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模式介绍
主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从问题出发,紧紧抓住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用引发出新的开发性、发散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达成目标,形成能力?
设计思路说明
课堂的开始,出示资料:1970年全世界人口为33.5亿,按每年20‰速度递增,2005年可达到67亿,2075年将是268亿,前景令人忧虑。人口学家预言:如果地球上的人口每35年翻一番,到3550年,人类自身机体总质量将会等于地球的质量!人口爆炸式地增长,但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的生存发展可能会受到环境的限制,由此导入人口容量的主题并明确本节要探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以及活动探究,小组交流观点,组间质疑,教师及时给出各种案例,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讨论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各小组派代表总结讨论生成的主要观点,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组给予评价,对于正确的方面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课堂最后教师呈现形成性评价试题,检验目标是否达成。
教材分析
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和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和空间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的有限性,这彼此既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互相对立的双方之间,矛盾也日益突出。当今世界,这种矛盾在有些地区已近于激化。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人们展开了关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研究和讨论。本节课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安排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彼此有内在联系,但决不是等同的。三者指的都是某个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相对更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而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则更显具体,评估依据相对比较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现象。
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3.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联系我国的具体情况,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大压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策。
3.通过了解我国的环境容量,明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1. 创设情境
展示“人口爆炸”漫画。
/
资料:1970年全世界人口为33.5亿,按每年20‰速度递增,2005年可达到67亿,2075年将是268亿,前景令人忧虑。人口学家预言:如果地球上的人口每35年翻一番,到3550年,人类自身机体总质量将会等于地球的质量!
2. 确定探究主题
主题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主题2 人口合理容量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探究主题1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①老师出示漫画“人与资源”,小组为单位探究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
结论:揭示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说明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②小组为单位探讨什么是自然资源?有哪些类型?
结论: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③小组为单位探讨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结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必须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反过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资源是制约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人类获取的资源的数量,与科学技术水平有关,科技水平越高,越能够拓宽和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小组探究什么是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老师出示木桶理论图片
/
一个地区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有多有少,从资源角度,一个地区数量最少的资源(短板)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
人类获取资源的数量,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拓宽和丰富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外部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的利用来实现的,开放能够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消费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会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⑤读“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漫画。请学生阅读教材P 13活动“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分析三派的观点,小组讨论同意哪一派的观点呢?并说明理由。
/
观点
着眼点(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
悲观派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①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
乐观派
尚未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①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中间派
介于悲观派和乐观派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由于采取的分析和预测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针对这些观点,从全面分析看,过于乐观和过探究观都有失偏颇,只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观点才更加全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口容量。
⑥小组探究环境人口容量有哪些特点?
人口容量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临界性;二是相对性;三是警戒性。
临界性,说明人口数量应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的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源会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
相对性,说明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是不同的。
警戒性,说明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低警戒线。
探究主题2 人口合理容量
①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防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前提下,一个国家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行为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③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师生共同总结:
由于现代“人口爆炸”性增长,导致某些资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
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达成目标,形成能力
“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思考问题1、2。
潜力区
具体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北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
4 800
480
38
中温带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南温带
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东部、苏皖北部、辽南
87 900
22 000
279
北亚热带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中亚热带
江南丘陵、南岭、武夷山区、四川盆地、湘西—黔东
229 700
57 000
427
南亚热带
台湾中北部、福建东南部、两广中南部及滇南
91 900
22 900
460
热带
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西双版纳、藏东南
22 400
5 600
486
干旱及半干旱区
内蒙古、宁夏、吉林西部、河西走廊、新疆
85 600
8 500
32
青藏区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有多太?
2.简要说明我国环境人口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及原因。
课件19张PPT。创设情境1970年全世界人口为33.5亿,按每年20‰速度递增,2005年可达到67亿,2075年将是268亿,前景令人忧虑。人口学家预言:如果地球上的人口每35年翻一番,到3550年,人类自身机体总质量将会等于地球的质量!按照这种人口的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将会如何变化?图 10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85亿94亿108亿630亿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我们的地球最多
能养活多少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主题主题1小组为单位探讨判断: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揭示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说明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主题1什么是自然资源
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有哪些类型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主题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定义 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a. ? b. ? c. ? d. ? e. ? 自然环境要素目前没有限定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阳光空气淡水土地生物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人口容量生物生理性的人口容量土地主题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地区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有多有少,从资源角度,一个地区数量最少的资源(短板)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主题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反之越大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主题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分析三派的观点,小组讨论同意哪一派的观点呢?并说明理由主题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特点主题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案例研究1 汉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者8万多游牧者,草场质量非常好,牧人的生活很富足。汉乐府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生活现实的写照。
到明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着20万游牧者,草场质量好,生活富足。
到民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大量人口拥入,人口急剧增加到60万,牛羊的存栏量明显增加,草场质量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迹象。但人们还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保证生存。
到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人口已超过80万,但由于国家对草地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大,人们依然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准。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该地人口超过150万,草场退化现象非常明显,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现象。“风吹草低见老鼠”已经非常普遍,部分人口不得不迁移到别处谋生。下列是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历史资料:1.材料中的数据有几个反映的是环境人口容量?
2.该地供养人口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草场资源、资金和技术投入、生活消费水平主题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案例研究2南京市资源与人口状况1、按照2004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南京市的耕地资源
可以供养多少人口?
2、按照2004年人均综合用水量,南京市的水资源可
以供养多少人口?3、如果南京是“孤立”的城市,你认为南京可以供养的
最大人口数是多少呢?主要考虑哪种资源?328.2万人1019万人328.2万人;耕地资源主题2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主题2人口合理容量案例研究 汉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者8万多游牧者,草场质量非常好,牧人的生活很富足。汉乐府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生活现实的写照。
到明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着20万游牧者,草场质量好,生活富足。
到民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大量人口拥入,人口急剧增加到60万,牛羊的存栏量明显增加,草场质量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迹象。但人们还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保证生存。
到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人口已超过80万,但由于国家对草地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大,人们依然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准。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该地人口超过150万,草场退化现象非常明显,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现象。“风吹草低见老鼠”已经非常普遍,部分人口不得不迁移到别处谋生。下列是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历史资料:1.要让现在的人活得好,同时又不影响后代的生活质量,20世纪60年代的人口应该比80万大还是比80万小?2 .汉朝时的8万,明朝时的20万是人口合理容量还是环境人口容量?主题2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对比课堂小结达成目标,形成能力读“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思考问题1、2。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有多大?
2.简要说明我国环境人口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