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2-03 15:57:58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科目 生物 主备人
章节内容 群落的结构 共__2__课时,本课时:第__1__节
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重难点分析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设计 问题设计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1)结合课本P72图4-8、图4-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 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通过学生阅读作谈论,总结。 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讨论、回答: 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三、检测与评价 1、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理解知识,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训练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明确重点
五、作业设计 巩固练习 加强本章节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审批: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科目 生物 主备人
章节内容 群落的结构 共__2__课时,本课时:第__2__节
学习目标 1、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2、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
重难点分析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设计 问题设计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三、检测与评价 2、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关系,猫头鹰和蛇之间既是 关系,又是 关系。(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_________为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_______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停止围捕_ _________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草原生物种群间又恢复平衡。 理解知识,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训练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明确重点
五、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本P130-131 加强本章节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课后反思 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