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模式介绍
主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从问题出发,紧紧抓住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用引发出新的开发性、发散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达成目标,形成能力?
设计思路说明
课堂的开始,出示2015年9 月3 日伏尸地中海海滩的叙利亚3岁男童艾兰照片,讨论讨论叙利亚难民的成因,导入到本节要探讨的人口迁移问题。
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以及活动探究,小组交流观点,组间质疑,教师及时给出各种案例,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讨论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各小组派代表总结讨论生成的主要观点,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组给予评价,对于正确的方面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课堂最后教师呈现形成性评价试题,检验目标是否达成。
教材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3.学会归纳、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重点是民工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
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1. 创设情境
2015年9月2日,两艘满载叙利亚难民的小船,从土耳其博德鲁姆(Bodrum)出发要前往希腊的科斯岛(Kos),未料双双翻覆,23人中至少12人死亡,包括1名妇女和5名孩童,3日3岁小难民艾兰尸体被冲上岸,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叙利亚难民引起原因是什么?人口有迁移哪些方式?
2. 确定探究主题
主题1人口迁移类型
主题2人口迁移的原因
主题3国际人口迁移
主题4 我国人口迁移及原因
主题5世界其他国家国内人口迁移及原因
主题6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探究主题1 人口迁移的类型
1.小组为单位探讨判断:下事例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在深圳中学任教的外教;
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小明家前年买了新房,从罗湖区的人民北路搬到了蛟湖路。
2. 依上述案例小组讨论:人口流动概念、人口流动的形式、影响人口流动强度的因素及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
3. 依上述案例小组讨论:人口迁移概念具备的三个条件、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
探究主题2 人口迁移的原因
小组讨论:以自己父辈为例交流讨论自己家庭由故乡迁往深圳的原因
充分讨论后,老师介绍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探究主题3 十九世纪前国际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
为了便于同学探究,老师出示19世纪前世界人口迁移路线图,结合历史知识小组讨论总结:19世纪前世界人口迁移路线、方向、特点、原因及意义
探究主题3 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及原因
老师出示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路线图小组讨论总结:
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路线、方向、特点、原因及意义
战前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流向有何改变?
探究主题4 我国人口迁移及原因
老师出示我国新中国成立前人口迁移材料: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已占到全国的2/3。清末到民国中期迫于生计,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山西、陕西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内蒙古等地。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建国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因素
老师出示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小组讨论: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小组探究结果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①计划经济体制
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①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②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①内地——沿海
②山区——平原
③贫困地区——发达地区、“民工流动”
探究主题5 世界其他国家国内人口迁移及原因
老师出示美国人口迁移路线图,美国人口迁移方向及原因
探究主题6人口迁移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人口迁移对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哪些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
/
三、达成目标,形成能力
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课件29张PPT。2015年9月2日,两艘满载叙利亚难民的小船,从土耳其博德鲁姆(Bodrum)出发要前往希腊的科斯岛(Kos),未料双双翻覆,23人中至少12人死亡,包括1名妇女和5名孩童,3日3岁小难民艾兰尸体被冲上岸,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思考:叙利亚难民引起原因是什么?人口有迁移哪些方式?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探究主题主题1小组为单位探讨判断:下事例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人口迁移及类型主题1人口迁移及类型人口流动
定义: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强度
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人口流动利与弊
利:增强社会活力
弊:交通、城市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等造成压力
形式
民工流
外籍劳工主题1人口迁移及类型人口迁移
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 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必备的三个条件
必须改变居住地
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定时间(一般一年以上)
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大前提下低一级)
人口迁移的分类(依据是否跨越国界线)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主题1人口迁移及类型人口流动
定义: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强度
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人口流动利与弊
利:增强社会活力
弊:交通、城市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等造成压力
形式
民工流
外籍劳工主题2以自己父辈为例交流讨论自己家庭由故乡迁往深圳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原因主题2人口迁移的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也个人意愿的支配。主题2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主题2人口迁移的原因 从本图中找出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哪些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哪些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阻碍力”?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布洛赫《希望原理》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大批解放军就地复员成立建设农垦兵团公元初,犹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美国很多老人退休后迁移到南方民族因素 1947年,1 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墨西哥农民偷渡到美国经济因素
由于美国遭受严重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大批阿富汗平民穿越边境逃往邻国巴基斯坦政治因素(战争) 主题2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主导主题2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战前国际人口迁移
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主题3主题319世纪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主题3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后各大洲人口流向的变化欧洲北美洲拉美大洋洲非洲二战前二战后主题3①欧洲人到美洲、大洋洲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③亚洲人到美洲、大洋洲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和西欧 ②南亚、南欧和非洲人到西亚、北非打工 ③南欧和非洲人到西欧打工 旧大陆
(欧洲、非洲、亚洲) 亚非拉 新大陆
(美洲、大洋洲)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主题3材料一
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2/3,经过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已占到全国的2/3。清末到民国中期迫于生计,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山西、陕西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和甘肃等地。 国内人口迁移主题4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战乱、自然灾害等)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国内人口迁移主题4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比较少。虽然在20世纪50—70年代也有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以行政调动为主,如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以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国内人口迁移主题4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主题4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题5阳光充足环境污染不严重生活费用不高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主题6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不严重促进种族、名族的融合
表现: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促进了经济发展
促进了资源开发、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各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际人口迁移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主题6课堂小结达成目标,形成能力1.观看走西口和闯关东两部电视剧,思考清末到民国中期山西人走西口、山东河北 人闯关东的原因
2.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 庭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