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12:5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1.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 , 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2.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 ”。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二是 。科学小论文的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语言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在结构上,要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开头部分 ,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 ,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 ,作出结论。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3.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墁地( ) 斗拱( ) 屋檩( ) 接榫( )
穹窿( ) 对称( ) 额枋( ) 水榭( )
1.建筑学家 清华
2.小 科学性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3.Màn;gǒng;lǐn;sǔn;qióng;chèn;fāng;xiè
1.本文第10段交代了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屋顶的设计,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找出具体的句子分析其说明方法、说明内容及效果。
(1)做比较。中国建筑中“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通过比较,说明了中国建筑屋顶的突出特征。
(2)引资料。引用《诗经》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突出了中国匠师的智慧与匠心。
2.文章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介绍完九大特征,文章就可以结束了, 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笔墨写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抱厦(xià) 轴(zhóu)线 对称(chèn) 墁(màn)地
B.瓦当(dāng) 接榫(sǔn) 牌坊(fáng) 帷(wéi)幕
C.折(shé)本 房檩(lìn) 斗拱(gǒng) 画舫(fǎng)
D.门槛(kǎn) 切削(xiāo) 额枋(fāng) 穹(qióng)窿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轩榭 殉情 潺媛 勾心斗角
B.琉璃 厢房 遵循 鳞次栉比
C.浮雕 蚂蚱 纰谬 雕梁画栋
D.弘扬 矜持 锒铛 美仑美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建筑体系。
(2)考古学家所______________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3)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建筑,围绕着一个________________若干个庭院__________天井建造而成。
A.独特 发掘 或/或
B.独到 发现 和/和
C.独到 发现 或/或
D.独特 发掘 和/和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
B.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
C.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D.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C.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D.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投资者在抛售美国短期国债而转向期限较长的国债,市场上1个月期国债收益率涨幅高于6个月期国债,表明投资者认为美国有可能出现债务违约。
B.电视剧《花千骨》中的“杀阡陌”是一个桀骜不驯、破坏力极大却率直坦诚的人,观众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浓厚的兴趣。
C.一位住建部的专家确认,如果某一地方符合国务院提出的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过热,而未出台限购政策,住建部就会做相应的督促工作。
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被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    ,    ,    ,    ,    。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①②④⑤⑥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
8.概括下面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给“中国的建筑体系”下一个合适的定义。(不超过50字)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9.观察下面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10.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少学校在某些景点、设施上分别写上一句简短的标语,以对师生起到告诫、劝勉、激励、怡情等作用。请根据示例,在“蓄水池”“梧桐树”“翠竹”三个景物中,任选两个。注意切合对象的特点,有意蕴,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示例:读书亭——入亭无杂念,开卷有书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文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但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运用“文法”,中国建筑可以创造出各种类型,但“文法”并非个人创作,而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经验中积累而成的,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对文段开头第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决定了主体音乐,那就是:农村乡土音乐。农村乡土音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音乐的律动与大自然同和。劳动的节奏、节律成为音乐节拍、节奏的起源,劳动协调、组织、交流的声音成为音乐的旋律的源头。城市的小调来源于农村城镇,这就是真实。
艺术不能不起源于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劳动(动作──律动),“真”对生存劳动是必需的,而虚伪对生存劳动是无用的。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日升起作、日落歇息,对大自然感受后的必然倾诉和宣泄。
“真”──真诚的实践行为。是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真”,才能劳而有获。
“善”──协作为善。是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环节、范式以及社会形式。
“美”──真善的必然。是在真善行为的有效结构程序的发现及后果的享受的体验的一种升华。
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都有一个基本规律,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也正如一个地域、一个地区的民族生活(包括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对别的民族来说则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样,民族音乐也必须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应该讲,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质”──本质──人性美应是一致的,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音乐艺术的真善美的欣赏交流提供基础;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形”──现象──特色美应是不同的,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丰富的音乐艺术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提供可能。
民族音乐进入全球性时代,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造成的。生产、消费、交往是全球性的大趋势,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局部性的存在方式终将被历史性的、国际性的、全球性的、跨民族的工业──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所取代。各民族的音乐事实上已经被投入了这个时代并将受到审视,时代正在迅速改变着民族和人类的传统的艺术生活方式。
1.下列对音乐与真善美关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音乐起源于真诚的实践行为,这种音乐是对“真”的一种反映。
B.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是对真实的大自然感受后的必然的倾诉。
C.表现劳动的组织、交流、协作的音乐,就是对“善”的一种表现。
D.音乐之美来源于真善,是对劳动成果发现与享受的体验的升华。
2.第6段“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都有一个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指的是
A.艺术起源于劳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质”──本质──人性美的一致性
C.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形”──现象──特色美的差异性
D.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以及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关于民族音乐,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民族音乐来源于劳动,城市的小调来源于农村城镇。真实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B.时代正在迅速改变着民族和人类的传统的艺术生活方式,民族音乐也将迅速地消亡。
C.民族音乐具有真善美的同一性,因而使不同民族互相欣赏、互相借鉴成为可能。
D.民族音乐的地域性表现为,它反映出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稳定而延续的生活。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进步,民族音乐也进入全球性时代。各民族的音乐将更加开放,频繁地交流,并将重新审视时代。
B.音乐的产生受到经济的制约,中国的主体音乐是农村乡土音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是农业经济决定了的。
C.“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音乐也必须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就像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样。
D.能够在各民族音乐之间进行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这是艺术的差异性提供的可能性。
【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遠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
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
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1.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A项,抱厦shà;B项,牌坊fāng;C项,房檩lǐn。对于字音辨析题目,学生平时要注重识记、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2.B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A项,潺湲;C项,纰缪;D项,美轮美奂。对于字形辨析题目,学生平时要注重积累,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形,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3.A
【解析】独特,独有的、特别的;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或,表选择;和,表并列。
4.D
【解析】A项,“葱岭”“朝鲜”“缅甸”后的顿号应为逗号。B项,括号放句号前。C项,顿号应为逗号。
5.C
6.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B项,结构混乱,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C项,成分残缺,应在“房地产市场过热”后加上“的标准”。D项,句式杂糅,“为……所”与“被……”两种句式杂糅,保留一种句式。
7.D
【解析】根据横线前面的句子内容,可以确定⑥为首句,根据③中“它写得真好”可知“它”即指⑤中的歌词,排序为⑤③;根据①中“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和④中“其实一切都在改变”可确定①④的顺序。
8.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分布地区广大的,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要求,从题干中选择仿写对象,并且仿写时要与示例句的情感倾向一致。
(一)
1.B
【解析】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有多样性的表现。
2.C
【解析】“一面横额,一副对子”是指真正的文章的文字,而非比喻性的建筑的“文章”。
3.D
【解析】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历史性”和“时代性”。
4.①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②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③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体现为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论述对象及其具体内容。“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是中国建筑的惯例法式。结合选文内容谈对之的理解即可。
(二)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劳动成果”与文意不符。原文是“是在真善行为的有效结构程序的发现及后果的享受的体验的一种升华”。
2.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C D三项谈的都是“形”,不是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不是“基本规律”。
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原文中没有谈到“民族音乐也将迅速地消亡”的问题,只是说民族音乐要受到时代的“审视”。
4.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是民族音乐要受到时代的“审视”,而不是审视时代。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1.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2.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这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的第三段,作答本题可以立足于文本,从中筛选相关信息。从材料的第三段看,“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統,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按照题干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整合,最后分点概况即可。
3.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