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我把它分成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个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1章第4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这是历年来的考点,同时也是要求同学掌握的基本知识,是地质学的基础。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学会读图和用图,本节的示意图较多所以在本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基本能力。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之所以把这部分知识确定为难点是因为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与其物理特性相关,学习这部分知识要运用到物理学知识,要求的地理综合知识水平较高,对于推断内部各层的物质也要求较广博的知识与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变化情况紧密联系,要搞清楚内部的分层首先要读懂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图,而高一学生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对有效信息的提炼还不准确,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难于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难的一块。
(转承)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运用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读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新课,讲授及合作探究,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等三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导入新课】
在这一部分我将通过民间谚语“天有万丈高,地有十八层”提出疑问“地是不是有十八层?”带着这个问题的同时给学生展示熟鸡蛋剖面图,让学生产生地球内部结构的初步概念。(看鸡蛋的示意图)
【讲授及合作探究】
一、知识讲解
讲授在这一块首先我将讲授地震的发生以及地震波的产生,从其概念出发挖掘深入的知识在将收完后我将提出如下问题:
思考: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从而将地震波从感觉上分成两类(横波与纵波)并从图表出发对两者进行比较。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 态
二、合作探究
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1.25“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并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我将提出如下问题: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特 点
界 面
深 度
纵波、横波
传播速度
发现者
发现时间
莫霍面
35 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
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 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古登堡
1914
3、接着引导学生读图1.26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各层的深度数据并结合右侧的知识框尝试概括各层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一部分我将结合前面所讲内容和学生探讨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使知识更加清晰的展现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
↓
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
↓
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
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在这一部分我将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各圈层的界面和深度、特点并请学生填出表中内容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采用图示式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思路。
以上,我仅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