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6 11:17:47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简介作者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1.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并背诵课文。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学习目标1.对文中重点字词,正音或解释。
(1)正音。
遂( ) 寝( )
相与( ) 藻( )
荇( )suìqǐnyǔzǎoxìnɡ(2)重点词语。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高兴地考虑、想到 ……的人于是共同、一起  散步形容水的澄澈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 罢了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朗读。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翻译课文原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注释: 译文: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原来是。注释: 译文: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原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罢了”。注释: 译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明事件: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孤寂伴随了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为了他的精神密友。 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怎样的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水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探闲人:如何理解作者夜游发出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有什么含义呢?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5.解疑惑: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赏月缘由——中庭月景——愉悦苦闷贬居
寂寞景色
宜人点睛
之笔悲凉
苦闷
豁达
乐观叙事绘景抒情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记承天寺夜游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1.假如你于公元2017年中秋之夜来到黄州游玩,也有幸夜游承天寺,欣赏到美丽月色,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当你面对不幸或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对自己说?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2.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 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 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 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维
7.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 白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 甫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
月色入户(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古义:清闲的人。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一词多义夕日欲颓( )
欲穷其林(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副词,将要动词,想要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动词,和猿鸟乱鸣(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形容词,没有秩序,没有条理遂至承天寺( )
遂迷,不复得路( )名词,战乱于是,就终于◆词类活用五色交辉( )
夕日欲颓( )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辉映形容词做动词,坠落名词做动词,散步◆文言句式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