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雁门太守行课件(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4 09:2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昌谷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有“诗鬼”称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二、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想要把城墙摧垮。极力渲染了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同紫色。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半卷红旗”的作用。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
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不起,声音就低回沉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壮志。

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时值青年的诗人已经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壮志。
首联: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半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主题:这首诗描写并歌颂了守城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这首诗可以说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
请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