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1-30 16: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大气运动》的第二节的内容,即“气压带和风带”。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反思等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三维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二、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由1.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
2.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二).主要方法:
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归纳法: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提炼概括。
演绎法:指导学生寻找发现各种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存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进行地理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地理信息。
练习法:指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做练习从而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能力。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这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查阅地图的习惯。
2、?学会发现: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善于从各种获得的地理信息中寻出最重要信息。
3、?学会归纳: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学会推理: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善于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推陈出新。
5.学会练习:要求学生在做练习过程中自觉养成分析出题者意图和及时订正的习惯,逐步提高变造、创设练习的能力。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课,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通过复习旧课:多媒体演示地面受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动画。提出问题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引导学生把局地的大气运动放大到全球来考虑来引入新课(5分钟)
(二)新课:把整个新课过程建立在预先设定的特定条件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且太阳直射赤道,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热力环流思考得出由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引起赤道与极地间的大气运动——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均匀但考虑地球自转,由教师讲述由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引起的大气运动模式——三圈环流,并一边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一边讲述由三圈环流形成机制影响下产生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其中难点的突破方法是播放三维空间风的运动的视频)
3、假设地表均匀且考虑地球在时刻不停的自转和公转,得出气压带和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大气环流过程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教师总结课堂。(20分钟)
(三)实践探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如: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各个季节时所在的位置,思考如果黄赤交角为
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10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问题假设,层层引入,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比较完备的学习思路,最终达到巩固旧知,不断提升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ξ2.2、气压带和风带
(五)课堂练习
有选择题和读图题,主要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记忆理解地图的能力。(5分钟)
五、说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