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1-20 22:22:46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生物第五章第2节(2)教案
使用人: 时间:
课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
教学
难点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学习
目标
一.知识目标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二.能力目标
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理由: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
课前3分钟
小考
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巡视
明确目标
展示、批改
检查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3分钟
2.
承接结果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引导;评价
小组展示,补充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明确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8分钟
3.


讲 评
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引导;评价
应用已学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帮助农民分析提高产量的措施
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分钟
4.


提 升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鼓励引导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4分钟
5.
目 标
检 测
完成当堂检测练习
教师分发当堂检测题
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
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5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分析“桑基鱼塘”,总结能量流动的意义
7.



第1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8.


反 思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生物第五章第2节(1)教案
使用人: 时间
课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
教学
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学习
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
理由: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
课前3分钟
展示学生画的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
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巡视
明确目标
展示、补充完善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引出能量流动概念
3分钟
2.
承接结果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引导;评价
小组合作讨论态系统能量的输入、转化、传递和散失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明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8分钟
3.


讲 评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展示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
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得出能量传递效率,画出能量金字塔
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得出能量传递效率
20分钟
4.


提 升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鼓励引导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4分钟
5.
目 标
检 测
完成当堂检测练习
教师分发当堂检测题
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
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5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分析“桑基鱼塘”,总结能量流动的意义
7.



第1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能量输入
能量转化
能量传递
能量散失
8.


反 思
教学设计
课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科目:生物
教学对象:高二
课时: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一下学期第五单元第二课,承接生态系统结构的内容,具有过度性,所以把握线索很重要,特别是以故事开始,学好这节课关系到学生对整个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认识,抓住食物关系线索逐层深入。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能量流经第二、第二营养级示意图,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
2.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3.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的学生,初中停学了一年,有了知识断层,而且如何学习生物也是他们亟待解决和掌握的内容,所以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对生物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物的客观规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通过故事导入,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初步的认知目的,而且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学习生物的重要前提。
加强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优势
教师适时引导启发。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
难点: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用课件展示图片,
问学生:看过?
(3)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讲故事,明确本课要学习内容。
了解学生的课外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点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94页,并分析下面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
思考:在草原上,牛以草为食,屎壳郎(蜣螂)以牛粪为食。
①在能量流动的分析中牛粪中所含的能量属于哪一部分?
②被牛同化的能量中约有多少流入屎壳郎?
1.太阳
2.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营造 课堂情境,点出本课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让学生了解事实,为完成后面的问题做铺垫,本题的设计,既能帮助学生生动地了解能量流动线索,也能使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里氛围。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探究点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仔细观察课本第95页图5-8,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所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2)总结:你认为能量流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能量金字塔
想一想,为什么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数量是否也呈金字塔?有没有特例?
(3)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观点解释一山不容二虎?
【探究点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逐级递减
原因: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分解者利用
暂未利用
能量传递效率10%~20%
《2》.单向流动,不可逆向,不可循环。 食物关系决定。
一座山是一个生态系统,虎是最高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在一座山的能量不足以养活两只老虎。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
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本目内容较难,通过层层设问进行推进,就是为了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特点。从材料的展示则是补充学生回答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
帮助学生具备初步的学习生态系统的常识和能力。
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抓住线索进行学习,本课有两大重点,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通过师生合作既掌握了知识,有培养了能力还进行了情感渗透
2灵活运用教材,大胆的进行整合。
八、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金字塔。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能量流动过程、特点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讨论与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
(1)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过程

(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第减
(4)研究目的: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益的部分。




〖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和2
营养级
流入能量
流出能量 (输入后一个营养级)
出入比
生产者
464.6
62.8
13.52%
植食性动物
62.8
12.6
20.06%
肉食性动物
12.6
?
?
分解者
14.6
?
?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板书〗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调查〗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生产者: 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3)分解者:多种微生物。
〖问题提示〗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3.次级消费者有: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
〖提示〗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 687.5 kg,计算公式是(12+18)/12×2 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1011 kJ(计算公式是EG=MG×1.6×107);
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 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7);
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 2×1011 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
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1.64%(计算公式为η=1.397 2×1011/8.5×1012)。
课堂检测
1.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3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
2.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若虎鲸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
A、1kg B、10kg C、125kg D、1000kg
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对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特征的描述: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
课后作业
1.某池塘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大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那么,a、 b、c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A、a>b,b=c B、a=b+c C、a>b+c D、a2. 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山洼草丛及其生物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 B.阴湿山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C.阴湿山洼草丛中的蚂蚁是一个种群 D.苔藓是异养生物,属消费
3.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
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4.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与营养级????? B.能量与个体大小
C.能量与个体数量???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
5. 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 kg要吃l0 kg小鸟;小鸟增重0.25 kg要吃2 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 kg要吃1000 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0.05% B.0.5% C.0.25% D.0.025%
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7.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野兔、狐和狼,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其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下表(能量单位:kJ·(km2·a)-1)
生物种类




所含能量
9.9×109
1.5×l09
2×108
1.3×108
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可表示为
A.草 兔 狐 狼 B.草 兔 狼 狐
狼 狼
C.草 兔 D.草 兔
狐 狐
C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1 教学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生态系统各组分有机统一成为整体,因而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节乃至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本节前已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对池塘、农田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一定感性认识。教学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首先以生存挑战导入课题,引发学生探索兴趣,例析研究能量流动的分析思路,建立能流分析架构;然后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建构能流过程,定性分析其特点,进而对赛达伯格湖能流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证实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递减;接着引导学生模拟种群年龄组成图解对各营养级获得能量进行直观表达,从而构建能量金字塔,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等;最后创设问题情境,讨论如何应用能流规律提出个人生活的营养对策以及优化农牧业等生产方式的合理建议。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方面 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并指出其研究思路;分析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2.2 能力方面 有关能量流动的系统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思维的锻炼;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从能量方面认同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生命系统;认同能流规律对社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3 教学过程
3.1 情境导入 先来一个生存大挑战: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除了饮用水之外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带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策略:A.先吃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 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出选择的理由,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哪种策略能使人获得最多的能量,从而能维持最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为了更合理、更科学的选择,这一节课咱们来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2 定性分析 系统分析是“稳态与环境”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之一。
给出草、兔、鹰这条食物链,学生说出食物链中各生物所属营养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设计问题串: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能量去路又有哪些?”要求学生以概念图形式写出它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并用箭头标示清楚。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把构建好的概念模型按照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粘贴在黑板相应位置上,而且在每一个小组中,学生推荐一名代表来讲解自己的成果。
屏幕上打出正确的第一营养级的概念图,学生自主对比并作修改。并总结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光能;去路:(1)自身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一部分有机物,释放能量(散失);(2)随残枝败叶等流入到分解者中(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能量);(3)有一小部分有机物中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抛出质疑:兔子通过捕食把草吃进肚子里,草中的能量都被兔子吸收了吗?
引出摄入量不等于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总结三个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每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就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回答出PPT上的问题并写在学案上: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
2.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3.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在食物链(网)中能量以什么形式传递?
4.能量最终的归宿是什么?
5.该食物链能否发生能量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
6.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能否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通过定性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已经呼之欲出。
3.3 定量研究及拓展 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是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由此引出林德曼的研究。指导学生处理教材P95赛达伯格湖能流数据,揭示其“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流特点。
教师引导、总结:
1、能量传递效率=输入到后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本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
2、未利用的能量:未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可依然存在于生物体内,也可能以煤、石油等形式存在。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 “流入” 和 “流出(包含未利用)” 是否平衡?
(2)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的含量上有什么特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哪些方式表现了该特点?
教师进一步设问,表格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引导分析出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占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百分比是13.5%;第二营养级流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20%。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3)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为什么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归纳出原因: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学生: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二:逐级递减
回扣导入的问题:请大家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分析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应该选择哪种策略?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最终选用策略A。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教师点拨:上一营养级生物呼吸速率越低,或是下一营养级的捕食、同化效率越高,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会越高。代谢所需的酶由生物的遗传基础决定,环境条件会影响生物的代谢和捕食效率。若此,便能巧妙沟通“生态”与“代谢”、“遗传”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思维。
要求学生模拟教材P63种群年龄组成图解,借用P98基础题1表中各营养级能量数据构建能量金字塔,并据此解释:① 食物链的营养级数一般不超过5。②肉的价格一般比粮食贵。教师然后设问: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
分组讨论:①从能量角度谈对生态系统开放性的理解。②溶于水中的方糖为何不能自行变回原来的形状?硅藻靠什么力量建造自己精美的硅壳?教师提示,使学生认同生态系统在能量方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加深对核心科学概念“能量”的理解。
3.4 研究意义 教师讲述:科学规律的揭示,价值不仅在于提升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还必将带来实践上的应用,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就在指导人们发展生态农、林、牧、渔等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组讨论:①解释P98拓展题1中图a和图b两个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劣,帮助改进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②呼应本节开始提出的问题,展示牧草净产量与载畜量的关系,探讨“如何合理确定草原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辨别思考:①科学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是为提高能量的________(传递、利用)效率。是如何提高的?②人类利用生态系统的能量的途径有:用于_____作用和用作____能源。(答案:①利用 ②同化 生活)
4 教学反思
教学围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本节课摒弃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意外收获了很多。采用以上教学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的新课程理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时间长短不易把握,课堂时间稍显紧张,因此教师要果断安排学生讨论时长。学生表达不清楚和不规范时,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在教学中毫不吝啬的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展现自我,让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机会,但要控制好时间和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预设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