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的外力作用。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第二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以便学生对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有较深的认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 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并展示长江不同河段的地貌形态,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貌形态的形成与什么力量有关?
【设计意图】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
【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意识出发,并用形象的图片表示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
【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1、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
【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77三段内容,添出以下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填表的方式便于学生进行记忆。
【播放幻灯片2】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特别强调
伸长
加深
展宽
【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
【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播放幻灯片4】
/
【教师讲解】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
【播放幻灯片5】
/
【教师讲解】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
【播放幻灯片6】
/
【教师讲解】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河流的堆积地貌
【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引导读书】【播放幻灯片7】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79部分,思考:
/
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A、B、C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板书】(1)冲积平原的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生活中所见的现象,解释其中的地理知识,从而了解洪积一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板书】洪积一冲积平原
【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B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板书】河漫滩平原
【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板书】三角洲平原
【播放幻灯片8】轻松一刻: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转折过渡】 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板书】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启发讨论】【播放幻灯片8】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条件
聚落分布
【学生讨论回答】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讲解】【播放幻灯片9】(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
差
较好
河流地貌类型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
河流地貌条件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聚落分布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81活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
(2)河谷的形成原理
3、河流的堆积地貌
(1)冲积平原的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洪积一冲积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条件
聚落分布
第二课时(重难点总结与点拨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
1.流水堆积地貌
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小,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河谷的发育过程
3、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所示)。
/
4、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
5、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6、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河流地貌的发育,了解到河流地貌按成因可以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也学习了在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其中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是是本节重难点,在河流侵蚀中侧蚀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学生要理解清楚,在河流堆积地貌中要学会区分对待,特别是河流的三个不同的河段,一定要在不同河段中形成地貌的过程其形成的原理。而且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影响时要强调主要讲解堆积地貌对其的影响,因为人类居住是在堆积地貌上,这点也需要学生掌握。
教学反思
略。
课件37张PPT。同是长江,为何不同地点景观差异如此大?河流的外力作用在不同河段表现形式不同目 录一、河流侵蚀地貌
? 河谷 ? 瀑布(拓展)二、河流堆积地貌
? 洪积扇 ? 河漫滩平原 ? 三角洲平原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高原 ? 山地 ? 平原侵蚀地貌堆积地貌一、河流地貌的成因分类发育初期
向下侵蚀(下蚀)河谷加深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河谷延长横剖面成 型(河谷深而窄) V注意:(1)沟谷成为河谷,必须深及地下含水层, 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
(2)发育初期的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1、河谷的形成(一)河流侵蚀地貌瀑布——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的产物河流下切侵蚀过程中遇到断层 黄果树瀑布是一座活着的瀑布,从它诞生的那一
刻起,就在流水的溯源侵蚀,一步步缓慢地后撤,画面下部的两道坎就是黄果树瀑布一步步后撤留下的脚印。据说,黄果树瀑布已经有过三次强烈的变迁,后撤距离长达250多米,退到了现在的位置。很难想像,再过若干年,我们看见的黄果树又
会在什么位置?发育中期
向河谷两岸侵蚀(侧蚀)河谷展宽A凹岸侵蚀B凸岸堆积连续的河湾 BA注意:(1)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曲流河谷发育中期凹凸岸差异明显河流在B处流速快,以侵蚀为主;在A处流速慢,以堆积为主。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流速快流速慢特别注意:
从河流纵剖面看,凹岸处河床坡度陡,水较深;而凸岸处河床坡度缓,水较浅。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成熟期
不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更宽(侧蚀)横剖面成 型(河谷宽而浅)U河流下游地区,侧向侵蚀使河道进一步拓宽,河面宽广,通常适合航运河谷的演变过程初期: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中期:向下的侵蚀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U型。想一想在河流的不同河段里河流的侵蚀类型是唯一的吗?不管在河流的哪个河段,三种侵蚀作用都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河段河流的侵蚀作用以某一种或几种侵蚀为主;除了有侵蚀作用,也伴随着堆积作用。以堆积作用为主则形成的是河流的堆积地貌。向源头侵蚀和向下侵蚀为主拓展:长江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侵蚀作用以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以侵蚀作用为主以搬运作用为主以堆积作用为主ABC山区的谷口处中下游地区(上游)入海口思考:看ABC三个地区分别形成了怎样的
河流堆积地貌?二.河流堆积地貌(发育于山前)(发育于河流中下游)(河流的入海口)河漫滩平原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二.河流堆积地貌1.冲(洪)积扇—发育在山前形成的地貌: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二.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1.形成原因2.分布山前地带(出山口、山麓地带等)AB河漫滩河漫滩扩大,多个河漫滩连成一片河漫滩平原2.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坡度减小,流速减低,泥沙沉积3.三角洲——发育于河流出海口形成的地貌:
多个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海潮的顶托作用三角洲平原1.形成位置:
河流入海口2.形成条件:
a.河流带来大量泥沙;
b.地势平坦,利于泥沙沉积。 河流的流水作用侵蚀
作用堆积
作用上游:溯源侵蚀中游:下蚀下游:侧蚀侵蚀地貌河谷的演化V形河谷槽形河谷堆积地貌洪积——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总结得出结论: 越往河流的中下游,城市越密集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平原低地 山区河谷加高加固河堤聚落要高于洪水位,而且要避开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趋利避害平原低地 山区河谷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洪积扇、冲积扇和
河漫滩平原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
形成沿海聚落带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都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多呈带状多呈明显条带状带状
团状P81 活动:(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P81 活动: 河流上游海拔较高,平坦地形较少,聚落靠近河流分布,取水比较方便;河流中下游海拔较低,聚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可避免洪水的威胁。(2)A、B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P81 活动: B地聚落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因为B地聚落位于两河交汇处,往往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同时,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而且B地周围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农耕和基建,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对高原聚落分布的影响对山区聚落分布的影响对平原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
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本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