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 14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儿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 ?
自1930年出版的《初中国文教本》,《背影》选入教材已经80多年。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1948年8月13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我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2017年7月13日“百度”随意搜索“朱自清《背影》”341万条。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毁灭》,散文《匆匆》、《春》、《荷塘月色》,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
《背影》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差使
交卸
狼藉
簌簌
踌躇 迂 栅栏 蹒跚
橘子 举箸 赋闲 擦拭
琐屑 颓唐 晶莹 奔丧
多音辨析
(bēn)奔丧 (sāng)奔丧
奔 丧
(bèn)投奔 (sàng)丧命
形似辨析
藉(jí狼藉 卸(xiè)交卸
籍(jí)书籍 御(yù)防御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凄惨暗淡,不景气。
失业在家。
短时间停留。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衰颓败落。
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细小而繁多(的事)。
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狼藉
簌簌
惨淡
赋闲
勾留
迂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作者曾这样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 的背影,
我是从 看出来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感动)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惜别,牵挂)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念)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作者感念父爱,多次流泪,只为父亲月台买橘这件事吗?
父亲待我的好还有哪些?
父爱的伟大,感人至深的力量就在于:
父亲当时正处于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即便如此,还一如既往地爱护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事,父亲在送我时愈是关怀备至,细心热切,所做的内心牺牲就愈大,爱子之心便愈见深沉。
父爱如斯,子又当如何呢?
父子争斗: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这只是父亲给儿子的一封寻常家信吗?从儿子的一长叹,你又读到了什么?
父:“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子: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写法小结:
1、角度新颖、匠心独运。“人人心中有,却人人笔下无”。
2、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突出“背影”,详细描写,细微处彰显人间至爱亲情 。
3、语言简洁、朴实、感人。
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突出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
《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返回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辛酸的泪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难过的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感激的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惜别的泪
背 影
四次背影
难忘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离别的背影
回忆中的背影
四次流泪
悲哀之泪
感动之泪
感伤之泪
伤心之泪
父 子 情 深
(线索)
(暗线)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事(chāi) 拣定(jiǎn) 奔丧(sàng) 赋闲(fù)
B.游逛(guàng) 浦口(pǔ) 妥帖(tuǒ) 栅栏(zhà)
C.蹒跚(mǎn) 马褂(guà) 拭干(shì) 簌簌(sù)
D.琐屑(xuè) 惦记(diàn) 举箸(zhù) 踌躇(chú)
B
当堂评价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诚然,再得意的人生有时也难免深陷负面情绪,所谓郁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B.家乡发生洪灾,人在异乡心在家的他,却在此时遭人打劫,真是祸不单行!
C.新一轮人口大迁徙正在到来,而在此进程中,房地产行业的机遇莫名其妙。
D.他走进家门,看着满院杂草,触目伤怀,默默地流着泪。
C
当堂评价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位父亲对孩子说:“我能告诉你人生的真谛, ;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 ;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 ;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
①但不能帮你物色朋友 ②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③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 ④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①④
B
当堂评价
4.找出下面语段中的两个病句,并改正。
①朱自清先生是著名的民主战士,对敌人从不留情面。②然而,通过阅读《背影》,又让我们看到了他深情的一面。③或许,伟大的,都如他般憎爱分明。 ④憎得彻底,爱得深沉。
(1)第 句是病句,应该为: 。
(2)第 句是病句,应该为: 。
②
然而,通过阅读《背影》,我们又看到了他深情的一面
③
或许伟大的人物,都如他般憎爱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