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1-29 09:1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④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⑤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可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㈢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
2、运用图示、联系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绘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
4、运用大气受热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通过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感悟物质运动的规律和联系,并增强学生的大气环保意识
㈣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㈤教学难点 :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说教法
㈠教学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脑科学有关原理
㈡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㈢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1、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
大气现象。
2、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的形成及其影响。
3、会运用联系框图的方法归纳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原理。
4、会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理问题。
五、说过程
㈠导入新课
展示三张画好的静态模拟图,A松香烟垂直上升,B松香烟偏向蜡烛方向,C松香烟偏离蜡烛方向,让学生思考回答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播放教师事先做好且拍摄下来的录像进行验证。然后设问:为什么松香烟会这样运动呢?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㈡大气的受热过程
1、问题情境
⑴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⑵世界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号称“赤道雪峰”,其位于赤道地区,为什么山顶劫终年积雪呢?
⑶为什么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而不是正午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知识铺垫
以太阳辐射的定义导出太阳辐射波长情况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强调太阳辐射因为温度高其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是属于短波辐射。讲解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并强调大气受热中的“大气”是指对流层大气。
设计意图:采用讲解的方法,为学生达标做好知识铺垫。
3、读图探究
利用动画或板图展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⑴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为什么箭头变细?
⑵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情况如何?为什么?
⑶地面经太阳晒热后,热量如何传递?
⑷大气为什么能吸收大部分的地面辐射?
⑸大气增温后热量如何传递?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思维链,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4、图解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联系框图,总结归纳大气的削弱作用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设计意图:运用联系框图,符合脑科学原理,侧重能力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学法引导。培养学生地理理性思维。
5、活动探究: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需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㈢热力环流
1、实验探究:
学生在课前做大气环流地理实验,并拍摄实验过程录像。课堂可播放大气环流实验录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
附:热力环流的实验设计
(1)实验用材:一个长约80厘米、高4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缸,一块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孔)或塑料薄膜,一小盆热水,一小盆冰块,一支弯曲的玻璃管,几支香,一个打火机,一块黑布,一块香皂。
(2)实验步骤:
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目的是预防热水放进去后在内壁凝结成水珠,影响实验效果。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因为烟是白色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明显看到烟的运动方向。
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
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 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3)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绘图深化: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并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接着展示“热力环流动态图”,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从图中说明气温、气压、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绘图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对原理的深刻理解。
3、图解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联系框图
4、活动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 ,导出城市风这一新名词。接着展示海陆和山谷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图并得出“海陆风”和“山谷风”因受热不均而在不同时间风向不同。
四、总结提高
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还没有弄明白,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做好知识的深化。

设计意图:采用反思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