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向“距离”挑战说课提纲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同时通过积极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理论依据二、教学背景(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
四、向“距离”挑战(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 在教材体系中起到了总括性的特殊作用。二、教学背景2、学好本课内容,充分理解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领域带来的重大变化,深刻体会科技的力量。
3、引导学生联系的、多角度地看问题,实现历史教育发掘历史内涵、传递历史本真的目标。(二)教学目标依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分解和细化。(二)教学目标依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分解和细化。 三位一体 互相渗透(三)重难点突破与教法学法 重难点:理解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
体会科技发展与人文进步应并重的价值观。1、教法:
情景教学、材料导读
问题探究、教师讲授2、学法:
研读材料、自主探究
角色体验、倾听讲解 对
应(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方法,另外,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欲望强烈,因此适合用探究式教学。(五)课前准备教师:
1、课前确定教学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教学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学生:
1、以教材为依托,以教师提供的资料为补充,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理解;
2、根据探究需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收集其他资料,并对探究问题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三、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互动合作
探求新知升华主题
提升情感深入探究
创意遐想四步探究法:层层递进整合教材形成课堂学习思路 第一篇:立体交通的诞生第四课:向“距离”挑战删增删留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歌导入设问:你知道该诗的名称和作者吗?你能体会作者有感而发的情感内容吗?如果作者身处今世,那他可供选择的与蜀地“通人烟”的方式有哪些?
意图:激趣导疑、切入主题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第一篇:
改变世界的网络互动合作
探求新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环节一:自主梳理:阶段、作用 图说历史立足教材
归纳概括走向互联网环节二:自由表述:如何应对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⑵中国:国家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公用数据通信网1、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诞生了什么技术?
2、面对互联网,美国和中国是怎样采取对策的?结论:顺应潮流,普及网络。以史导论
自由表述 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谈心、
资料检索、浏览新闻、
休闲游戏、网上购物、
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请你结合自身感受谈一谈,人们通常利用网络能做些什么?现身说法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从1995年向公众开放互联网服务以来,网络用户每半年翻一番,已经从15000猛增到2250万。
(按照2001年1 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无所不能”第二篇
触摸人类的灵魂挑战心灵的距离网络“黑洞”?
心灵“黑洞”?
下面是五扇“魔法门”,进入不同的每扇门,你都将化身为不同的人。请站在他的立场上说出你会用网络做什么?推理想象唐僧包拯网虫黑客拉登 网络的弊端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例如,原本品学兼优的张某,因沉迷网络,偷走家中的2000元出走。之后,由于涉嫌抢劫杀人而被捕。2003年6月,北京一家网吧发生火灾,夺走了25位年轻人的生命。近年来,因沉迷于网络而犯罪或自杀的青少年不计其数。你有身边的典型事例与同学交流吗?
请你对网络的作用做出全面的评价。【观点?整合】 升华主题
提升情感有些时候,网络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学史感悟深入探究
创意遐想如何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我想对你说:
以政府部门或任意一类网络人群为对象,向他诉说该如何更好地管理或使用网络。四、反思共勉我的教学设计模式:
1、发掘引领一节课的“哲理”
2、寻找统摄一节课的“灵魂”
3、筛选建构一节课的“资源”
4、整合贯通一节课的“流程”
5、巧设激活一节课的“玄机”(疑惑之处)
如何处理传统的教师讲述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
如何保证开放性问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如何处理教材内容简单但考试要求高的问题?
如何做到落实基础与培养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