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课件(共30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课件(共30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1-25 19:53:48

文档简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本课为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授课内容需要,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前面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对全球大洋环流的分布及运动规律的概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3、四季的形成。
授课课件。
【导入新课】
哥伦布在1492年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向西沿直线横渡大西洋,经历了37天,到达美洲,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这次是顺着北非的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向西横渡大西洋,绕了一个大圈,路程更长了,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
【提出问题】那么为什么路程更长了但所用的时间却更短,节省了17天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想一想哥伦布是借助什力量过去的?
【讲授新课】
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教学活动1】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的属性分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第一二段后寻找关键词,并在课本用标记落实。
1、说出洋流的概念
【教师讲解】海洋中的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其中注意的关键词是:常年、沿一定的方向、大规模,同时,这些也是洋流的特点。
2、认识与理解洋流的性质分类 有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后先说出按照洋流性质对洋流的分类,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加以讲解深入。
【教师讲解】
按性质,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
大家注意,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
【教学活动2】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在等温线地图上洋流属性判断的方法。
①判断南北半球:看等温线递变方向
因为纬度越高,水温越低,所以越往北水温越低,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②判断寒、暖流
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水温比同纬度海区高,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练习讲解】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来做这个题目,同学们先思考,等下我让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根据洋流流经某海区的海水表面等温线分布图,回答:
(1) 此图表示( 南 )半球图
(2) 按性质分类, 此洋流是( 寒 )流
(3) 在图中标出该洋流的方向。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①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②暖流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水温比两侧高;寒流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③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
【过渡设问】这些性质不同、分布各异的洋流是怎样形成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洋流的成因。
3.洋流的成因
【教学活动3】洋流的成因与洋流模式图的建构 主要的内容有:
1、由学生阅读课本p58,找出洋流形成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洋流成因。
【教师讲解】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当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改变。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课本第58页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对比,分析洋流的成因:
第一步:让学生填写六个风带的名称,观察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与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引导学生联想:风向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师讲解】
在赤道两侧,北半球的的东北信风和南半球东南信风分别驱动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赤道洋流,北支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支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在太平洋海区称为北太平洋暖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加入极地环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
第二步:根据讲解,让学生画出大洋的环流模式图(画洋流模式图,假设圈外面全是陆地)
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过渡设问】现实生中,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的洋流模式还与理想的模式图有一些出入。下面大家看到课本57页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冬季)。我们具体来分析现实中的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
【教学活动4】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4.洋流的分布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全班分为四组,读P57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每组观察一指定海区洋流的运动,对比分析洋流运动的方向、东西岸的洋流性质差异,归纳出洋流运动的规律。
第一组: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第二组: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第三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第四组: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归纳共同点:各组根据学法指导归纳出各海域洋流的分布规律,并在图中画出此海域洋流分布的简单模式图。
台上展示学生绘图的结果并让学生进行评价。把通过评价、经过修改的局部模式图汇总到一张图上,并添加“赤道逆流”等,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如下:
【教师讲解】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
方向:北顺南逆,
大洋东岸是寒流,
大洋西岸是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
方向:逆时针,
大洋东岸是暖流,
大洋西岸是寒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让学生把归纳图与课本58页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学生归纳的南半球中高纬度的洋流分布规律(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与图3.6中所示的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分布规律是不同的。
提问: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教师讲解】
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海洋广阔,陆地面积小,洋流不受陆地轮廓影响,形成呈顺时针方向的绕南极大陆的环流,包括向东流的西风漂流,向西流的南极环流。
【过渡设问】前面我们比较的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运动规律,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观察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4)北印度洋海区:夏顺南逆
【教师讲解】
因为北印度洋海区狭窄,受南亚季风影响而形成季风环流,通过动画,归纳出北印度洋洋流运动规律为: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
总结:对洋流模式图及个大洋洋流分布特征,可以联想为
“8/0”。中间视为赤道,上面“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下面的“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为三组,主要任务为:
第一组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第二组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第三组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小结】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教学活动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学活动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
【课堂小结】
一、洋流的形成
1.洋流分类:按性质分类:暖流、寒流;按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暖流对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2.渔场: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秘鲁渔场
3.航行:
4.污染
略。
课件30张PPT。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 (瑟堡-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 (昆士敦),计划中的目的地为美国纽约。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大约在41°43‘N 、49°56'W附近),两小时四十分钟后,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沉没 。 为什么德军潜艇能够神出鬼没的
出入地中海呢?二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但英国舰艇屡次遭受德国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极大损失。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概念
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洋流的类型: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
3、寒暖流的判读(1)通过等温线判断洋流性质:
暖流由于洋流比流经的海区水温高或低,这样就导致海洋表面等温线发生弯曲,等温线的凸向,即是洋流的流向。
寒流此图为北半球寒流暖流此图为南半球温度自北而南递增温度自北而南递减(2)通过纬度判断洋流性质:
海水表面温度的分布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一般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为暖流。一般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即为寒流。暖流暖流寒流寒流4、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
盛行风吹拂现成的洋流,盛行风是海洋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密度差异密度流补偿流:由上述原因出发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海水补充而形成5、洋流的形成和分布
(1)形成模式: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流向:性质:大洋东部为 ,西部为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流向:性质:大洋东部为 ,西部为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寒流暖流逆时针
暖流寒流形成全球性的环流——西风漂流、南极外围洋流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
(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赤道逆流)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赤道逆流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南赤道暖流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流向:性质:大洋东部为 ,西部为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流向:性质:大洋东部为 ,西部为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季:冬季: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寒流暖流逆时针
暖流寒流形成全球性的环流——西风漂流、南极外围洋流
顺时针逆时针
(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赤道逆流)(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流、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西风漂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马达加斯加暖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千岛寒流秘鲁寒流巴西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季风环流北大西洋暖流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2、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3、对航海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4)秘鲁伊基克属于什么气候类型?(5)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秘鲁寒流的气候效应澳大利亚西部为什么西部是沙漠? 而东部降水较多?海滨的沙漠奇怪的现象 暖流使水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多。 寒流使水温降低,空气湿度降低,降水少。东澳大利亚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 大渔场上升补偿流海区形成大渔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中的B为美国的夏威夷群岛,二战中日军偷袭夏威夷群岛上的珍珠港时,在线路M、N中选择线路M的原因是:(从航速及天气方面分析)顺风顺水,航速快(与西风、北太平洋暖流同向)
冬季地处西风带,多大雾天气,利于舰队隐蔽3、对航海的影响
顺流--速度快
逆流--速度慢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 雾暖流较低纬度较高纬度冷空气海 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航海的不利影响:
极地来的寒流携带冰山,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影响海运安全。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1、对气候的影响
①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②对流经的大陆沿岸,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
①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北美的纽芬兰渔场、西欧的北海渔场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水与北大西洋暖流②冷海水上升的海区,如:秘鲁渔场
上升补偿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对航海的影响
顺风顺水,速度加快;逆风逆水,速度减慢。
寒暖流相遇处形成海雾,不利航行。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①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②使别的海域受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