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说明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掌握叶片的结构,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重点)
3.了解叶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以及气孔开闭的原理(难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不同的两种场景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再辅以演示、讲授和讨论;实验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观察叶片的结构是教材的重点实验,只有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透彻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同时为讲解光合作用打下基础,也是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所必须的。通过这一节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认识叶片的结构及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①教师提前一天准备“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探究活动演示装置;
②制作“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温习旧知
5分钟
列表提问上节课学习过的有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相关内容。
?
生活环境
结构特点
生殖特点
代表植物
藻类植物
?
?
?
?
苔藓植物
?
?
?
?
蕨类植物
?
?
?
?
裸子植物
?
?
?
?
被子植物
?
?
?
?
学生回顾总结、查阅教材等,填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种场景:烈日炎炎的夏天,人们悠然的在树荫下乘凉谈笑风生;马路上骄阳下急行的人们汗流浃背,两旁的行道树去依然沉静的挺立着。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树荫下就感觉到凉快?为什么路旁的行道树不会被太阳灼伤?大树为人们遮荫,久而久之会不会被晒死?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共同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结合生活现象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找到切入点。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结合熟知的生活现象,来探讨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6分钟
出示课前准备的“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探究活动演示装置甲、乙组,多媒体逐个展示问题:
1.甲、乙锥形瓶液面下降的一样多吗?
2.锥形瓶液面下降的水是从植物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3.是以液态水的形式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出来的?
知识梳理,得出结论:
1.水蒸气主要是由叶片散发出来的;
2.叶片越多,散发出水蒸气越多。
学生观察观察甲、乙组实验装置,了解蒸腾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并通过甲、乙对照实验得出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水分散失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
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得出结论: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22分钟
既然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那么叶片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下面来做实验 “观察叶片的结构”。引入实验。
1.找学生把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朗读一遍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同时要求学生检查自己小组的材料用具。
2.阅读观察教材P49-50观察叶片的结构方法步骤1-4掌握制作徒手切片的方法,注意事项:
1)刀片锋利,注意安全;
2)选取最薄的一片。
3.同学们了解制作方法了吗?好!现在在开始制作看看哪组同学完成的最快,制作切片的质量最好!教师巡视指导。
4.在多数同学完成后
师:现在你们自查一下切片制作的质量如何?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能看清楚叶片的内部结构?如果看不清楚请同学们分析制作过程的不足。
实验完成后,为了加深对叶片的结构的理解,解决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难点,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
叶片的横切面图
1)整体上看,叶片的结构包括哪三部分?
2)叶的表皮细胞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表皮有什么功能?
3)叶片的主要部分是什么?该部分细胞排列有何特点?
4)叶脉有什么作用?
5)想一想,叶片的颜色为什么会呈现绿色?
6)大多数植物叶片的正面绿色较深而背面绿色较浅,这是为什么?
那么植物蒸腾失水是通过叶片的哪个结构散失的呢?(引出气孔部分的讲述)
出示叶片的表皮平面图(示气孔)
甲
乙
1)保卫细胞的形状?结构特点?存在方式?
2)一对保卫细胞间的间隙叫什么?其作用?指出甲、乙气孔各处于什么状态?
3)气孔分布在上下表是否完全相同?气孔张开闭合的原理?(强调:气孔的张开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是内因,为引出下一节内容做准备)
思考:气孔与蒸腾作用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对照教材P49观察叶片的结构,认识检查你桌前的实验材料器具。
生动手实验练习徒手切片。
学生看书过程中可以合作、讨论自己陌生的问题,解决不了的举手问,采取生帮生的方式解决
学生识图回答,直观的认识叶片及表皮气孔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学生展示汇报答案及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目的是让学生知道 叶不但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这是和下一节相联系的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叶片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回答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目的是突出重点及突破难点。
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叶不但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这是和下一节相联系的。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4分钟
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2.为什么最好在阴雨天或傍晚移栽花草树木?移栽后,思考为什么要遮阳?为什么要修剪掉部分枝叶?
用刚学的知识加以解释: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附:课堂达标检测题(5分钟)
A类:基础部分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主要原因是( )
A.大树的树冠遮挡住了阳光?
B.大树有很强的蒸腾作用,带走了周围空气的热量?
C.大树根系发达,使周围土壤中水分增多?
D.大树能刮风,吹走了周围的热量?
2.炎炎夏日,植物的叶片没有被灼伤,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的原因是(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发作用
3.叶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是( )
A.表皮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B.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C.表皮细胞的形状不规则 D.保卫细胞呈半月形
4.移栽植物时,最好在阴天或者傍晚,必要时还要去掉部分枝叶,这是为了降低植物体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B类:提高部分
1.如图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盛水烧杯内各插有1根树枝,且两根树枝的树叶一多一少,开始时天平两端平衡。现将此装置移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发现天平左侧上升。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植物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分解作用
2.秋天,你会发现自然落在地上的树叶( )
A.多数是叶的正面朝上 B.多数是叶的背面朝上
C.都是叶的正面朝上 D.都是是叶的背面朝上
C类:延伸部分
1.右图是研究植物散失水分的四个实验装置,将A、B、C、D四个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2个小时。请分析回答:
(1)A、B两个装置中,能证明塑料袋壁上的水珠由植物体散发出的是 装置。
(2)C、D两个装置中,塑料袋壁上的水珠较多的是 装置。
通过这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因此大面积植树造林可以 (填“提高”或“降低”)大气的湿度。
(3)若C装置中,锥形瓶内的水滴有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取出枝条纵切,可发现枝条纵
切面上被染红的部分是 。
2.观察右图,分析并回答
这是用来观察植物的什么作用的?哪个更合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一课时)
1.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表皮、叶肉、叶脉
3.水分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部位:气孔
4.气孔的调节:
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放—蒸腾;失水—气孔关闭—不蒸腾。
教学反思:
蒸腾作用这节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演示和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的蒸腾失水与其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中使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通过演示实验,利用学生熟知的俗语,例如“大树底下好乘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等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利用蒸腾作用的知识,对一些生活常识加以解释,既丰富了生物学知识,又解决了一些生活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从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入手,使学生确信植物具有蒸腾现象,接着引导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叶片的结构等。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透彻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同时为讲解光合作用打下基础。而叶片的结构又是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气孔的分布特点和功能。(重点)
2.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解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难点)
4.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使表象知识内化为自身认知体系。2.引导发现法:老师始终处于“主导”的位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始终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状态,藉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3.体验互动法: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力求在师生交流互动,生生交流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归纳总结法:在学生查阅课内外资料时,引导学生掌握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方面: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5分钟
出示叶片的横切面图
指出图中的各部分名称
①从整体上看,叶片的结构包括三部分,它们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②图中________是叶片的主要部分,里面含有大量的_________,而使叶片呈现绿色.
③ 叶脉具有_______和_______作用
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必要的要进行板演。
①表皮 、叶肉、叶脉
②叶肉 叶绿体
③支持和输导
复习叶片的结构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那么水到底是通过叶片的哪个结构散失出去的呢?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5%的水参与组成植物体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95%~99%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浪费?这对植物体本身有什么意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根据导语进行表述交流,激发兴趣,畅所欲言,进入学习情境,达到共鸣效果。
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铺垫.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5分钟
过渡: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散失的呢?
1.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叶片表面有气孔呢?
2.进行探究实验:(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菠菜叶片浸在盛有70摄氏度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问题引导:(1)叶片表面产生气泡说明了什么?
(2)叶片正面(上表皮)和背面(下表皮),哪一面出现的气泡数目多?
(3)叶片背面比正面气泡数目多,又说明了什么呢?
过渡: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我们通过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来仔细观察一下:用镊子从叶片上分别撕取一小块上表皮和下表皮,分别制成临时装片,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的保卫细胞和气孔。
3.学生分A、B组实验,分别制作菠菜叶上、下表皮临时装片.
显微镜观察菠菜叶上、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对比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情况。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并画出气孔结构图。
引导学生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和发表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特别提醒同学注意安全。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
过渡:保卫细胞是怎样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
4.模型演示:取一对气球当保卫细胞,外侧贴上透明胶相当于细胞壁,往气球充足气和少量气体时,观察气孔开闭情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过渡:气孔的张开或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这是内因。那么外界因素是什么?
5.结合晒衣服在不同环境中快慢的经验,(冬天的阳光下和夏天的阳光下;冬天和夏天;晴天和阴天下雨;有风和无风等情况)分析总结植物的蒸腾作用还会受到那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学生相互交流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气泡是从气孔冒出的,因此气泡的位置就是叶片上气孔的位置。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这样可以减少水分散失,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
学生依据教材制作菠菜叶上、下表皮临时装片并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的保卫细胞和气孔。生观察得出: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细胞壁厚度不均,靠其空腔的一侧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一侧壁薄,易伸展。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反之,气孔就关闭。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呈扁平状,排列紧密。有保护功能。
保卫细胞:呈半月形。有叶绿体、内壁较厚、成对形成气孔。
通过模型观看,生总结得出: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由此可以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
结合晒衣服在不同环境中快慢的经验,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以及空气流动状况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教师始终处于“导”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动眼、动口、动脑的参与状态。
通过观察表皮临时装片,使学生形成直观认识,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并使学生树立起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利用模型,使学生更直观的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让学生结合晒衣服快慢的经验理解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0分钟
出示玉米一生的用水量数据.联系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考:植物吸收的水分约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这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问题启发教学
(1)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
联系生活经验:打预防针的时候会在手臂上涂酒精,请学生回答感受及原因。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呢?
联系生活经验:用吸管喝橙汁
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会出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从而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师小结:以上的三个作用是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情感教育:
1.播放视频资料: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人类大量砍伐森林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
生:凉,因为酒精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绿色植物蒸腾作用也会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有效地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对植物体而言,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促进了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对溶解在水中无机盐的运输。
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以实际行动来绿化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生存的地球更加绿意盎然。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表面的温度及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8分钟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你能解释下面这几个问题吗?
1.树木为什么到了冬天会落叶 ?
2.刚移栽的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
3.如何防止?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学生分析、交流。
1.在北方,天寒地冻,根吸收水分很难,而树叶的蒸腾作用却照常进行.树木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脱落叶子,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2.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于根吸收来的水分,造成体内处于失水状态.
3.(1)剪去多余的枝叶. (2)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3)移栽的幼苗进行遮荫.(4)根部带土。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要求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强化知识的识记。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
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1.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往低处流,而植物体内的水则往高处移动,根吸收的水分到达高大树木顶端的动力来自(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2.下列关于蒸腾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B.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C.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D.蒸腾作用是在浪费植物体内的水分3.正在结西瓜的植株,根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瓜果的膨大 D.植株的生长
4.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的植物冬天要落叶,落叶对植物体的意义是( )
A.减少水分进入
B.减少二氧化碳进入
C.减少二氧化碳排出
D.减少水分过多散失
5.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候条件往往较好,如降雨量较多,夏天也较凉爽.这主要是利用植物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6.下面关于叶片结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叶片上气孔可以开闭,能控制水分的散失速度
B.一般叶片上表皮气孔多,下表皮气孔少
C.叶脉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
D.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叶绿体
B类:1.下列几种情况中,植物蒸腾作用最强的是 ( )A.气温37℃,阴天,无风
B.气温37℃,晴天,有风C.气温20℃,阴天,有风
D.气温20℃,晴天,无风
2.某同学在做“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时所看到的菠菜横切面如图所示,请你据图分析回答:
(1)叶片蒸腾作用所需的水分是由[ ] _ _ _ _ 运来的。
(2)标号②③组成的结构是__________。
(3)标号⑥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叫______,它的开闭受__ _____控制。
(4)分别撕取一小块上、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气孔较多的
是____________。
C类:下表为几种常见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中气孔数目(每平方毫米平均数)的统计情况,请你分析表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植物
生长
环境
上表皮气孔数
下表皮气孔数
苹果树
果园
0
294
豌豆
田地
101
216
玉米
田地
94
158
睡莲
池塘
625
3
(1)从上表可见,生活在较干燥环境中的植物比生活在较湿润环境中的植物气孔总数(每平方毫米)_____________.这一特点对陆生植物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苹果树叶摘下放入热水中,则可看到气泡主要从叶的__________表皮冒出.
(3)由此可知,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门户.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A类:1.D 2.D 3.B 4.D 5.C
6.B
B类:1.B
2.(1)5 叶脉
(2)叶肉
(3)气孔 保卫
(4)下表皮
C类(1) 少 减少水分蒸发
(2)下
(3)气体交换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学生的知识来自于生活经验与周围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小组的合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和良好品质。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中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通过小组的讨论使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合作意识加强。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多种教具的准备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探究和认知,理解和构建本节知识。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具准备能够呈现出更有生命张力,更具探究精神的生物课堂。
本节课借助两个探究实验 ,可以真正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真正促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真正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堂中,践行开放的学习理念,丰富互动的情感体验,体验自主的探究乐趣,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授课中的问题:
由于七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生物不久,生物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小组合作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讨论过程中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应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并适时对学生做出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