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梁思成,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
?????2.了解课文的结构与作者的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梁思成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
1.梁思成为什么学习建筑?
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即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他父亲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
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主要是才女林徽因的影响。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便被林的聪慧美丽深深地打动了。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在与林的交谈中,林徽因谈到以后要学建筑。当时梁思成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梁思成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2.梁思成为什和能成为建筑大师?
一是勤奋。两人结伴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宾大有个藏书丰厚的图书馆,梁思成沉迷于看书画图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中国同学相约出外郊游。梁思成仍在画图。同学们与林徽因打赌,问她是否能请得动梁思成一同出游。林徽因特意换了身儿好看的衣服,神采飞扬地敲开梁思成的画室。梁思成饶有兴趣地跟林徽因讲起了他正在研究的一处古建筑的结构。林徽因好几次想打断他……最后林徽因硬着头皮跟他说:跟我一起去郊游吧。我都跟人打过赌了,你不去太不给我面子了。梁思成却说:你跟他们去玩吧,我还要画图。林徽因只好失望地一个人走了。
二是热爱。日本奈良有着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木建筑,那是梁思成的保护之功。林徽音的三弟林恒,是一个年轻的空军飞行员,刚刚牺牲于对日空战。但在1945年初,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布朗森不明白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保护日本的古建筑,但是美军指挥部还是高度重视梁思成的建议。美国的原子弹终于没有投向奈良。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本文属于自然科学小论文,这类文章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它们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篇幅较短。
二是科学性。材料,应当真实可靠,观点来源科学事实;语言准确、清晰、严密。
三是属于论文。或为论述式,或阐发式,有作者明确的观点,有对观点的论证或阐发,具备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
四是写作目的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以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作为切入点,加以快速而准确的解读,并注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
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作者,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
2.了解课文的结构与作者的观点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学习目标:
?
二、探索生趣
㈠阅读指导:速读课文,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用“~”线标出作者的观点。并批注对结构或观点的看法或疑问。
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埋怨(mán)???接榫(sǔn)?????厦门(xià)??????辍学(chuò)??穹窿(qióng)???哺育(bǔ)??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
㈡课堂探索:
探索结构
方法指导:探究结构,要求找出作者的思路,概括简明而有逻辑性,并体现篇章的整体性与构思的巧妙性。要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课文结构,归结落层次大意,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2):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体系
第二部分(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㈠(㈠~㈡)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讲立体构成——讲平面布局
㈡(㈢~㈤)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结构方法——斗拱的作用——“举折,举架”的作用
㈢(㈥~㈨)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屋顶——着色——装饰部件——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14~16)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第四部分(17~19)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
完成课后第一题:
一、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
2.?本文的结构有何妙处?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总结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时并不是平均用笔,而是根据重要程度和或说明难易程度有所侧重,这样能突出重点。
?
3.本课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及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如今社会上有一种偏见,一提起梁思成,就联想起“大屋顶”,似乎大屋顶就等于梁思成。其实这是对梁思成先生的误解。他爱中国的古代建筑,对紫禁城的宫殿、天坛、颐和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以及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但是他从来不主张照抄木结构的古建筑格局。在他设计或在他指导下设计的建筑物,最讲究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建筑的民族性,传统与革新,美观实用、经济、坚固,还要防火性能良好。他所设计或在他指导下设计的建筑物,都是一级防火等级的建筑物,从来没有一幢是木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其避雷针是带状的,而不是针状的,能同主体结构造型相适应。美观的建筑艺术同防雷实用效果相结合。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也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其建筑设计也是相当好的,并被评为优秀设计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图案,也是在梁思成先生的主持下由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
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你对梁先生倡导的中国建筑风格有怎样的见解呢?
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共性目标是: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的语言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学习目标:
?
二、探索生趣
㈠探索内容
完成课后第二题: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㈡探索本课语言表达之妙
1.方法指导。先指导学生用标注的方法标出需积累的语言与表达技巧,如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用小圆圈标出关键词语等。再指导学生采用批注的方法,如在标注的语言或技巧旁批注阅读感受,以及提出自己的阅读疑问等。
2.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的表达之妙。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词语:
⑴积累易理解错或不理解的词语:
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替木:联系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瓦当:铜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正吻: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完成课后第三题:
三、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明确: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明确: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明确: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⑵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需要积累的语言。
?
㈢自由探究
回顾本文学习目标和课文内容,探究自己尚未掌握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究自己感兴趣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读写结合,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所熟悉的建筑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哪些地方又表现出了现代风格。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预习《作为生物的社会》,要求完成课作业,搜集有关资料,理清作者的思路与观点。
?
趣味教学资料
?
?
1.我是个“无齿之徒”
一次,建筑学家梁思成(1901--1972年)做古建筑的维修问题学术报告。演讲开始,他说:“我是个‘无齿之徒’。”
演堂为之愕然,以为是“无耻之徒”。这时,梁思成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后来在美国装上这副假牙,因为上了年纪,所以不是纯白色的,略带点黄,因此看不出是假牙,这就叫做‘整旧如旧’。我们修理古建筑也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
?
2.梁思成先生的故事(摘录)
王铭珍
?
有一次,他对学生们笑着说:“你们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可是当年我还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哩!是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顶呱呱的。好了,好了。好汉不提当年勇。”马约翰是清华大学体育系的著名教授,梁思成既然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自然也是体育健将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梁思成先生身体搞垮,出现了“又驼又瘸”的残疾呢?
学生时代的梁思成,喜欢开摩托车。1929年5月7日,他正在准备参加毕业考试,并拟赴美留学时,听说天安门广场要举行进步学生活动,便驾驶他的摩托车,带着他的弟弟梁思永,由清华大学出发,进西直门,直奔西四牌楼、西单牌楼、西长安衔。那时的西长安街,不像现在这么宽,中间还有凹凸不平的路段。不料,摩托车开到南长安街南口,被一辆从后面驶来的汽车撞倒。梁思成左腿骨折,脊椎骨受伤。梁思永面部受伤,满脸是血。当时的北京各报都报道了这场车祸。肇事者是军阀金永炎的汽车司机。汽车撞人后,横冲直闯而逃逸。警察明知此车是军阀金永炎所拥有的,而且出事时,金永炎就坐在车里,谁也不敢追究肇事者的责任。事后,也没人到梁思成家赔礼道歉,使梁思成的母亲大为恼火,她直接找到总统府说理,要讨个说法。后来军阀金永炎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派副官到梁家赔礼道歉。
梁思成受伤后,在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还不太高明,梁思成的脊椎骨和腿部的手术都没有做好。结果,使他的脊椎骨出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在以后的年月里,梁思成的鞋子都是专门定做的。梁思成先生颇有毅力,尽管在有这样严重残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为了测绘古代建筑,爬梁上柱,奋力攀高。
?
3.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故事
????作为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可以列举很多,但其中有两件事就足以使梁先生载入史册:一是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1944年,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大规模轰炸。梁思成接到一项特殊任务——编制一份沦陷区的文物建筑表,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位置。在梁思成标记的地图中,特别标出了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属于保护范围之列。这份地图后来呈交盟军司令部,梁思成的提议被采纳。多年后,日本的建筑学家们满怀感激地说,梁先生是日本的大恩人,“他在二战中向美国提出了保护奈良和京都的建议,我们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滥炸而保存下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另一件事发生在1948年冬天,当时的北平已经被人民军队包围。一天,一位解放军干部叩响了梁思成在清华园寓所的大门。来人说:“我受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的委托,前来向你请教。城里有哪些著名建筑和文物古迹需要保护,请你把它们的位置准确标在这张地图上,以便我军在攻城时避开。”
梁思成喜出望外,不仅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军事地图上,而且拿出带领学生们收集古建筑文献时记载的《全国建筑文物简目》,一并交给了那位解放军干部,并对他进行了详细讲解。于是,那张北平军事地图变成了《北平重点文物图》,据说在西柏坡,这幅图挂到了毛泽东指挥平津战役指挥所的墙壁上。
?
4.不燃结构的民族性的现代建筑
如今社会上有一种偏见,一提起梁思成,就联想起“大屋顶”,似乎大屋顶就等于梁思成。其实这是对梁思成先生的误解。他爱中国的古代建筑,对紫禁城的宫殿、天坛、颐和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以及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但是他从来不主张照抄木结构的古建筑格局。在他设计或在他指导下设计的建筑物,最讲究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建筑的民族性,传统与革新,美观实用、经济、坚固,还要防火性能良好。他所设计或在他指导下设计的建筑物,都是一级防火等级的建筑物,从来没有一幢是木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其避雷针是带状的,而不是针状的,能同主体结构造型相适应。美观的建筑艺术同防雷实用效果相结合。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也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其建筑设计也是相当好的,并被评为优秀设计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图案,也是在梁思成先生的主持下由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
?
5.梁思成与日本
京都建于公元794年,直到19世纪中叶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古京都的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之外为都城。京都市内历史古迹非常多——列为“国宝”的建筑物有38处,定为重要文物的建筑物有199处。而我对京都有印象并且最终极度的想去是因为有“京都恩人”之称的梁思成先生。
1944年夏天,盟军准备轰炸中国日军占领区,盟军司令部请梁思成建议,轰炸的时候要保护哪些古建筑。梁思成当即向司令部交了一张圈了红圈有明确保护标记的图纸。随后,梁思成又说,还有两个城市我也希望能够保护,但这两个城市不在中国。美国人当时感到奇怪,即问他是哪两个城市,梁思成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对梁思成的这一建议,盟军司令部没有当即作出反应。1945年夏季,美、英等国在太平洋上集结了两百万军队。对日本进行持续而强有力的轰炸。因为梁思成的嘱托,日本京都、奈良没有轰炸,日本最重要的这两个有着众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日本人对这件事情非常感激,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梁从诫一次在日本讲台上说:“我父亲做出这个建议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战争前线。”台下的日本听众听了梁从诫的陈述,都被感动得鸦雀无声。
梁思成先生从小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对日本的古建筑情况十分了解。有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报道日本千年古刹法隆寺全堂被火烧毁了,他格外惋惜。当日本友人清水正夫来华访问,见到梁思成时,他就迫不及待的问法隆寺是否完全烧毁了,有无修复之可能。清水正夫答道:尚可修复。梁思成先生这才放下心来。几年之后,清水正夫再次访华,梁恩成先生到他下榻的北京饭店看他,梁思成先生再一次问法隆寺金堂的修复问题。当清水正夫说法隆寺金堂已经完全修复,并将表面烧损的木柱依然保留时,梁先生非常高兴地说:保存着火的痕迹,可以警示后人。
?
6.盖茅草房的梁思成
1938年4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师生经过长途跋涉抵达昆明,创建了西南联合大学,由梅贻琦任校长。梅贻琦请梁思成夫妇设计西南联大的校园,二人欣然受命。一个月后,第一套设计方案跃然纸上。但是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决,原因很简单:经费短缺。
在此后的两个月里,梁思成夫妇二人又把设计方案更改了多次: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当他们交出最后一套设计方案时,建设长黄钰生无奈地告诉他们:经校委会研究,除了图书馆的屋顶可以使用青瓦,部分教师和校长办公室可以使用铁皮屋顶之外,其它建筑一律以茅草覆顶,土坯墙改为黏土打垒,砖头和木料使用再削减二分之一,希望梁思成再作一次调整。
闻听此言,梁思成忍无可忍,冲入校长梅贻琦的办公室,把设计图砸在他的办公桌上,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梅贻琦望着眼前这位激动的学者,呆呆地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面对此景,梁思成喃喃自语道:“茅草房?这不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会盖的吗?要我梁思成干什么啊?”“我……已经修改到第五稿了,从高楼到矮楼,从矮楼到平房,现在又要我去盖茅草房。茅草房就茅草房吧,你们知不知道农民盖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而你给的木料连盖一幢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
听了梁思成的话,梅贻琦叹了口气,声音颤抖地对梁思成说:“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土木工程系的老师们对木材的用量严格计算啊。你想想,没有这些茅草房,学生就要在露天上课,风吹,日晒,雨淋。大家都在共赴国难,以你的大度,请再最后谅解我们一次。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来建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园,算是我还给你的谢意,行吗?”梅贻琦的声音不大,却有些颤,梁思成听着,心又一次软了。那天,他流下了眼泪,哭得像一个受伤的孩子……
?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