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8 15:21:23

文档简介

第18课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轩榭(xuān) 池沼(zhāo) 邱壑(hè) 阑干(lán)
B.嶙峋(lín) 摄影(shè) 镂空(lòu) 松柏(bó)
C.琢磨(zhuó) 广漆(qī) 斟酌(zhēn) 蔷薇(qiáng)
D.盘曲(qǔ) 鉴赏(jiàn) 庸俗(yōng) 玲珑(lóng)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
【解答】A.有误,“沼”应读“zhǎo”;
B.有误,“柏”应读“bǎi”;
C.正确;
D.有误,“曲”应读“qū”;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傩戏是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惟妙惟肖的开山将、歪嘴、云霄娘娘、土地公、土地婆扮演,让观众惊叹不已
B.春节期间,铜仁文化“大餐”丰富多彩,驻足街头,那娓娓动听的歌声不时传入耳际,那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五月的鲜花开遍山野,梵净山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四方游客,我与多年未见的同学也在蘑菇石下不期而遇
D.在中学生“圣陶杯”作文大赛中,我校多名学生的作品以别具\underset匠{\;心的构思和丰富鲜活的内容获得一等奖。
【分析】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解答】A.“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B.“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该成语用错对象;
C.“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D.“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故选:B。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
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②④①⑤③ B.③④②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③①⑤②④
【分析】试题分析:排列句子顺序: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5)按照句意之间内在逻辑排列。
【解答】通读5句话得知,这段话写的是黄河,③是首句,紧接着对比“九寨沟的水”“太湖的水”,紧接着对比完回到写黄河,故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D。
4.属于生动说明的句子是(  )
A.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C.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D.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解答】A.语言平实,具体介绍了苏州园林设计者的共同目标;
B.语言平实,介绍苏州园林的门和窗都注意到图画美的效果;
C.语言生动,对苏州园林池塘中的各色鲤鱼、荷花进行具体的描写,表现其美似图画;
D.语言平实,具体介绍梁和柱子等对漆色的运用。
故选:C。
5.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嶙峋:突兀的样子。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B.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C.园林:公园、森林。 轩谢: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D.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词语的含义。
【解答】A.正确。
B.正确。
C.错误。园林:专供人游玩休息的种植了花草树木的地方。轩榭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 轩指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D.正确。
故选:C。
 
二.基础知识
6.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苏州园林》作者是 叶圣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倪焕之 》,童话集《 稻草人 》,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本文《苏州园林》作者是叶圣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答案:
叶圣陶;倪焕之;稻草人
7.选词填空:
(1)苏州园林, 据 说 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大约,据说)
(2)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 赞叹 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赞颂,赞叹)
(3)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 配合 ,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搭配,配合)
(4)因此,谁如果要 鉴赏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放过。(欣赏,鉴赏)
(5)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标本 (样本,标本)
(6)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 单调 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单调,单纯)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1)语境中的“一百多处”,后面说“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可见是根据传说而知道的,而非当前所见,所以选择“据说”;
(2)赞叹,指称赞,叹赏;赞颂,则指赞美、颂扬,前者符合语境;
(3)搭配,指按适当的标准或比例加以配合或分配,配合,指合在一起显得合适,相称,垕者符合语境;
(4)欣赏,领略观赏的意思,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后者符合语境;
(5)样本,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标本,专门挑选出来供学习、研究用的动物、植物或矿石样品,后者符合语境;
(6)单调,指单一,重复而缺少变化。单纯,简单,不繁琐,前者符合语境。
答案:
(1)据说;(2)赞叹;(3)配合;(4)鉴赏;(5)标本;(6)单调。
8.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治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作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枝。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错别字  治   新   作   枝 
改 正  制   心   着   姿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
【解答】“因地治宜”的准确书写“因地制宜”,“自出新裁”的准确书写“自出心裁”,“作眼”的准确书写“着眼”,“俯仰生枝”的准确书写“俯仰生姿”。
答案:治→制 新→心 作→着 枝→姿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年份 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平板电脑阅读
2016年 55.3% 66.1% 7.8% 10.6%
2017年 59.7% 71.0% 14.3% 12.8%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我国成年国民各 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年份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16年 20.2 13.2 6.6 57.2 74.4 13.9 5.5
2017年 20.4 12.0 6.9 60.7 80.4 12.6 8.1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一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新京报》记者李大超: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情,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A.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
B.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
C.2017 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
D.2017年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
(2)下列关于2017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A.广州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
B.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C.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
D.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B.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C.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一种创新。
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
(4)《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
(5)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预测?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本题共给出三则材料。【权威发布】根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指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也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广州调查】由相关的具体数据,表现广州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各抒己见】给出不同人物对数字阅读及纸质阅读的不同看法与评价。
【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材料【权威发布】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分析正确。
C.从“虽然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中可知,“2017 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分析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材料【广州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材料说“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并没有提到“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分析不正确。
B.从“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中可知,“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分析不正确。
C.从“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中可知,“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分析不正确。
D.分析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材料【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分析正确。
D.从“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中可知,“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分析不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抓关键关于阅读的语句概括即可。结合材料【各抒己见】,从“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等语句中得出答案即可。
(5)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阐述观点看法即可。可以认为“纸质阅读目前并不会被数字化阅读完全替代”,围绕着“纸质阅读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部分人对纸质阅读的偏爱”等观点来谈即可;可以认为“纸质阅读逐渐会被数字化阅读替代”围绕着“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普遍;数字化阅读的信息容量也在逐渐增大,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等观点来谈即可。不管选择哪种观点,都要言之有理。
答案:
(1)C
(2)D
(3)D
(4)①阅读有深浅之分,而我们有批评浅阅读的倾向,甚至会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高度;
②我们在进行阅读要求的划分时,忽略了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且逐渐走向两极化。
(5)示例一:我认为纸质阅读目前并不会被数字化阅读完全替代,纸质阅读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现在学校教材、合同、公文等都不能脱离纸质阅读。其次部分人对纸质阅读的偏爱也将稳定纸质阅读在人群中的占比,纸质书更便于做笔记和保存,很多书籍也具有宝贵的收藏价值,这些都是数字化阅读所不具备的特点。
示例二:我认为纸质阅读逐渐会被数字化阅读替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如KINDLE等电子阅读器,以及各类阅读app,数字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普遍,各个年龄层接触数字化阅读的人也在逐渐增多,数字化阅读的时间也在随之增加。而且数字化阅读的信息容量也在逐渐增大,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阅读内容。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习题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 _____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_____,讲究假山池沼的 _____,讲究花草树木的 _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 _____.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人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阅读选文,联系全文说明的对象是 苏州园林 ,说明对象的整体特征是 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属于 事物  类型的说明文。
(2)用“ 第一段是“苏州园林是我国……标本”。第二段是“务必使游览者……完美的图画”。 ”线画出①②段的中心句。
(3)①段中主要运用了 作比较 说明方法,作用是 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4)①段中“_____”处应填“鉴赏”还是“欣赏”,说明理由。
(5)若将①段段末“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效果有什么不同?
(6)②段结构特点是 B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7)②段中“务必使浏览者……完美的图画”,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四个讲究”构成排比,从全文看,与下面说明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8)②段中“务必、无论、总是、一切、决不”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9)这两段文字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
(10)“图画”一词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C 
A、起总说的作用。
B、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C、“图画”两字贯穿全篇,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D、起游园林的向导作用。
(11)正面能表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采用的角度的一项是 B 
A、作者亲身的感受。
B、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统一。
C、游览者亲自体验到的感受。
D、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感受。
(12)引用游览者的话的作用是 C 
A、三提“图画”。
B、进一步介绍园林。
C、证实作者的评价。
D、为了强调共同点。
(13)第二段第四句中的“一切”和“决不”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14)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是 排比 、 引用 。
【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其介绍的对象就是苏州园林,作者开篇第一段,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然后第二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这也是下文第三至九段说明的总纲和顺序。最后第十段,总结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特征及说明文类别的判断。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本文的标题即交代了说明的对象。在文章的第二段交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作者主要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属于事物。
(2)本题考查中心句的筛选。中心句即为段落中总括本段内容的一句话,一般在段首或段末出现。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是我国……标本”。第二段的中心句即为交代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务必使游览者……完美的图画”。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第一段,作者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进行比较,以此来突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4)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鉴赏”是鉴别欣赏的意思,有比较之意,而欣赏指领略观赏。作者此处指的有比较的意思,所以选择鉴赏。
(5)本题考查句子的比较。“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突出主语“苏州园林”,而“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一句,突出的是“谁”,本段落要突出强调苏州园林这一说明对象,当然不可以修改。
(6)本题考查语段写作结构的分析。阅读第二段,作者先以“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一句,引出本段的说明内容,然后以“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最后一句总结,指出苏州园林设计者设计的目的。所以是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故选:B。
(7)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句子作用的分析。第二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这也是下文第三至九段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8)本题考查词语作用的分析。““务必、无论、总是、一切、决不”都是表示一定,全部的意思,不容别人有丝毫的反对与遗漏,以此来突出苏州园林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画”的效果,还是要达到一幅“完美”的图画效果。
(9)本题考查全文中心句的筛选。阅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写作,主要是突出苏州园林为达到图画美的效果而在各方面的具体作法,所以概括全文的中心句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0)本题考查全文线索的判断。文章第一段引出说明的对象,接着第二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故选:C。
(1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根据文中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体特征的介绍句,可以看出作者介绍苏州园林时,采用的角度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统一。
(12)本题考查引用内容的作用。根据第二段段末一句的理解,可以看出作者引用游览者的“如在画图中”的句子,很是明显是为了证实苏州园林确实达到了图画美的效果。故选:C。
(1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准确性的理解。“一切”指整体,没有一点遗漏,“决不”表示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可以看出两个词表达的意思都很严密、准确,以此来说明园林在每一个地方都能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没有任何遗漏地方,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如果没有这些词,意思就发生了变化,与事实情况不相符合。
(1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句式相同,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最后一句引用了游者的话,来评价苏州园林达到图画美的效果,是引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
(1)苏州园林 整体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事物
(2)中心句:第一段是“苏州园林是我国……标本”。第二段是“务必使游览者……完美的图画”。
(3)作比较 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4)鉴赏;“鉴赏”是鉴别欣赏的意思,有比较之意。
(5)原文强调的对象是苏州园林。
(6)B
(7)概括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给人以整体印象,是全文说明的中心。“四个讲究”概括下文分说的四点内容,和下文一一照应。
(8)突出强调苏州园林是一幅完善的图画的特征
(9)务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0)C
(11)B
(12)C
(13)表达意思严密、准确,说明园林每一处,每一点上都能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毫无例外。
(14)排比 引用
11.阅读课文《苏州园林》,完成下列各题。
(1)“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2)分析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③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3)分析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4)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下列说法不合理的一项是 D 
A.文章通过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B.文章语言典雅,富有文化色彩。比如,作者引用诗句“鱼戏莲叶间”,生动地表现了池沼中鱼儿成群、莲叶田田的自然之趣。
C.本文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D.本文主要采用了移步换景的空间顺序,使景点的说明多而不乱。
【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其介绍的对象就是苏州园林,作者开篇第一段,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然后第二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这也是下文第三至九段说明的总纲和顺序。最后第十段,总结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全文的写作结构,可以看出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这也是下文第三至九段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作用分析。第①句中的“标本”要根据语境去理解,指的是范本,意思是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中的代表性,具有典范作用,以此来突出它在园林建筑中的地位。第②句中的“绝大部分”表示范围,说明其不代表全体,结合句意从没有这个词句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来对比分析得出答案。第③句中的“补”是为了表现设计者们的匠心独具,为达到图画美的具体作法。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第①句,将苏州园林的树木和整齐的松柏、道旁树作比较,以此来突出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②句,“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很明显是举例子,“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运用的是打比方,以此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在修剪树木方面也着眼于画意。
(4)本题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区分“技术”与“艺术”的不同。“艺术”突出的是独创性,不可复制;“技术”是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模式,是可以复制的。作者以“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意在突出假山堆叠讲究创意,突出其与众不同处,从而达到图画美的效果。
(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C.正确;
D.有误,阅读全文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句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下文按第二段提出的“四个讲究”的顺序来分别进行介绍,采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故选:D。
答案:
(1)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围绕这个特点组织材料,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都是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①“标本”点出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代表性,说明其重要价值,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
②“绝大部分”既强调了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又说明我国的建筑并非全部对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一个“补”字说明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注意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3)①作比较,将苏州园林的树木和整齐的松柏、道旁树作比较,强调了苏州园林的树木着眼在画意。
②举例子,打比方,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4)假山堆叠固然需要技术,但苏州园林的假山更是个人独创性的艺术结晶,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5)D(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廊的作用、分类及其运用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亭,先说明亭之美的具体表现,然后说明亭的作用,最后介绍亭的形式;第三部分介绍了桥的作用和形式。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的介绍了廊、亭、桥的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树立答案就在文章中的意识,认真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特别注意抓住具有概括性的语句,再联系语段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①如概括廊的作用的语句“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又如: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的作用: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它们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②廊的运用原则,根据文段中句子“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进行概括;表现亭之美的语句“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在文章找出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一处,联系文段内容分析其作用即可,比如:举出北京颐和园的长廊、苏州拙政园的水廊、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找出文段中四字短语运用较多的语句,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好处。如“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运用四字短语,高度概括了廊的运用原则;又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答案:
(1)①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解决交通问题,同时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 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
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②廊的运用原则: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
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以及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2)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示例: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四.作文
13.本文语言生动准确,除了表现在词语运用上,还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请你品鉴下面的片段,也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介绍某种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
【课文片段在线】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答】细读材料可知,片段中的四个“讲究”构成了排比句,突出了布局的特色,也加强了语势。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要由至少三个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在一起构成。据此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场景进行拟写即可。
答案:
公园里的树真多啊,有四季常绿的松树,有器宇轩昂的银杏树,有高大挺拔的槐树,有婀娜多姿的柳树。公园里的树真奇啊,有的像一把伞,有的像神气的士兵,有的像顶天立地的巨人。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轩榭(xuān) 池沼(zhāo) 邱壑(hè) 阑干(lán)
B.嶙峋(lín) 摄影(shè) 镂空(lòu) 松柏(bó)
C.琢磨(zhuó) 广漆(qī) 斟酌(zhēn) 蔷薇(qiáng)
D.盘曲(qǔ) 鉴赏(jiàn) 庸俗(yōng) 玲珑(ló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傩戏是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惟妙惟肖的开山将、歪嘴、云霄娘娘、土地公、土地婆扮演,让观众惊叹不已
B.春节期间,铜仁文化“大餐”丰富多彩,驻足街头,那娓娓动听的歌声不时传入耳际,那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五月的鲜花开遍山野,梵净山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四方游客,我与多年未见的同学也在蘑菇石下不期而遇
D.在中学生“圣陶杯”作文大赛中,我校多名学生的作品以别具\underset匠{\;心的构思和丰富鲜活的内容获得一等奖。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
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②④①⑤③ B.③④②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③①⑤②④
4.属于生动说明的句子是(  )
A.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C.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D.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5.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嶙峋:突兀的样子。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B.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C.园林:公园、森林。 轩谢: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D.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二.基础知识
6.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苏州园林》作者是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童话集《   》,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7.选词填空:
(1)苏州园林,   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大约,据说)
(2)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   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赞颂,赞叹)
(3)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   ,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搭配,配合)
(4)因此,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放过。(欣赏,鉴赏)
(5)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样本,标本)
(6)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   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单调,单纯)
8.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治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作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枝。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错别字                
改 正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年份 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平板电脑阅读
2016年 55.3% 66.1% 7.8% 10.6%
2017年 59.7% 71.0% 14.3% 12.8%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我国成年国民各 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年份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16年 20.2 13.2 6.6 57.2 74.4 13.9 5.5
2017年 20.4 12.0 6.9 60.7 80.4 12.6 8.1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一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新京报》记者李大超: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情,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
B.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
C.2017 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
D.2017年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
(2)下列关于2017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广州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
B.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C.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
D.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B.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C.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一种创新。
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
(4)《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
(5)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预测?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习题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 _____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_____,讲究假山池沼的 _____,讲究花草树木的 _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 _____.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人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阅读选文,联系全文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整体特征是   ,属于    类型的说明文。
(2)用“   ”线画出①②段的中心句。
(3)①段中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作用是   
(4)①段中“_____”处应填“鉴赏”还是“欣赏”,说明理由。
(5)若将①段段末“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效果有什么不同?
(6)②段结构特点是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7)②段中“务必使浏览者……完美的图画”,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四个讲究”构成排比,从全文看,与下面说明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8)②段中“务必、无论、总是、一切、决不”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9)这两段文字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
(10)“图画”一词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A、起总说的作用。
B、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C、“图画”两字贯穿全篇,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D、起游园林的向导作用。
(11)正面能表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采用的角度的一项是   
A、作者亲身的感受。
B、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统一。
C、游览者亲自体验到的感受。
D、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感受。
(12)引用游览者的话的作用是   
A、三提“图画”。
B、进一步介绍园林。
C、证实作者的评价。
D、为了强调共同点。
(13)第二段第四句中的“一切”和“决不”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14)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是   、   。
11.阅读课文《苏州园林》,完成下列各题。
(1)“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2)分析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③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3)分析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4)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下列说法不合理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B.文章语言典雅,富有文化色彩。比如,作者引用诗句“鱼戏莲叶间”,生动地表现了池沼中鱼儿成群、莲叶田田的自然之趣。
C.本文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D.本文主要采用了移步换景的空间顺序,使景点的说明多而不乱。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四.作文
13.本文语言生动准确,除了表现在词语运用上,还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请你品鉴下面的片段,也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介绍某种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
【课文片段在线】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