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2、所属年级:高二
3、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章节:第五章 第一节
5、学时数:2学时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初中已学过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他们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态系统的结构还不太清楚,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及结构,并为后续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内容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认为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要识记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更要学会从教材中知识的讲解中能挖掘到隐含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和分析个例来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比如教材中提到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那么还有哪些生物也是生产者呢?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并且主动搜集相关资料。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消费者、分解者也可能具有其他特殊情况。再比如,教材中举了一个食物链的例子和一个食物网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总结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所具有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案例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3.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和消费者的关系;
4.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及相关的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和营养结构。
2、难点: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讲解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构建模型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第1课时
1、指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2、结论: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得出生态系统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提问:同学们能举例出一些生态系统吗?(引出生态系统的范围和类型)
阅读、思考,产生兴趣,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听讲、思考
通过分析材料,思考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顺势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学生更容易理解。
生态系统的成分
【活动一】 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1、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2、讲解:(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①物质 ②能量 ③功能
(2)生物成分:
①生产者:同化类型、功能 生物类型。
提问:还有哪些生物也是属于生产者?(特例:硝化细菌也属于生产者。)
②消费者:同化类型、功能 生物类型。
提问:所有的动物是否都属于消费者?(特例:蜣螂、蚯蚓、秃鹫是分解者。)
③分解者:同化类型、功能 生物类型。
提问:所有的细菌是否都属于分解者?(特例: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活动二】小组合作尝试构建生态系统中成分之间的关系模型图。
1、对学生所构建的模型进行点评。
2、图示:
3、总结:(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光能变为化学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成分。?
(2)、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回归自然,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对植物的传粉受精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3)、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是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
4、强调: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并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听讲、思考总结:1、生产者必须能够制造有机物。2、有些可以制造有机物的细菌也可以作为生产者。 3、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4、只要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就是分解者。
思考、讨论、交流。
听讲、思考,理解、记忆。
给出图片及问题,帮助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考。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识记。
通过尝试构建模型图,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小结与练习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练习:三维设计72页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小结内容,巩固知识。
运用习题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第2课时
导入: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活动一】课件展示教材91页图5—4,指导学生分析食物链中有哪些成分?营养级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1、点评学生的回答。
2、讲解营养级的概念,强调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3、总结食物链中成分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4、课件展示教材91页图5—5,引出食物网的概念: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或一种生物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活动二】小组合作分析教材91页图5—5的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
1、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
2、课件展示以下问题:(1)上述食物链起点是什么?终点是什么?包括哪些成分?(2)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是一个个体或种群吗?(3)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物的种类还是数量?
3、总结:(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2)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同种生物所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总是差一级。
(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物的种类。
(5)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箭头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也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听讲。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听讲,明确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组合作 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考,小组讨论。
听讲、理解、记忆。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不仅存在多种成分,并且存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营养结构。
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小结与练习
总结: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并不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课堂练习:三维设计73页。
听讲、理解
练习巩固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态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主要成分)
系 消费者
统 分解者
的
结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构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
三、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
复
习
导
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如图是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一角,请用生态学知识判断:一只熊猫、保护区所有熊猫、保护区所有生物、保护区分别属于什么?
一个熊猫是一个个体,这个很容易理解。那什么是种群呢?它指的是同一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同在保护区里,都是熊猫,所以保护区里所有的熊猫就构成了一个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生物的总和,就是群落。所以保护区里所有的生物,它们之间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它们构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无机环境,它们与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我们上节课学过了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这些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如何?其营养结构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
大家翻到课本86页,阅读课本,找出池塘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
回答:一个熊猫是一个生物个体。保护区所有的熊猫是一个种群,保护区所有的生物的群落,保护区是生态系统。
回答: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看书找问题的答案
(二) 授
新
课
1、
生
态
系
统
的
成
分
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呢?
阳光为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水、空气等为生物提供必须的物质。所以,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我们把这些成分称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它们是生态系统必须的成分之一。
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
在这些生物中,哪些是自养型生物?
大家还记不记得什么是自养型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作用根据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有绿色植物制造出来。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
所以说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只有绿色植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
除了刚才说的那些自养型生物外,池塘中还有鱼、虾、螃蟹等属于什么型生物?这些动物只能以什么为食?
之所以称他们为异养型生物,是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像这些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的生物,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
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以将消费者分为若干个级别。
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
在这里,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
生产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食物,那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呢?
像蜜蜂采蜜,可以将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和受精工作。有些消费者也可以传播种子。这就是消费者的一些重要作用。
刚才提到的消费者都是动物,那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呢?
请举例说明。
像蚯蚓、屎壳郎等他们是腐生性的动物,他们就属于分解者。说到分解者,什么是分解者呢?
我们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称为“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花开花谢,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从刚才讲的那些,我们总结一下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答:阳光、水、空气、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热能、温度、石子等。
答:不能
答:硅藻、栅藻、团藻,鱼。。。
答:其他生物也将会死亡。
答:不是,还有硝化细菌等
答:异养型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答:虫是初级消费者,鸡是次级消费者,人是三级消费者。
答:不是
蚯蚓、屎壳郎
回答: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了。
答:被分解者分解了。
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食
物
链
和
食
物
网
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大鱼与小鱼,小鱼与虾米,虾米与浮游植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对,我们把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练习:
1、根据下列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兔吃草,狐吃兔,用箭头写出他们的关系。
2、写出这条食物链中的每种生物的成分。
3、这条食物链总共有几种生物?
写食物链的时候,先写生产者,再到初级消费者,然后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用箭头来连接,箭头指向捕食者。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就可以把这条食物链完整地表示出来了。这是他们的成分了,那么他们的营养级又怎么表示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营养级。一条食物链上有几种生物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草到狐这食物链中有三个环节,那这样他们就有三个营养级。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包括那两部分?食物链中必须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部分,有分解者吗?
学习了食物链,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
有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否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为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生态系统简图,数出图中有几条食物链?分别一一列出。
共有九条
(1)草→兔 → 狐
(2)草→兔 → 猫头鹰
(3)草→鼠 → 猫头鹰
(4)草─→鼠 → 狐
(5)草→鼠 → 蛇 →猫头鹰
(6)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
(7)草→昆虫→蜘蛛 → 吃虫鸟→猫头鹰
(8)草→昆虫→青蛙→蛇 → 猫头鹰
(9)草→昆虫→蜘蛛 → 青蛙 → 蛇 → 猫头鹰
观察:1、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占有几个营养级?
由此可见,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所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2、猫头鹰可以吃哪些食物?
3、昆虫可以被哪些生物吃?
4、青蛙和蜘蛛是什么关系?
一种生物可以吃几种不同的食物,同一种生物可以被几中不同的生物吃。因此就使得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这样就组成了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就叫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大家思考一下:假如食物链中某个环节发生了变化,对其他生物有影响呢?例如:上图中猫头鹰减少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直接影响是鼠和兔,然后再间接影响其他生物。
所以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生态,爱护我们的家园。
答:吃与被吃的关系
学生写食物链
答:生产者总是对应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对应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对应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对应第四营养级等等。
答:生产者和消费者
答:没有
答:不能构成食物链,因为没有生产者。
答:9条。
(1)草→兔 → 狐
(2)草→兔 → 猫头鹰
(3)草→鼠 → 猫头鹰
(4)草─→鼠 → 狐
(5)草→鼠 → 蛇 →猫头鹰
(6)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
(7)草→昆虫→蜘蛛 → 吃虫鸟→猫头鹰
(8)草→昆虫→青蛙→蛇 → 猫头鹰
(9)草→昆虫→蜘蛛 → 青蛙 → 蛇 → 猫头鹰
答: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答:兔、鼠、蛇、吃虫鸟
答:吃虫鸟、蜘蛛、青蛙
答: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四)小结本课
投影
(五)巩固练习
投影
六、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主要成分):主要是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4、分解者:主要是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2、食物网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生物第五章第1节(1)教案
使用人:
课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
教学
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学习
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理由: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
课前3分钟
小考
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巡视
明确目标
展示、批改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3分钟
2.
承接结果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引导;评价
总结各成分的作用
培养学生总结,小组合作能力
8分钟
3.
做
议
讲 评
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食物链和食物网
引导,强调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营养级和消费级,存在的种间关系
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分钟
4.
总
结
提 升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鼓励引导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4分钟
5.
目 标
检 测
完成当堂检测练习
教师分发当堂检测题
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
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5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完成练习册上的随堂检测和课后巩固提升
7.
板
书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8.
课
后
反 思
教 案
课题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目标
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
教学难点
消费者与分解者、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级的级别与消费者的级别这三对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导课:出示美国鲤鱼泛滥成灾的图片,说明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是生物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引出《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课题
。
正课:出示几张有关个体,种群,群落的图片,进而引出新课生态系统
提问学生阅读课件上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概念我们知道生态系统的内容包括哪两个方面?
生态系统的这两个内容又有怎样的关系?
举例:人可以对环境进行改造。不同的区域生活的生物类型不同。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又决定生物的种类。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物改造无机环境,无机环境又决定生物的种类。
群落都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以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通过这四幅图片我们还能看出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类型。继续来看第三个问题:生态系统的类型。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阅读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看图片。
教
学
过
程
第一幅图片描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第二幅图片描述的是草原生态系统,第三幅图片描述的是农田生态系统,第四幅图片描述的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大小一样么?
所以我们根据是否有人为因素的参与把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人工生态系统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呢?
再来看看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又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又根据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分布情况分为:森林、草原、荒漠、冻原生态系统等.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我们要能够正确的识别出各类生态系统。
接下来我们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又是营养结构。
我们先来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它包括:
非生物成分,即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包括空气、水分和光物质等。
能量:包括阳光、热能
功能: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地位:必备成分。
2、生产者
同学们你们怎样理解生产者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能回答出是人为因素。
学生思考并发言。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言。
教
学
过
程
它们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既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可以提供给其它的生物。从代谢类型上看属于自养型生物。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大家想想哪些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呢?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那么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么?
那除了绿色植物和蓝藻其它生物就没有是生产者的可能了么?
对学生们的回答予以评价。并比较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介绍生产者的功能和地位。地位是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原因分析:可以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所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使得物质能够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将生物与无机环境联系起来。
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么?介绍例外菟丝子。是消费者。
3.消费者
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的生物。主要指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型动物。属于异养型生物。
作用:对于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用。
分类:初级消费者:是指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性
动物。如兔、马、牛、羊等
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如黄鼠狼、猫头鹰、狐狸等
三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
肉食动物。如虎、豹、狼等
消费者的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具体的实力像同学们阐述并使同学们认同。
4、分解者
同化类型:异养型,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还包括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秃鹰等腐食性动物。
作用: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中的有
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同学们思考并回答问题。
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教
学
过
程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
生态系统中若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可以使物质从新回到无机环境中。
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中的生物类群进行小结:
回顾: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注意事项:(1)每条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该种食物链的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也不在其中。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是完整的食物链。
(3)食物链由若干个环节构成,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处在第几位即为第几营养级。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 消费级和营养级的关系:营养级=消费级+1
(4)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5)能量的流动在食物链中是逐级递减的,第一营养级含能量最多,逐级递减,所以一般情况下营养级不会超过5个。
(6)食物链中的某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其它营养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课后反思: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来源:学&科&网]
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提示〗如下图,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
[]
〖板书〗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举例
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来源:学&科&网]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划分依据
植物分布情况
分布区域
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农耕区
主要植物
乔木
草本
农作物
主要动物
树栖动物为主
能挖洞和善奔跑的动物
动物种类较少
特点
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
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板书〗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 2.6略
3.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与能量的变化。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各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5.提示: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下图这样的简化模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板书〗: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无机盐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联结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阳光;(2)10~15 m;(3)消费者、分解者。
2.B。3.C。
拓展题
提示:可以。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课后反思:
课题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设计教师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学
目标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重点
难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教法
讲授法及演示归纳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第五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引言:
一、自主学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范围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完成
结合书上池塘生态系统的插图,小组讨论并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
生物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成分是消费者
把有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的成分是分解者
生物成分上实际上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营养级: 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如绿色植物
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如以植物为食的昆虫
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
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
四级消费者属于第五营养级
(2)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①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③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教学日记: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