝”“(于)郎署”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无标志词,直接用名词作谓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固定句式。“无以……”为固定句式,译为“没有……办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课文第4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臣之辛苦①,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②(①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身心劳苦。②__________。)
(2)皇天后土实所共鉴(__________)
(3)愿陛下矜悯①愚诚,听②臣微志,庶③刘侥幸,保卒④余年(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4)死当结草(__________)
(5)臣不胜犬马①怖惧之情,谨拜表以②闻(①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②连词,表目的,______________。)
6.阅读课文第4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句。“尽节”的状语“于陛下”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1.(1)及、至(2)①考察和推举②举荐(3)①主持、做②辞谢(4)①特地②授官③尚书省的属官④不久⑤蒙受,承受⑥授予官职(5)报答皇恩(6)使上闻,使……听到(7)①急切严厉②逃脱(8)①奔走效力②可是③病重(9)申诉(苦衷)
2.(1)从前名字叫逵的太守考察推举我做孝廉;后来益州叫荣的刺史举荐我为秀才。
(2)州官登门催促,十分紧迫。
(3)我想苟且顺从私情,向朝廷申诉又不被允许。
(4)任命我为郎中。
一定(5)①像犬马一样②来
6.(这样看来,)我为陛下尽节效力的日子长。
1.李密上表的目的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
目的:辞不赴命,不出任官职。
原因:(1)要供养祖母。(2)李密是蜀汉旧臣,对故国念念不忘。(3)司马氏以篡权方式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暂存观望之心。
2.李密是怎样介绍自己的身世的?有什么作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一串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3.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李密最担心的就是怕晋武帝怀疑他因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拒绝为本朝效忠。
一方面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 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他又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表明 武帝的措施使自己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最后作者又勾勒了一幅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句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自然得出“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
4.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5.在该段中,作者是如何说明“辞不赴命”的理由的?
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进退两难之状。首先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则以"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以两全的境地。
6.体味“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几组四字短句的表达效果。
“切”“峻”“责”“逋”“慢”,形象地刻画了晋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这几个短句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
7.由文中第4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其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要求合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第二个原因,言辞恳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第三个原因,心诚志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陨首(yǔn) 切峻(jùn) 猥以微贱(wèi)
B.矜育(jīn) 宦达(huàn) 刘病日笃(dù)
C.希冀(jì) 优渥(wò) 过蒙拔擢(zhuó)
D.盘桓(yuán) 侥幸(jiǎo) 气息奄奄(yǎn)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夺取
B.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闻:使上闻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3.下列句中加线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B.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D.①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②众人匹之
4.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九岁不行
B.臣欲奉诏奔驰
C.则告诉不许
D.臣以供养无主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 ⑥谨拜表以闻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②③④
B.⑤⑥⑦
C.①⑤⑦
D.②④⑥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今臣亡国贱俘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7.下面均是出自本课的成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传说小鸟能反哺老鸟。近义成语有“舐犊情深”等。
B.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近义成语有“孤苦伶仃”等。
C.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即将灭亡。近义成语有“奄奄一息”等。
D.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近义成语有“风烛残年”等。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为“守节”,“舅夺母志”的“母志”就是指母亲守节抚孤的志愿。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
9.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节选)
陈 亮
臣闻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济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元,黎民惧焉。”古之英豪,岂乐于惊世骇俗哉?盖不有以新天下之耳目、易斯民之志虑,则吾之所求亦泛泛焉而已耳。
皇天全付予有家,而半没于夷狄,此君天下者之所当耻也。《春秋》许九世复仇①,而再世则不问,此为人后嗣者之所当愤也。中国,圣贤之所建置,而悉沦于左衽,此英雄豪杰之所当同以为病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而无余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余年,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陛下近者以宅忧之故,特命东宫以监国。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陛下何不于此时命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业,使之兼统诸司,尽护诸将,置长史、司马以专其劳。而陛下于宅忧之余,通用人才,均调天下,以应无穷之变。此肃宗所以命广平王之故事也。
臣闻吴会者,晋人以为不可都,而钱镠据之以抗四邻,盖自毗陵而外不能有也。其地南有浙江,西有崇山峻岭,东北则有重湖沮洳②,而松江、震泽横亘其前,虽有戎马百万,何所用之?此钱镠所恃以为安,而国家六十年都之而无外忧者也。独海道可以径达吴会,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破人家国而止可用其轻师乎?书生以为江南不易保者,是真儿女子之论也。
(选自《龙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九世复仇:指春秋时,齐襄公为报九世祖齐哀公被纪侯向周天子告密而遭烹杀之仇,灭掉纪国。②重湖沮洳(jù rù):湖泊重叠广布,低洼泥湿。
1.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济也 济:渡河
B.东宫居曰监国 居:居守宫中时
C.此钱镠所恃以为安 恃:赖,依赖
D.独海道可以径达吴会 径达:直接到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形势有利的一项是
①皇天全付予有家,而半没于夷狄
②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
③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
④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⑤盖自毗陵而外不能有也
⑥破人家国而止可用其轻师乎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而不像古代英豪那样让世人惊骇,使天下人耳目一新。
B.时隔九代尚能复仇,这是《春秋》称许的事情,也是作者认可的,而第二代就不问复仇之事是应当让人愤慨的。
C.作者认为太子聪明睿智,且已经四十岁,却总也不让他办事,这让太子很为难,所以也不敢安闲。
D.作者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吴会”一带的重要性,认为据此可以与敌人对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2)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
【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1.C
【解析】A项,猥:wěi;B项,笃:dǔ;D项,桓:huán。
2.A
【解析】夺:强迫改变。
3.C
【解析】A项,①动词,是;②动词,担任,做。B项,①介词,表比较,比;②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C项,①②都是介词,因为。D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他。
4.D
【解析】古今均是供养、扶养、奉养的意思。A项,古义是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 今义是不可以;B项,古义是奔走效力/ 今义是(车、马等)很快地跑;C项,古义是申诉(苦衷)/今义是说给人,使人知道或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5.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③⑤⑦介词“因”,②④介词“用”,⑥连词,表目的。
6.A
1.A
【解析】“济”应该理解为“成功”。
2.B
【解析】①是当时朝廷所承受的耻辱,④是在协调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3.A
【解析】“作者认为自己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错。作者说如果不令天下人耳目一新,改变天下人的思维习惯,那么自己所追求的不过是平常的东西。因此可见作者追求的并“不寻常”。
4.(1)那些有功德于江山社稷的方面,不是区区小臣所能述说出其中的万分之一的。
(2)而海路上的风险,连吴地熟悉舟桨的人也是畏惧的,难道敌虏能以轻装简行的军队径直过来吗?
【解析】翻译句子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及特殊句式。第(1)句关键词:“宗庙”、“非”、“万一”;第(2)句关键词:“吴儿习舟楫者”定语后置、“轻师”、“径”。
【参考译文】
臣听说过,有了不寻常的人,然后可以建非凡的功业。想求得非凡的功业,却用平凡的人才、拟定平凡的计策、采取平凡的行动来应对,不用等着有智慧的人评说,以后自然知道那是成不了事的。前人史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凡是不寻常的开端,百姓会感到畏惧的。”古代英豪,怎会以故意让世人惊骇为乐呢?实因为不使天下人耳目一新,不更换民众的追求与思虑习惯,则我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而已。
上天给予我宋朝完整国土,却有一半沦陷于外族手里,这是统治天下的君主所应当感到耻辱的。《春秋》称许时隔九代尚能复仇之事,而第二代就不问复仇之事了,这是为人后代者所应当愤慨的。中原之国,是先前圣贤所开发创建的,却全沦陷于外族之手,这是英雄豪杰们所应当公认的心头病患。秦桧以“议和”误国二十余年,致使天下斗志荡然无存。陛下继位后显现出气概,大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又过了二十多年,天下志士才知道该追随的方向。那些有功德于江山社稷的方面,不是区区小臣所能述说出其中的万分之一的。
东宫太子平常时称为监国,出征时称为抚军。陛下近来因守孝之故,特命太子来监理国事。按天下人的说法,认为凡事都有是非对错,而父子之间的事就实在不好评说是非了。太子聪明睿智,而今四十岁,不必再以试用来让他办事了。所以太子不敢安闲,而陛下也是知道他的难处的。陛下何不现在就委命太子为抚军大将军,每年巡察建业,使他再统领各个官署部门,全部监管各军部将,并为他配置长史、司马下属,以保证他运作的独立性。陛下于守孝之余,通用人才,均衡调配各地所需,以应对任何变故的发生。这也是唐代安史之乱时,肃宗皇帝委任广平王扫定叛乱的先例。
臣听说吴会这个地方,晋朝人以为不可作为都城,而五代十国期间吴越的钱镠却占据此地以对抗四邻,大概除“毗陵”地带之外不会有了。其地,南有钱塘江,西有崇山峻岭,东北则湖泊交错且低洼泥湿,而松江、震泽则横向绵延其前,虽有兵马百万,又如何能派上用场?这就是钱镠所赖以为安,且六十年借此地作为国家都城却没有外忧的原因了。唯有海上通道可以径直到达吴会之地,而海路上的风险,连吴地熟悉舟桨的人也是畏惧的,难道敌虏能以轻装简行的军队径直过来吗?攻破别人的家国只需使用轻装简行的军队吗?朝中的书生们认为江南之地不容易保卫,真是小儿女一般的见识。
1.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A项中的“发言”为古今异义词,今天的“发言”指的是发表意见,一般指在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在该文中,它指的是开口说话。解释错误。B项根据随文断义法,可知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四方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声和教化的拘束,解释正确。C项可用迁移法来分析,词语“废黜”指的就是被罢免,代入文中,语意正确。D项可采用迁移法来分析,曾巩《道山亭记》“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于此”一句中的“治行”指的就是为政的成绩。
【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等。
2.B
3.C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4.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疏通需断句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找句中重要标志,如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谓宾来加以断句。该句的大概意思是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还可以根据标志性词语“又”“虽”“故”等副词,在它们的前面断句。根据主语“有疵病者”断句,在它前面断开。
5.(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时记住“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贯”,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诵”、“夸诳”、“贱”、“夭”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天下已经很久不崇尚儒学了。当代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者。真正的儒者是怎样的呢?戴着高帽子束着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扮),穿着宽袖的衣服,就叫做儒者吗?拿着竹简埋头苦读,诵读不停的人就叫做儒者吗?又何况用笔蘸墨,写出华美的文章并凭借这点来称为儒者,已经很久远了。抛开这些不说,到了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这些当世所说的大儒者,确实足够来担当儒生的名号吗?
鲁国人颜太初,字醇之,时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然。他学习先王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推就文章的道理罢了。颜太初已经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从他自身来看则与乡族人没有区别,从他外面来看就不能够将义理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主张义理就好像被遮挡了一样,于是探求天下国家政治义理风俗的得失之处,创作诗歌乃至文章来宣扬传布先王的主张义理。景祐初年,青州牧有因荒淫放荡做事,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个地方的士大夫都喜欢他没有伦理纲常的拘束,一致效仿他,浸染一久竟成为风气。颜太初厌恶他成为了搅乱风俗的根本,创作《东州逸党》诗来讽刺指责他。诗歌于是传到了皇上的耳朵,皇上立刻处治了青州牧的罪过。又有郓州牧不满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政见不同,用罪名来诬告属令,并在狱中将他严刑拷打至死。属令的妻孩弱小不能为自己上诉,颜太初平素与属令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创作《哭友人》诗,郓州牧也被治罪罢免。
当时有人推荐颜太初说他博览群书有文才,皇帝下诏征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好有御史平素与颜太初不友好,向皇帝进言,说颜太初太狂妄褊急,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一到所到达的地方,就改任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治理政绩,并不是狂妄的人。从临晋改任为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的制度,判、司、簿、尉任职八年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税而评定为下等,照例担任令录。即使是愚昧懦弱衰老,并没有什么功绩的人。用任职的年数来累积,也一定能得到这个职位。然而颜太初才干见识如此优秀,参加进士科考试进入官场将近十年,最终没能脱离判、司、簿、尉的队列直至终身,死时年仅四十多岁。唉,天要使儒者丧生,使天下一定达到大乱的地步啊!坏人和不懂道理的人结伙诽谤好人,大奸大恶的人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这样完结了呢?
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同州又得到了他所创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册并为它写上序言。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后来又读到他的文章,读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惕;读他的《逸党》诗,就不会破坏礼节道义;读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心怀愧疚;读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守长也知道不良的政令、腐败的统治;读他的《望仙驿记》,那么守长也不用处理繁剧的事务了。从这点来说,他的文章实在是有好多益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