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呼尔而与之
【分析】本题考查虚词“而”用法的辨析。
【解答】例句“而山不加增”的“而”表示转折,可翻译为“却”;
A.句意为:面对着居住。而:表示修饰,不译;
B.句意为:聚集一家人来谋划这件事。而:表示承接,可翻译为“然后”;
C.句意为:但是守卫边疆也会有十分之六七的人死去。而:表示转折,可翻译为“但是,却”;
D.句意为:呼喊着给他。而:表示承接,可译为“然后”;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分析】本题考查虚词“其”用法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注意分类归纳,了解“其”的常见用法,然后根据句子内容来分析判断。
【解答】A.句意为: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其:代词,他;
B.句意为:你能拿山上的土和石头怎么办呢?其: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C.句意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其:代词,他;
D.句意为:怕他没完没了的干下去。其:代词,他;
故选:B。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B.荷担(hè) 叩(kòu) 箕畚(jīběn)
C.始龀(chǐ) 厝(cuò) 孀妻(shuāng)
D.匮(kuì) 雍南(yōng) 朔东(shuò)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多为易读错、多音字、形近字,难度不大,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A.正确;
B.正确;
C.“龀”应读“chèn”;
D.正确;
故选:C。
4.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格式。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固定格式有:“不亦……乎”,“如……何”“以……为……”“何……为”。
【解答】(1)句意为:但是山的高度不增加,何愁铲不平呢?表示反问,是反问句;
(2)句意为:你太不聪明了。所以其正常语序应是“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
(3)句意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表示被动,为被动句;
(4)句意为:北山脚下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者,……”判断句;
故选:B。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B.①固可不彻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①杂然相许②曳屋许许声(《口技》)
D.①惧其不已也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把握。
【解答】A.①将近;②况且;
B.①顽固;②巩固;
C.①赞同;②象声词;
D.①停止;②停止。
故选:D。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何苦而不平 苦:劳苦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解答】A.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解释正确。
B.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解释正确。
C.句意:冬夏换季。解释正确。
D.句意:还怕挖不平吗;苦:苦于,被…所苦。解释不正确。
故选:D。
7.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有误,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8.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A.黄河北岸的北边。之:结构助词,的;
B.你太不聪明了!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握着蛇的山神。之:结构助词,的。
D.渤海边上。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B。
二.基础知识
9.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 通 返 词义: 往返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通 无 词义: 没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 通 措 词义: 放置
(4)甚矣,汝之不惠! 惠 通 慧 词义: 聪明 。
【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难度不大。考查课内的通假字,每篇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数量并不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课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1)句意:一年时间,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
(2)句意: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亡”通“无”,没有。
(3)句意:一座放在朔州的东面,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厝”通“措”,放置。
(4)句意:你太不聪明了。“惠”通“慧”,聪明。
答案:
(1)“反”通“返”,往返。 (2)“亡”通“无”,没有。
(3)“厝”通“措”,放置。 (4)“惠”通“慧”,聪明。
10.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列子?汤问 》,体裁是 寓言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才能够取得胜利 的道理。本文作者 列子 ,名 寇 ,又名 御寇 ,郑国人,战国前期 道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嘲讽、怀疑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语言 、 运作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答案:
(1)列子?汤问 寓言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才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 寇 御寇 道
(2)嘲讽、怀疑 语言 动作
(3)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草木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同“无”
(3)惧其不已也 已: 停止
(4)无陇断焉 断: 隔绝 。
【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词本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完成答案。
【解答】(1)句意为: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毛:草木。
(2)句意为: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亡:同“无”。
(3)句意为: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已:停止。
(4)句意为: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断:隔绝。
答案:
(1)草木;(2)同“无”;(3)停止;(4)隔绝。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将要,快要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峻的大山
(3)杂然相许 皆,共同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变换 。
【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主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1)句意为:年纪快到90岁了。且:将要,快要
(2)句意为: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险:险峻的大山
(3)句意为: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皆,共同
(4)句意为:冬夏换季。易:变换
答案:
(1)将要,快要
(2)险峻的大山
(3)皆,共同
(4)变换
三.综合读写
13.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2)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①江阴: 长江的南岸
②洛阳: 洛河的北岸
③衡阳: 衡山的南面
④华阴: 华山的北面
(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学习文言文,特别是《愚公移山》一文后,可知“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背面,水的南面。“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洛”指洛河,而“衡”“华”则分别指“衡山”“华山”,这样就得出了答案。
(2)本题考查漫画寓意的理解。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图中的文字提示,图中人物语言是“这些大山太险峻,我们还是搬家吧”,可想到化用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图中的三座大山上分别写有“教育”“医疗”“住房”,连愚公看到都没有了移山的信心,可见表现的是“教育”“医疗”“住房”在当今社会人们心中的压力之大。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探究。联系《愚公移山》原文可知,这里所唱的“开路”既有从两座山中开出一条路的顽强意志,也有排除非议,一往无前的决心和信心。
(4)①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四人的谈话内容,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围绕着愚公移山的行为而展开的,为移山不如搬家而产生争论。所以争论的焦点是:愚公该不该搬家。
②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题,站在哪一方都可以,关键在于理由的阐述。认为移山对,可从移山表现出的精神,对困难的态度来阐述理由;认为搬家对,可从时间的珍贵来阐述理由。
【解答】答案:
(1)①长江的南岸。②洛河的北岸。③衡山的南面。④华山的北面。
(2)示例:看病贵、房价居高不下以及教育收费高等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百姓生活中难以移除的三座“大山”。
(3)示例: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4)①愚公该不该搬家。
②示例:站在认为愚公不该搬家的一方。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14.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 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初三(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庭”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筹谋,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3)如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而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分析】本题以“学家规 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为背景,分别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句言警句的理解能力,以及漫画的介绍与寓意的理解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读懂内容,再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即可。材料一,主要介绍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材料二,主要介绍古代家规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材料三,主要介绍古代家规的积极影响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选择其中的一句,结合自己的理解来阐述理由即可。第一句,主要突出朋友对人生的影响,表现结友要谨慎;第二句,主要表现做任何事都要事先规划,不能临阵慌神。
(3)本题考查漫画内容的介绍与寓意的理解分析能力。漫画内容的介绍,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画面内容简介即可。寓意分析要抓住漫画中夸张的部分体会主题,主题的表达要凝练深刻、准确,揭示某种现象、本质,表明作者的态度,如:讽刺、批判、赞颂。观察图画,可见画面的中心主体是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盘中的“约”字的一点是一粒米。结合活动的主旨“‘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可见其寓意为:警醒同学们,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答案:
(1)材料一: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
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
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0
(2)(4分)
①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
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理解、理由各2分)
(3)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的“约”字的一点是一粒米。
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时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要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各2分)
四.文言文阅读
1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文段选自下面哪本书 A
A.《列子》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伊索寓言》
(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C
A.杂然相许(赞同)
B.年且九十(将要)
C.方七百里(药方,偏方)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寡妇)
(3)对“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A.冬夏容易产生枝节,才开始反应啊。
B.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C.冬夏换季,才开始反悔做的事情。
D.冬天和夏天每当到过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4)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①、愚公之所以产生移山的想法,是因为“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
②、愚公移山的宏伟目标是“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
(5)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上联:有志移山易
下联: 无心读书难
【分析】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只要在学习课文时用心记忆,就会知道《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所以选A。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方:方圆;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判断。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关键词的翻译。“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句中的“易”是“更换”的意思,“始”是“才”的意思,“反”通“返”,“返回”的意思,所以句子翻译为: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故选:B。
(4)本题考查原文内容的识记与默写。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阅读记忆,对原文要做到朗读背诵,并能准确默写。“惩山北之塞”后面应为“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后面为“达于汉阴”。
(5)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对对联要注意上下联的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内容相关,所以根据课文内容,上联中的“有志”可对出“无心”,“移山易”可结合生活实际对出“读书难”。答案不唯一,只要结构相对,突出“有志”的重要性即可。
答案:
(1)A
(2)C
(3)B
(4)示例:无心读书难
16.阅读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
(摘自《山海经》)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③.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摘自《列子》)
【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③隅谷:虞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B
A.有山名曰/有仙则名
B.将走北饮大泽/双兔傍地走
C.邓林弥广数千里焉/且焉置土石
D.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期日中
(2)翻译句子。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
(3)你如何理解夸父“弃其杖”“生邓林”的结局?
(4)你是如何理解“夸父逐日”这一壮举的?
【分析】参考译文:
茫茫荒野之中,有一座山名叫成都栽天。有个人耳朵上挂着两备黄蛇,手里拿着两夺蛇,右手拿着青蛇,左手拿着黄蛇,名字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
夸父想追逐太阳,和太阳赛跑,追连太阳到禺谷,太阳落下去了。夸父口渴想喝水,就舞向黄河、渭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的,将到北边的大湖中饮水。还没有到达,半 道就渴死了,他遗弃了他的手杖。手杖被他的尸体骨肉所浸润,化为桃袜,桃林弥漫 几千里远。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名:名叫;/名:出名;
B.走:跑;/走:跑;
C.焉:语气助词;/焉:哪里;
D.日:太阳;/日:一天;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的重点词有:量,估量;欲,想;逐,追赶;句子翻译为:夸父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追逐太阳,连追太阳到隅谷。
(3)本题考查神话故事内容的理解。神话故事本身寄托着古人的某种情感,本文在夸父死后,写“弃其杖”“生邓林”这些情节,很明显是了在夸大夸父的形象,以此高大的形象来寄托了古人对这种勇敢追求,造福人类的精神的追求与赞颂,这样还可以增加神话故事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4)本题考查人物行为的评价。解答此题要从神话创作的目的出发,明确夸父形象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某种追求,所以从夸父的勇敢、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造福人类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答案:
(1)B(A.名叫/出名;B.跑;C.语气助词/哪里;D.太阳/一天)
(2)夸父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追逐太阳,连追太阳到隅谷。
(3)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为人类造福、死而后已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他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17.【甲】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分析】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乙】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他可以用两个肩膀扛起两艘船站起来,几百个船工用蒿刺他,蒿碰到他的地方,就一寸一寸地断裂。杨二带着他的学生在常州地区习武弄棒,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众人很惊骇,跑去告诉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于是两人就叫了很多人,当众立了字据。老人让杨二歇息三天,三天后,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凿石头,挖土。叩:凿/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叩:磕。
B.年纪快到90岁了。且:将近/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且:况且。
C.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之:代词,他/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之:代词,他。
D.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许:山下。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才能往返一次。始:才。
C.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堵:墙。
D.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纵:放开。
故选:B。
(3)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涉及的考点有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写作特点、归纳文章主旨等。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甲文中是讲愚公和智叟进行对比。所以C中“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错,故选:C。
答案:
(1)C
(2)B
(3)C
18.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 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②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分析】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考中进士。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弛:松弛/放下担子拿起刀。弛:放下;
B.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或:有的人/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亡了。或:有的人。
C.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服:佩服/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服:动词,穿戴;
D.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本:根本/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本:本来。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例句: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之:结构助词,的。
A.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之:代词,指“这种景况”;
B.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之:结构助词,的;
C.宋国有什么罪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D.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之:音节助词,不译。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引:拉;上:皇上;毕:完,使…完,这里是说完的意思。句子翻译为: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②碎:使…碎,撕破;岂:难道;惜:吝啬;以:来。句子翻译为: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4)①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需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选文的第一段主要表现陈禾有先见之明;第二段、第三段主要表现其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
②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特点的能力。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的讽喻;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
③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只要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再分析。
赞成邹忌。原因:采用委婉地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
赞成陈禾。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答案:
(1)B
(2)B
(3)①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②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4)①陈禾品质:有先见之明 忠于职守 敢于进谏 刚正不阿
②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的讽喻。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
③赞成邹忌。原因:采用委婉地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
赞成陈禾。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赵且伐燕 将要
②以敝大众 使…劳苦(贫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分析】课文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本题考查积累成语和谈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成语和谈启示即可。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谈感悟启示时,从“面对矛盾,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等方面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答案:(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20.
文段一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毕力平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②渤海之尾 边
(2)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画线句子断句。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D.于是入朝见威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①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工程确实十分艰难辛苦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工程深受乡亲们欢迎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③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这一结果而言的。
(6)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D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7)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中愚公妻与河曲智叟对移山工程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
【分析】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解答】(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②句意为:渤海边上。尾:边。
(2)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既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第二段: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第三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主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及用法,词义和用法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题干中“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往返。A“徧“通“遍“,普及;B“拂”通“弼”,辅佐;C“陇”通“垄”,高地;D见:拜见;故选D。
(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句意为: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②中重点词语有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句意为: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即可。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是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工程确实十分艰难辛苦的句子。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是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工程深受乡亲们欢迎的一处典型细节。
③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这一结果而言的。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本题中学生通过阅读选段理解到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
句子有:②吾与汝毕力平险。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⑤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分析即可。A正确;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C正确;D正确;故选B。
答案:
(1)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②边
(2)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D
(4)①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②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5)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6)D
(7)B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呼尔而与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B.荷担(hè) 叩(kòu) 箕畚(jīběn)
C.始龀(chǐ) 厝(cuò) 孀妻(shuāng)
D.匮(kuì) 雍南(yōng) 朔东(shuò)
4.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B.①固可不彻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①杂然相许②曳屋许许声(《口技》)
D.①惧其不已也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何苦而不平 苦:劳苦
7.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8.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二.基础知识
9.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 词义: 。
10.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本文作者 ,名 ,又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3)惧其不已也 已:
(4)无陇断焉 断: 。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杂然相许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三.综合读写
13.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2)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①江阴:
②洛阳:
③衡阳:
④华阴:
(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14.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 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初三(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庭”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筹谋,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3)如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而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四.文言文阅读
1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文段选自下面哪本书
A.《列子》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伊索寓言》
(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
B.年且九十(将要)
C.方七百里(药方,偏方)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寡妇)
(3)对“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冬夏容易产生枝节,才开始反应啊。
B.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C.冬夏换季,才开始反悔做的事情。
D.冬天和夏天每当到过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4)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①、愚公之所以产生移山的想法,是因为“惩山北之塞, 。”
②、愚公移山的宏伟目标是“指通豫南, 。”
(5)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上联:有志移山易
下联:
16.阅读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
(摘自《山海经》)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③.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摘自《列子》)
【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③隅谷:虞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有山名曰/有仙则名
B.将走北饮大泽/双兔傍地走
C.邓林弥广数千里焉/且焉置土石
D.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期日中
(2)翻译句子。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
(3)你如何理解夸父“弃其杖”“生邓林”的结局?
(4)你是如何理解“夸父逐日”这一壮举的?
17.【甲】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8.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 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②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赵且伐燕
②以敝大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20.
文段一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毕力平险 ②渤海之尾
(2)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画线句子断句。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D.于是入朝见威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①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工程确实十分艰难辛苦的句子:
②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工程深受乡亲们欢迎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③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 ”这一结果而言的。
(6)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7)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中愚公妻与河曲智叟对移山工程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