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3 13:31:24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的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一阵杜鹃啼, 一阵风起, 。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吐出一团团洁白轻柔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解答此题,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前后话题一致,句式结构一致,前后照应恰当,衔接自然。
【解答】解答此题,要注意所填句子与前句的关系,注意两句中词语的搭配要协调一致。第一个空,①句中的“惊醒”与前句“一声雷”搭配合适,故选①,第二个空,“杜鹃啼”,惹人悲,所以③句的语义语境与之最协调;第三个空,前句的“风起”与②句的“飞絮”也是绝配。正确句序应是③①②,与C一致。
故选:C。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倔强(jué qiáng) 恹恹欲睡(yān)
B.外壳(kě) 无边无垠(yín)
C.参天(cān) 坦荡如砥(dǐ)
D.秀颀(qí) 错综(zōng) 虬枝(zhā)
【分析】本题考查汉字读音,认真阅读每道选项,排除读音有误的三项或者找出拼音全对的一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解答】A.“强”应为“jiàng”;
B.“壳”应为“ké”
C.完全正确
D.“虬”应为“qiú”
故选:C。
3.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有误,朱自清不是革命家,他是民主战士;
B.有误,本文共写四次背影,其中重点描写的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
C.有误,二、三段是不能删去的,它们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D.正确;
故选:D。
4.选择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
A.大毡(zhān)子 婆娑(suō) 主宰(zǎi) 虬(qiú)枝
B.无边无垠(yì) 开垦(kěn) 潜(qián)滋暗长 泛(fàn)出
C.旁逸(yí)斜出 参(cān)天 楠(nái)木 恹(yān)恹
D.外壳(qiào) 锤(chuí)练 倦怠(dàn) 坦荡如底(d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解答】A.正确;
B.错误,“无边无垠”的“垠”应读“yín”;
C.错误,“旁逸斜出”的“逸”应读“yì”;
D.错误,“倦怠”的“怠”应读“dài”,“坦荡如底”的“底”应为“砥”;
故选:A。
5.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分析】本题是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解答】ACD.都是比喻修辞;
B.“温和”“坚强不屈”写白杨树,是拟人修辞。
故选:B。
6.选出下面说法的错误的一项(  )
A.《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B.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C.《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D.《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我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林家铺子》等。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的把握。
【解答】ABC.正确;
D.《白杨礼赞》作者是茅盾。
故选:D。
 
二.基础知识
7.文学常识填空。
《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字 佩弦 ,著名散文家、 诗人 、 学者 、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品有 《荷塘月色》 、 《绿》 《踪迹》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答案:
佩弦 诗人 学者《荷塘月色》《绿》
8.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茅盾 ,原名 沈德鸿 ,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 子夜 》《 林家铺子 》《春蚕》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答案:
茅盾;沈德鸿;子夜;林家铺子。
9.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 倦怠 。
(2)黄与绿zhǔ zǎi 主宰 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他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工过人工似的,成为一书,绝不páng yì xié chū 旁逸斜出 。
【分析】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难写字要重练习。
【解答】答案
(1)倦怠
(2)主宰
(3)旁逸斜出
 
三.现代文阅读
10.
父亲
①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③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⑤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20里啊!
⑥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天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3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⑦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⑧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你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扶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⑨“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
(2)联系上下文,理解“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的含义。
(3)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什么?
(4)“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泡饼和咸菜为什么让“我们父女俩”“吃得有滋有味”?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分析】这是一篇饱含深情描写父亲的文章,读后令人潸然泪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我一直认为不关心我的父亲,在母亲不愿让我上县一中时,果断做出决定,让我感动;第二部分(3﹣5),写三年高中父亲送我上学、来学校看我的情景;第三部分(6﹣8),写父亲送我到省城上大学,竟在夜里睡到乒乓球桌上,宿舍的同学被感动的让他到宿舍入住。文章描绘了父亲的勤劳本质,表现了他对孩子的关爱。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本文主要写了自己因父亲的关爱而感动的几件事情,歌颂父爱的伟大。
(2)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抓住“咽”字来分析;这个字表现了“我”捧着桃子时的复杂心情,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敬重和同情。
(3)本题考查分析外貌描写及其作用。解答此题要将人物描写与事件相互联系,文中多次描写父亲的“背”“双肩”“双臂”,但他无怨无悔地供养我上学,表现了父亲是一个辛勤劳动的人,更是一个疼爱孩子的好父亲。
(4)第一问: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泡饼和咸菜虽然不是美味佳肴,但冲淡不了父女之间相见时的快乐与深厚的情谊。
第二问: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写出自我对父爱的感悟即可。
答案:
(1)歌颂父爱的伟大。
(2)“咽”字表现了“我”捧着桃子时的复杂心情;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敬重和同情。
(3)意在表现父亲辛勤劳动,历尽艰辛。
(4)泡饼和咸菜虽然不是美味佳肴,但冲淡不了父女之间相见时的快乐与深厚的情谊。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曾经父亲在我做错事情的时候只是慢慢跟我讲道理,从来不打我。
11.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一一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B.文章语言形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
C.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
D.“我”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
(2)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不满一 憎恨 一 震惊 一羞愧一 感激 
(3)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4)好的标题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题。请你仔细阅读文章,谈谈文章以“良心”为标题的作用。
【分析】本文是一篇小说。以“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父亲生病住院,“我”态度冷漠,然后用插叙交代了因为父亲让大哥顶替了他的工作,而“我”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我”认为父亲偏心,内心对父亲不满,甚至憎恨。父亲临手术时道出了事情的真相,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我”﹣﹣别人的孩子,把立孝子棒的机会留给了“我”的亲生父母,明白真相的“我”震惊而羞愧;然后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宽容、无私的父亲形象,突出了文章主旨。
【解答】(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选项中的分析,对应文中段落和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自主分析,判断选项分析的正误。ABD.分析正确;C.分析错误,第二段没有对大哥的心理描写,也不是表现大哥的毫无主见。这段文字通过对大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大哥面对父亲得癌症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内心心疼、紧张和惊慌,希望我跟他共同分担。故选:C。
(2)此题考查对人物思想变化的分析。通读文章,在文中有表现“我”情感变化的词语,标出来:第⑤段我对父亲的让大哥顶替他的工作“不满”;第⑥段我毕业后工作难找,与大哥的生活境况差距大让我“憎恨”父亲;第⑩段,我知道自己的身世和父亲当年的苦心时感到“震惊”;第?段,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第?段,我用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3)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此句在文章结尾段,是自己情感的升华,要联系全文内容理解。此句表达“我”在明白了所有真相之后,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我”懂得了父爱的崇高与厚重,今生都会去感恩和铭记。
(4)此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内容分析。“良心”一词是父亲形象的写照,父亲做人做事的宗旨就是讲“良心”;父亲的“良心”让“我”“良心”发现,由原来的冷血变得有“良心”,揭示文章的主旨。
答案:
(1)C
(2)憎恨,震惊,感激(感恩或感动)
(3)我终于发现自己误会了父亲,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将终身铭记父爱。
(4)“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孝子棒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育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12.现代文阅读
谢谢你允我回报
①探视之后,我离开重症监护室,走出医院,走到附近的商厦﹣﹣我想给他买块表。
②在专柜前选中一款机械表:银色表盘,金属表链。我确定他喜欢,别问为什么,他没 说过,但我就是知道。价位适中,不算昂贵,否则他会心疼钱;也不算便宜,否则我会心疼给 他的不够好。这样的选择,可以让我和他都心安。付款后,让营业员将表链拆掉两个扣。我知 道他手腕的尺寸,也知道他喜欢将手表略宽松地环在腕上,可以不时轻轻晃晃。包装盒精美宽 大,我将它抱在胸前,走回医院。
③这是他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的第三天,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家人都在做最坏的打算,但我却坚信他会醒过来。我只想他醒来时对他说:“爸,给,你要的手表。”
④没错,这块腕表,是他入院前要过的。一次吃晚饭时,他半开玩笑说:“闺女,看我 这表该换换了!年头太长,越来越不准了,每天都会差个两分钟。”我不假思索,当即应允:“买。”过了一会儿才笑着反问:“干嘛又让我买?”他呵呵地笑:“最近你不是刚赚了稿费 嘛,还不好好孝敬孝敬你爸?”入口的米饭喷了一桌子,我哈哈大笑:“爸,你也太有心计了!”
⑤是的,爸爸有心计,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我的软肋在哪儿,一戳就中。我的软肋连我 妈都知道,她常说:“欠你爸的,迟早是要还的。”
⑥没错,我欠他的。在我成长的那么多年,仅是物质的亏欠便不计其数。
⑦读初二时,小城里富裕人家的姑娘流行骑那种彩色变速车。班里有了第一辆,我眼热 不已。回来一说,我妈眼睛瞪得老大:“那么贵,咱可买不起!”他半。天。不。语。,然后静静看向 我又失落又不甘的眼神,只说了一个字:“买。”然后真就买了。为此,全家人集体节衣缩食两个月。工作之余一向喜欢种花养草的他,还去一家修理厂打了两个月短工。
⑧这并不是特殊事例,而是常态。在我成长的年代,生活并不丰裕,但他总是倾其所有 宠我爱我。
⑨所以,早到了该还的时候了。
⑩他也拿捏住了这一点,于是这些年,我和他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闺女,这手机按键不大好用了。”
?“换。”
?“闺女,今天上街看到一种电动车又轻便又好看。”
?“买。”
?“闺女,对门你李伯伯的儿子给他买了个按摩椅,看着挺好的。”
?“买。”
?我妈总嫌他向闺女要这要那,而我明白,从前他的给,现在他的要,其实都是对我的 好﹣﹣他知道,如果不给我宠爱他的机会,我此生怎会安心?所以,他只管笑呵呵地要,我只管翻着白眼给,从来没有多余环节。
?还记得他第一次跟我要的,是一顶“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买到的毛呢礼帽”。当时,我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商场,好不容易才寻到他想要的那一款。付账,将礼帽小心装好。我松 了口气,然后想象他戴上这顶礼帽的模样,想象他欣喜得犹如一个孩子得到心爱玩具的眼神,我突然被一种庞大的幸福感击中了。
?这种幸福感从不曾有,又无法言语,是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代替的。而这种幸福感,他早早就知道了吧?在那些年,他绞尽脑汁又倾尽一切宠爱我的时候,曾经一一享受过吧?所 以,他要把这种幸福传递到我手中,让我一遍遍感受和重温。
?我只想说,他做父亲的智慧超过很多人。我见过太多父母为子女含辛茹苦倾尽一切,却舍不得让孩子分担分毫;我见过太多父母把一生的苦难尝尽,却舍不得分享子女人生的甘甜,拒绝子女的付出……可是我,从来都不认可这种做法。在适当的时候索取回报,这正是他的智 慧,也是他给予我的额外的恩赐。
?只是这一次,手表还没来得及买,他就被查出食道癌,手术后当晚因肺部感染被送入 重症监护室。
?那晚,我在监护室外空寂的走廊中坐了很久,把刚买回的新腕表放在耳边,听指针“嗒嗒”的声音,像心跳……
?他是在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第六天醒过来的。医生都说是奇迹。
?我并不这样想。
?回到普通病房后,我拿出腕表递到他眼前:“爸,给,你要的手表。”他抬起左手手 臂,示意我帮他戴上。戴好后,他轻轻晃晃,咧开嘴笑了。我看着他,76 岁的勇敢的他,勇敢 地醒过来,让我还可以继续偿还我的所欠,回报他的付出。
?压制了许久的眼泪突然而至。
(取材于海宁的同名文章)
(1)文章主要写了 4 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段落 主要内容概括
①﹣⑤ 事件1:爸爸重病住院,我给他买表。
⑥﹣⑧ 事件2: 我要买彩色变速车,父亲节及缩食买给我 
⑨﹣? 事件3:爸爸向我索要东西,我总是痛快地买给他
?﹣? 事件4: 父亲手术成功,我为他带上手表 
(2)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3)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对人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内容加以品味。
①他半天不语,然后静静看向我又失落又不甘的眼神,只说了一个字:“买。”
②所以,他只管笑呵呵地要,我只管翻着白眼给,从来没有多余环节。
(4)题目“谢谢你允我回报”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小时候,父亲总是竭尽所能满足我的要求,为了买了自行车,父亲老了以后,总是给我要东西,让我买给他。父亲因为查出食道癌而住院,为了满足父亲,我为他买来了手表,终于父亲挺了过来,我为父亲带上了手表。全文表现父爱的伟大和父女情深。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的基本格式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根据第六段到第八段的内容可概括为:我要买彩色变速车,父亲节及缩食买给我。根据第二十一段到第二十六段的内容可概括为:父亲手术成功,我为他带上手表。不要求统一答案,意近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细读文本,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可知,“所以“一词紧承上文小时候父亲对我的宠爱,“早到了该还的时候了“则引出下文父亲向我索要东西,我总是痛快的买给他的情节。所以本段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赏析词的表达效果。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第一句,结合语境可知,当时我家的条件并不是太好,给我买变速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父亲才会半天不语,但又不想让女儿失望,父亲还是答应了女儿。从这个短语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的疼爱。第二句中的“翻着白眼”从字义上来讲应是我不情愿的表现,但联系全文内容可知,无论父亲给我要什么东西,我都会尽量满足他,并且心中充满了喜悦,可知,这个神态写出了“我”和父亲之间亲密的关系。
(4)本题考查赏析题目。作答时,需联系全文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题目“谢谢你允我回报”,表层意思不难答出,即“感谢父亲常让我买给他东西,给了我回报他的机会”“感谢父亲从重病中醒来,给我继续报答他的机会”。文中还提到另一层含义,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感谢父亲让我懂得,回报和付出也是一种幸福”。意近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答案:
(1)我要买彩色变速车,父亲节及缩食买给我;父亲手术成功,我为他带上手表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①表现了父亲的为难,突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②生动形象的表现我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
(4)感谢父亲常让我买给他东西,给了我回报他的机会;感谢父亲从重病中醒来,给我继续报答他的机会;感谢父亲让我懂得,回报和付出也是一种幸福。
 
四.作文
13.细品香茗,享受一苦、二甜、三回甘的茶趣;细品六月,欣赏夏日的浓墨重彩;细品唐诗宋词,感叹古韵的典雅;细品身边小事,感悟生活的真谛……
请在“细品 人生 ”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字数不少于600字。
【分析】【审题立意】所谓“细品”,就是细细品味。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一篇文章,一个陌生人身上闪现的人性的光辉等等。创作本文时,应重在表现细品的过程和品味的收获。
【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写作思路】文首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细品的对象,也可点明自己细品后的收获,起到总领全文,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文中则细致刻画自己细品的过程,注意选材的详略和景物描写的适当运用。文末以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并与第一段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细节描写】细品获得的是一种心灵的升华,所以本文应以心理描写为主,还可运用景物描写,刻画细品的环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解答】【示例】
细品人生

中国人向来就有喝茶的习惯,茶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如今,茶已经变成一种文化,博大精深。
饮料是甜的,喝饮料者,就像是在享受人生;而茶是苦的,喝茶者,则似乎在品味人生了。
人生是什么?我想谁也不能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可旋转的茶杯却总是使人通过品茶,悟到人生真谛,一生受用不尽。世间上,茶的品种可说是五花八门,多得无法计数。正是如此,不同的茶便有各自甜酸苦辣的人生!
人生不正像是一杯茶吗?旅途崎岖不平,总会荆棘丛生﹣﹣
就说友谊吧!时而苦,时而甜,犹如给人一种先苦后甜的味儿,其实就如茶似的。若交到一个无法信任,十分虚伪的朋友,那便算是你倒霉了。不过也好,能使你在这次教训中了解到人生的险恶,从此必须慎重交友。若能交到知心挚友,你的快乐,成功便可以与她分享;挫折,失败也可和她倾诉;这段友谊就会成为你脑海中的一段金色的回忆!
学习也如茶!有苦、有涩、更让你有苦尽甘来的意外。当你遇到“挡路虎”时,就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似的,乱写乱做,而当你真正清楚了题意,有能力把它攻破时,你便能感觉到一股走向成功的滋味向你走来。
人生如茶,我们中华儿女为何要喝茶呢?那就是要用心,慢慢地把茶的味道品尝出来,淡时悠悠,浓时太苦。就像我们的友谊,学习,生活一样,要用心去品,去试,回味绵厚。我们用怎么样的心去品茶,就像用什么的心去对待友谊,学习,生活!
小小一杯茶,细品一下,不正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的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一阵杜鹃啼, 一阵风起, 。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吐出一团团洁白轻柔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倔强(jué qiáng) 恹恹欲睡(yān)
B.外壳(kě) 无边无垠(yín)
C.参天(cān) 坦荡如砥(dǐ)
D.秀颀(qí) 错综(zōng) 虬枝(zhā)
3.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4.选择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
A.大毡(zhān)子 婆娑(suō) 主宰(zǎi) 虬(qiú)枝
B.无边无垠(yì) 开垦(kěn) 潜(qián)滋暗长 泛(fàn)出
C.旁逸(yí)斜出 参(cān)天 楠(nái)木 恹(yān)恹
D.外壳(qiào) 锤(chuí)练 倦怠(dàn) 坦荡如底(dǐ)
5.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6.选出下面说法的错误的一项(  )
A.《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B.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C.《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D.《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我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林家铺子》等。
 
二.基础知识
7.文学常识填空。
《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字   ,著名散文家、   、   、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品有   、   《踪迹》等。
8.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原名   ,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   》《   》《春蚕》等。
9.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   。
(2)黄与绿zhǔ zǎi   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他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工过人工似的,成为一书,绝不páng yì xié chū   。
 
三.现代文阅读
10.
父亲
①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③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⑤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20里啊!
⑥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天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3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⑦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⑧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你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扶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⑨“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
(2)联系上下文,理解“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的含义。
(3)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什么?
(4)“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泡饼和咸菜为什么让“我们父女俩”“吃得有滋有味”?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1.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一一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B.文章语言形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
C.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
D.“我”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
(2)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不满一   一   一羞愧一   
(3)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4)好的标题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题。请你仔细阅读文章,谈谈文章以“良心”为标题的作用。
12.现代文阅读
谢谢你允我回报
①探视之后,我离开重症监护室,走出医院,走到附近的商厦﹣﹣我想给他买块表。
②在专柜前选中一款机械表:银色表盘,金属表链。我确定他喜欢,别问为什么,他没 说过,但我就是知道。价位适中,不算昂贵,否则他会心疼钱;也不算便宜,否则我会心疼给 他的不够好。这样的选择,可以让我和他都心安。付款后,让营业员将表链拆掉两个扣。我知 道他手腕的尺寸,也知道他喜欢将手表略宽松地环在腕上,可以不时轻轻晃晃。包装盒精美宽 大,我将它抱在胸前,走回医院。
③这是他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的第三天,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家人都在做最坏的打算,但我却坚信他会醒过来。我只想他醒来时对他说:“爸,给,你要的手表。”
④没错,这块腕表,是他入院前要过的。一次吃晚饭时,他半开玩笑说:“闺女,看我 这表该换换了!年头太长,越来越不准了,每天都会差个两分钟。”我不假思索,当即应允:“买。”过了一会儿才笑着反问:“干嘛又让我买?”他呵呵地笑:“最近你不是刚赚了稿费 嘛,还不好好孝敬孝敬你爸?”入口的米饭喷了一桌子,我哈哈大笑:“爸,你也太有心计了!”
⑤是的,爸爸有心计,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我的软肋在哪儿,一戳就中。我的软肋连我 妈都知道,她常说:“欠你爸的,迟早是要还的。”
⑥没错,我欠他的。在我成长的那么多年,仅是物质的亏欠便不计其数。
⑦读初二时,小城里富裕人家的姑娘流行骑那种彩色变速车。班里有了第一辆,我眼热 不已。回来一说,我妈眼睛瞪得老大:“那么贵,咱可买不起!”他半。天。不。语。,然后静静看向 我又失落又不甘的眼神,只说了一个字:“买。”然后真就买了。为此,全家人集体节衣缩食两个月。工作之余一向喜欢种花养草的他,还去一家修理厂打了两个月短工。
⑧这并不是特殊事例,而是常态。在我成长的年代,生活并不丰裕,但他总是倾其所有 宠我爱我。
⑨所以,早到了该还的时候了。
⑩他也拿捏住了这一点,于是这些年,我和他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闺女,这手机按键不大好用了。”
?“换。”
?“闺女,今天上街看到一种电动车又轻便又好看。”
?“买。”
?“闺女,对门你李伯伯的儿子给他买了个按摩椅,看着挺好的。”
?“买。”
?我妈总嫌他向闺女要这要那,而我明白,从前他的给,现在他的要,其实都是对我的 好﹣﹣他知道,如果不给我宠爱他的机会,我此生怎会安心?所以,他只管笑呵呵地要,我只管翻着白眼给,从来没有多余环节。
?还记得他第一次跟我要的,是一顶“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买到的毛呢礼帽”。当时,我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商场,好不容易才寻到他想要的那一款。付账,将礼帽小心装好。我松 了口气,然后想象他戴上这顶礼帽的模样,想象他欣喜得犹如一个孩子得到心爱玩具的眼神,我突然被一种庞大的幸福感击中了。
?这种幸福感从不曾有,又无法言语,是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代替的。而这种幸福感,他早早就知道了吧?在那些年,他绞尽脑汁又倾尽一切宠爱我的时候,曾经一一享受过吧?所 以,他要把这种幸福传递到我手中,让我一遍遍感受和重温。
?我只想说,他做父亲的智慧超过很多人。我见过太多父母为子女含辛茹苦倾尽一切,却舍不得让孩子分担分毫;我见过太多父母把一生的苦难尝尽,却舍不得分享子女人生的甘甜,拒绝子女的付出……可是我,从来都不认可这种做法。在适当的时候索取回报,这正是他的智 慧,也是他给予我的额外的恩赐。
?只是这一次,手表还没来得及买,他就被查出食道癌,手术后当晚因肺部感染被送入 重症监护室。
?那晚,我在监护室外空寂的走廊中坐了很久,把刚买回的新腕表放在耳边,听指针“嗒嗒”的声音,像心跳……
?他是在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第六天醒过来的。医生都说是奇迹。
?我并不这样想。
?回到普通病房后,我拿出腕表递到他眼前:“爸,给,你要的手表。”他抬起左手手 臂,示意我帮他戴上。戴好后,他轻轻晃晃,咧开嘴笑了。我看着他,76 岁的勇敢的他,勇敢 地醒过来,让我还可以继续偿还我的所欠,回报他的付出。
?压制了许久的眼泪突然而至。
(取材于海宁的同名文章)
(1)文章主要写了 4 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段落 主要内容概括
①﹣⑤ 事件1:爸爸重病住院,我给他买表。
⑥﹣⑧ 事件2:   
⑨﹣? 事件3:爸爸向我索要东西,我总是痛快地买给他
?﹣? 事件4:   
(2)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3)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对人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内容加以品味。
①他半天不语,然后静静看向我又失落又不甘的眼神,只说了一个字:“买。”
②所以,他只管笑呵呵地要,我只管翻着白眼给,从来没有多余环节。
(4)题目“谢谢你允我回报”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作文
13.细品香茗,享受一苦、二甜、三回甘的茶趣;细品六月,欣赏夏日的浓墨重彩;细品唐诗宋词,感叹古韵的典雅;细品身边小事,感悟生活的真谛……
请在“细品   ”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