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12-04 17:3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B. 同温同压下,反应H2 (g)+Cl2 (g) = 2HCl (g) 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C. 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D. 相同条件下,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少
2.关于下列三个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101 kPa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1
②2H2O(g) ===2H2(g)+O2(g)  ΔH=+571.6 kJ·mol-1
③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
A.碳的燃烧热的数值等于110.5 kJ·mol-1
B.H2的热值为142.9kJ·g-1
C.10mL0.1mol·L-1的H2SO4溶液和5mL 0.1mol·L-1NaOH溶液混合,中和热小于57.3 kJ/mol
D.常温常压下,反应①一定能自发进行
3.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 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 HClO的结构式为:H﹣Cl﹣O
C. 氯化镁的电子式:
D.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离子化合物
4.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炽热的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B、铝和盐酸反应
C、冰融化成水 D、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5.意大利罗马大学的FulvioCacace等人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气体分子。N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4与N2互为同素异形体
B.N4分子中只含有共价键
C.1 mol N4分子所含共价键数为6NA
D.N4发生化学反应需要破坏离子键
6.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
A. CaCl2 B. KBr C. H2O D. NH4F
7.在已经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体系中,如果下列量发生变化,其中一定能表明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
A. 反应混合物的浓度 B. 反应体系的压强
C. 正、逆反应的速率 D. 反应物的转化率
8.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叙述正确的是( )
A. H2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则H2O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 = 2H2(g)+O2(g) ΔH=+285.8 kJ/mol
B. 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出890 kJ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1/2CH4(g)+O2(g) = 1/2CO2(g)+H2O(l) ΔH=-445 kJ/mol
C. 已知2C(s)+O2(g)= 2CO(g) ΔH=-221 kJ/mol,则C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
D. HF与NaOH溶液反应:H+(aq)+OH-(aq) = H2O(l) ΔH=-57.3 kJ/mol
9.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流向为:电极a → 电极d →电极c →电极b
B. 电极b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 + 2H2O + 4e- = 4OH-
C. 在电极a参与反应的气体体积在相同状况下与在电极c产生的气体体积为1:1
D. 为了防止大气污染,应在d端的U形管出口连接导管通入到NaOH溶液中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种原子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 ②两种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 ③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只要是离子化合物,其熔点就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 ④难失去电子的原子,易形成阴离子 ⑤单质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化合物的分子中才存在化学键 ⑥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A.只有②⑥ B.只有①⑥ C.只有⑥ D.只有①④⑥
11.对于反应A2+3B2=2C来说,以下表示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
A. v(B2)=0.8 mol/ (L·s) B. v(A2)=0.4 mol/ (L·s)
C. v(C)=0.6 mol/ (L·s) D. v(B2)=1.8 mol/ (L·s)
12.据报道,某国一集团拟在太空建造巨大的集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2H2O=2H2↑+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B. 此反应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而储存起来
C. 使用氢气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 D. 在这一反应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13.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I2(g)+H2(g)2HI(g) △H=-9.48kJ·mol-1
②I2(s)+H2(g)2HI(g) △H=+26.48kJ·mol-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1mol I2(g)中通入1 mol H2(g),放热9.48kJ
B. 1mol固态碘与1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kJ
C. 反应②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D. 反应①的产物比反应②的产物稳定
14.右图表示反应X(g)4Y(g) +Z(g) △H< 0,在某温度时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第6min后,反应就终止了
B. X的平衡转化率为85%
C. 若升高温度,X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
D. 若降低温度,v正和v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小
15.下列说法中可以说明2HI(g)H2(g)+I2(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1)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2)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3)c(HI)= c(I2)
(4)反应速率υ(H2)=υ(I2)=0.5υ(HI)
(5)c(H2)∶c(I2)∶c(HI)=2∶1∶1
(6)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7)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8)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9)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10)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二、填空题
16. “温室效应”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研究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有 (填字母编号)。
a.采用节能技术,减少化石燃料的用量 b.鼓励乘坐公交车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c.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2)另一种途径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如:
2CO2(g)+2H2O(l) = C2H4(g)+3O2(g)
ΔH=+1411.0 kJ/mol
2CO2(g)+3H2O(l) = C2H5OH(1)+3O2(g)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ΔH=+1366.8 kJ/mol
则由乙烯水化制乙醇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3)在一定条件下,6H2(g) +2CO2(g) CH3CH2OH(g)+3H2O(g)。
(


(K)
)CO2转化率(%) n(H2)/n(CO2) 500 600 700 800
1.5 45 33 20 12
2 60 43 28 15
3 83 62 37 22

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
①温度一定时,提高氢碳比[n(H2)/n(CO2)],CO2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该反应的正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③在答卷的坐标系中作图,说明压强由p1增大到p2时,压强对该反应化学平衡的影响(图中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需自己定义)。
17.(1)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时放出241.8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下列物质:①干冰 ②水晶 ③氯化镁 ④氩 ⑤氢氧化钡 ⑥碳酸钠 ⑦CCl4
a.熔化时只克服离子键的是 ,熔化时只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是 。
b.只含共价键的是 ,既含共价键又含离子键的是 ;
c.写出⑦的结构式 。
18.⑴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如题图⑴所示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说明这个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NO2和CO的总能量 (填“>”、“<”或“=”)CO2和NO的总能量。
(
过渡态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进程
能量
图⑴
?
a
?
b
?
E
1
?
E
2




)
⑵某温度时,在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⑵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①该反应在 min时达到平衡状态;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一定温度下,对于反应2A(g) + B(g) 2C(g)在反应过程中C的物质的量n(C)随着时间变化关系如图⑶所示,现从t1时间开始对反应体系升高温度,n(C)的变化如图qb所示。则:
①p点时反应的v正 v逆(填“>”、“<”或“=”);
②a,b两点的正反应速率va vb(填“>”、“<”或“=”)
19.亚硝酰氯(NOCl)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可由NO和Cl2反应得到,化学方程式为2NO(g)+Cl2(g) 2NOCl(g)。
(1)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的海盐粒子相互作用时会生成亚硝酰氯,涉及如下反应:
①2NO2(g)+NaCl(s) NaNO3(s)+NOCl(g)
②4NO2(g)+2NaCl(s) 2NaNO3(s)+2NO(g)+Cl2(g)
③2NO(g)+Cl2(g) 2NOCl(g)
设反应①②③对应的平衡常数依次为K1、K2、K3,则K1、K2、K3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2)300 ℃时,2NOCl(g) 2NO(g)+Cl2(g)。正反应速率的表达式为v正=k·cn(NOCl)(k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测得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如表所示:
序号 c(NOCl)/mol·L-1 v/mol·L-1·s-1
① 0.30 3.60×10-9
② 0.60 1.44×10-8
③ 0.90 3.24×10-8


n=________,k=________。
(3)在1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O(g)和1 mol Cl2(g),在不同温度下测得c(NOCl)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A所示:反应开始到10 min时Cl2的平均反应速率v(Cl2)=________ mol·L-1·min-1。

(4)在密闭容器中充入NO(g)和Cl2(g),改变外界条件[温度、压强、、与催化剂的接触面积],NO的转化率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X代表________。
20.把0.4 mol X气体和0.6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4 X(g)+5 Y(g)=n Z(g)+6 W (g)。2 min 末已生成0.3 mol W,若测知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5 mol/(L·min),
(1)则这2 min内v(X) = v(W) =
(2)2 min末时Y的浓度
(3)化学反应方程式中n的值是
(4)2min末时,已用去的X占原来总物质的量分数为

三、实验题
21.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放热反应的观察装置。

其实验顺序是:①按图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好。
②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或品红)溶液。打开T型管??螺旋夹,使U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夹紧螺旋夹。
③在中间的试管里盛1 g氧化钙,当滴入2 mL左右的蒸馏水后,同时打开螺旋夹即可观察。
试回答:(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必须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明CaO、H2O的能量与Ca(OH)2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该实验中CaO换成NaCl,实验还能否观察到相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2.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K2Cr2O7。光照下,草酸(H2C2O4)能将其中的Cr2O72—转化为Cr3+,草酸被氧化成CO2某课题组研究发现,少量铁明矾[Al2Fe(SO4)4·24H2O]即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
(1)在25 ℃下,控制光照强度、废水样品初始浓度和催化剂用量相同,调节不同的初始pH和一定浓度草酸溶液用量,做对比实验,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验编号 初始pH 废水样品体积/mL 草酸溶液体积/mL 蒸馏水体积/mL
① 4 60 10 30
② 5 60 10 30
③ 5 60 20


测得实验①和②溶液中的Cr2O72—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2)上述反应中参加反应的Cr2O72-与草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实验①和②的结果表明______;实验①中0~t1时间段反应速率v(Cr3+)=____(用代数式表示)。
(4)该课题组对铁明矾[Al2Fe(SO4)4·24H2O]中起催化作用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Fe2+起催化作用:假设二:________;假设三:________;……
(5)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下表中内容。(除了上述实验提供的试剂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K2SO4、FeSO4、K2SO4·Al2(SO4)3·24H2O、Al2(SO4)3等。溶液中Cr2O72—的浓度可用仪器测定)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四、推断题
23.A、B、C、X、Y、Z 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前 20 号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它们的部分化合物的性质如下:
A的氢化物
B的氢化物
C的氢化物
X的氧化物
Y的氢化物
分子构型
Z原子

含氢量最高的有机物
水溶液呈碱性
水溶液呈酸性
两性氧化物
正四面体
价电子排布式为4s2



回答下列问题:
(1)B 所形成的氢化物的键角是_________,1 mol BH4中含_____ 个配位键.
(2)X、Y、Z 三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元素符号和“>”表示):_____。
(3)已知 C 的单质与 NaOH 溶液反应的产物之一是 OC2,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 B 的氢化物与 C 的氢化物反应后生成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
(5)试比较 A 和 Y 的最高价氧化物熔点的高低(用化学式和“>”、“<”或“=”表示): 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
(6)已知XC63-在溶液中可稳定存在。ZC2难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含X3+离子的溶液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4.A~I分别表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其中A、I为常见金属,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且已知G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A、B、C、D、E、F六种物质中均含同一种元素。请填写下列空白:

(1)A、B、C、D、E、F六种物质中所含同一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
(2)写出C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能量变化的角度看,反应①②③中,属于ΔH<0的反应是________(填序号)

五、计算题
25.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N2 +3H22NH3,5s内N2的浓度增加了0.025mol/L,H2的浓度增加了0.075mol/L,NH3的浓度增加了0.050mol/L,则用N2、 H2、NH3的浓度变化表示的速率分别为v(N2)= mol/(L?s) ,v(H2)= mol/(L?s) ,v(NH3) mol/(L?s),v(N2)∶v(H2)∶v(NH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把1 mol X气体和0.5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X(g)+Y(g)nZ(g)+2W(g),2 min末生成0.4 mol W,若测得以Z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min) ,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前2 min内,用X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
(2)2 min末时Y的转化率。_____
(3)化学方程式中Z的化学计量数n。_____
试卷第2页,总9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A. 若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则说明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发生反应时并不需要加热,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也不一定就是吸热反应,如铝热反应,故A错误;
B. 反应热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故B错误;
C. 因升高温度可以改变化学平衡状态,故升高温度可以改变反应热,但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故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热,所以C错误;
D. 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相比较,硫蒸气具有的能量多,因此完全燃烧硫蒸气放出的热量多,故D正确;
所以答案选D。
2.D
【解析】燃烧热是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而中和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即中和热是不变的,故C不正确。碳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A不正确。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热值,B不正确。反应①是放热反应,且是熵值是增加的,所以D正确。答案选D。
3.C
【解析】
【详解】
A.氯原子得1个电子后形成氯离子(Cl-),即最外层电子数由7个变成8个,结构示意图为,故A错误;B.次氯酸中H和Cl分别与O形成1对共价键,结构式为H﹣O﹣Cl,故B错误;C.氯化镁属于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C正确;D.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铵盐,故D错误;故选C。
4.A
【解析】
试题分析:A、炽热的碳和二氧化碳反应是吸热反应,A正确;B、铝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B错误;C、冰融化成水吸热,但不是化学变化,C错误;D、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是放热反应,D错误,答案选A。
考点:考查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有关判断
5.D
【解析】
试题分析:A、都为氮元素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故正确;B、N4分子中只含有氮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故正确;C、从图分析,1摩尔N4含有6摩尔化学键,故正确;D、N4只有共价键,所以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共价键,故错误。
考点:化学键的类型
6.D
【解析】一般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容易形成共价键,据此可知选项A中只有离子键,B中只有离子键,C中含有共价键,D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答案选D。
7.D
【解析】试题分析:A、如果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而保持各组分的含量不变时,平衡不移动,A错误;B、如果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则压强对平衡无影响,B错误;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都改变,但平衡不移动,C错误;D、只有平衡移动才能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所以反应物的转化率改变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了移动,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8.B
【解析】
试题分析:A、燃烧热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应该是2H2O(1)=2H2(g)+O2(g)△H=+571kJ/mo1,A错误;B、热化学方程式正确;C、C的燃烧热指的是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CO2,C错误;D、H+(aq)+OH—(aq)=H2O(1)△H=一57.3kJ/mol指的是强酸和强碱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HF是弱酸,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D错误,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判断
【名师点晴】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观察点:“一观察”:化学原理是否正确,如燃烧热和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否符合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二观察”:状态是否标明;“三观察”:反应热ΔH的符号和单位是否正确;“四观察”:反应热的数值与物质的系数是否对应。
9.C
【解析】左边为氢氧燃料电池,磷酸为电解质,通入氢气的一极a极为负极,通入氧气的一极b极为正极,右边为电解氯化钠溶液的电解池,连接正极的c极为阳极,连接负极的d极为阴极。A. 电子流向为:电极a→电板d,电极c→电极b,电子不能在溶液中流动,选项A错误;B. 电极b为正极,酸性条件下氧气得电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选项B错误;C.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在电极a?参与反应的气体氢气体积在相同状况下与在电极c产生的气体氯气体积为1:1,选项C正确;D. c端产生氯气,为了防止大气污染,应在c?端的U形管口连接导管通入到NaOH溶液中吸收氯气,选项D错误。答案选C。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两种原子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不一定都是极性键,如H2O2中既有极性键也有非极性键,①错误;②两种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极性共价键,如HCl,②正确;③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离子化合物的熔点不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如二氧化硅的熔点大于NaCl的,③错误;④难失去电子的原子,不一定易形成阴离子,如稀有气体等,④错误;⑤单质分子中可能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中没有化学键,多原子构成的分子中含有共价键,化合物的分子一定存在化学键,⑤错误;⑥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⑥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化学键、化合物的有关判断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A2+3B22C,可以选B2为参照,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方程式的系数之比这一结论,转化为用同种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A、V(B2)=0.8mol/(L?s);
B、v(B2)=1.2mol/(L?s);
C、v(B2)=0.9mol/(L?s)
D、v(B2)=1.8mol/(L?s),所以最大的是D。
故选D。
考点: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点评:化学反应中,可以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这一反应的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注意D中的单位。
12.C
【解析】
【详解】
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的过程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储存起来,使用了氢能,就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故选C。
13.C
【解析】A. 由于是可逆反应,1mol I2(g)中通入1 mol H2(g)发生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9.48kJ,A错误;B.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②-①即得到I2(s)=I2(g)△H=+35.96kJ·mol-1,这说明1mol固态碘与1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35.96kJ,B错误;C. 气态碘的能量高于固态碘的能量,因此反应②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低,C正确;D. 反应①的产物和反应②的产物均是气态HI,稳定性一样,D错误,答案选C。
14.B
【解析】试题分析:B项,X的变化量为1-0.15=0.85mol,转化率为0.85/1=85%,故B项正确;A项,6min时反应达平衡,但反应并未停止,故A项错误;C项,ΔH<0,反应为放热,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将逆向移动,则X的转化率减小,故C项错误;D项,降温,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减小,但是降温平衡正向移动,所以v正>v逆,即逆反应速率减小的倍数大,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平衡移动的图像问题
【答案】(2)(6)(9)
【解析】判断可逆反应是否已达平衡状态,关键是紧紧围绕这着“等”[υ(正)=υ(逆)]与“定”(条件一定,反应混合物的含量保持不变)这两个因素来判断。而“定”并非是指反应混合物的含量“相等”或者“成比例”。特别反应2HIH2+I2(g)的气体的计量数前后不变。(1)虽然表示的是不同的反应方向,但不能证明υ(正)=υ(逆),故不正确;(2)能表示υ(正)=υ(逆),则此项正确;(3)、(5)是浓度相等或成比例,并不能说明“定”的真正含义,故不正确;(4)速率之比虽然正确,但未指明正逆速率的关系,故不正确;(6)条件一定,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说明了“定”的真正含义,故正确;(7)对于反应2HI(g)H2(g)+I2(g),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当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而对于反应2NO2N2O4;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当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不变能说明任何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为“定”值,故反应已达平衡状态;(8)对于反应2HI(g)H2(g)+I2(g),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而对于反应2NO2N2O4,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相等,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能说明任何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为“定”值,故反应已达平衡;(9)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不变,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10)对于反应2HI(g)H2(g)+I2(g);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当温度、压强一定时,体积不变,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而对于反应2NO2N2O4,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相等,当温度、压强一定时,体积不变,密度不变,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16.(1)abc(3分)
(2)C2H4(g)+H2O(l) = C2H5OH(l) △H=-44.2 kJ/mol(3分)
(3)①增大(3分) ②放热(3分)
③CO2(或H2)的含量如图一(1);CO2(或H2)的转化率或乙醇的含量如图一(2)(4分,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7.(12分)⑴ H2(g) + 1/2 O2(g) == H2O(g) △H= —241.8kJ/mol (2分)
⑵ a.③⑤⑥(2分), ①④⑦(2分)
b.①②⑦(2分), ⑤⑥(2分) c.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生成1mol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 + 1/2 O2(g) == H2O(g) △H= —241.8kJ/mol;
(2)a.熔化时只克服离子键说明化合物是离子晶体,氯化镁.氢氧化钡.碳酸钠是离子晶体,答案是③⑤⑥;熔化时只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说明物质是分子晶体,干冰.氩.四氯化碳属于分子晶体,答案是①④⑦;
b.干冰.水晶.四氯化碳中只含共价键;氢氧化钡.碳酸钠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c.四氯化碳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考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晶体类型、化学键类型的判断
18.(7分)⑴放热;> ⑵ ①2 ;②3X + Y2Z ⑶ ①=;②<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图1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即NO2和CO的总能量>CO2和NO的总能量。
(2)①根据图2可知,反应进行到2min时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②反应进行到2min时,X和Y的物质的量分别减少了0.3mol和0.1mol,Z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2mol,所以根据变化量之比时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X + Y2Z。
(3)①p点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此时反应的v正=v逆。
②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所以a,b两点的正反应速率va>vb。
考点:考查反应热的判断、反应速率的计算以及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检验。意在巩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该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图像中曲线的变化规律,然后灵活运用加快。
19. K2·K3=K 2 4.0×10-8 L· mol-1·s-1 0.05 压强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反应速率的计算。
(1)2①=②+③对应的平衡常数依次为K1、K2、K3,则K1、K2、K3之间的关系为K2·K3=K。
(2) 速率与浓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n=2,代入一组数值得k=4.0×10-8 L· mol-1·s-1。
(3)v(Cl2)=1/2/10 mol·L-1·min-1=0.05 mol·L-1·min-1。
(4)NO的转化率随着X增大而增大。该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左移,NO的转化率减小。该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减小,增大压强平衡右移,NO的转化率增大。增大,NO的转化率增大。与催化剂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NO的转化率不变。因此,X代表压强或。
20.(各2分,共10分)
(1)0.05 mol/(L·min), 0.075 mol/(L·min) (2)0.175 mol/L (3)4 (4)20%
【解析】
21. U形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或品红)会沿开口端上升 检查装置气密性 CaO和水反应放出热量使大试管中空气膨胀,引起红墨水(或品红)在U形管中的液面不再相平 CaO+H2O=Ca(OH)2 CaO和H2O的能量和大于Ca(OH)2的能量,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否 氯化钠与水不反应,且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热效应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验探究放热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利用装置中空气受热膨胀的原理探究反应的热效应。向试管中滴入2mL左右的蒸馏水,试管中发生反应CaO+H2O=Ca(O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大试管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观察到U形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或品红)会沿开口端上升。
(1)根据上述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U形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或品红)会沿开口端上升。
(2)由于实验利用了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以实验中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该实验的原理是:CaO和水反应放出热量使大试管中空气膨胀,引起红墨水(或品红)在U形管中的液面不再相平。
(4)实验中的反应为CaO与H2O的化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5)由于CaO与H2O化合成Ca(OH)2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即CaO和H2O的能量和大于Ca(OH)2的能量。
(6)NaCl与水不反应,且NaCl溶于水无明显热效应,不能使大试管中的压强增大,所以用NaCl代替CaO不会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答案】(1)20 (2)1:3 (3)溶液pH对该反应的速率有影响(或溶液pH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mol·L-1·min-1 (4)Al3+起催化作用 SO42—起催化作用 ( 调换顺序亦可)5)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用等物质的量的K2SO4·Al2(SO4)3·24H2O代替实验①中的铁明矾,控制其他条件与实验①相同,进行对比实验 反应进行相同时间后,若溶液中c(Cr2O72—)大于实验①中的c(Cr2O72—)则假设一成立,若两溶液中的c(Cr2O72—)相同,则假设一不成立


【解析】
试题分析:(1)①②中pH不同,是探究pH对速率的影响;则②③是探究不同浓度时草酸对速率的影响,由于总体积是100mL,所以草酸溶液的体积为20mL。
(2)反应中Cr元素的化合价从+6价降低到+3价,得到3个电子,草酸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升高到+4价,失去1个电子,则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上述反应中参加反应的Cr2O72-与草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3)由实验①②表明溶液pH越小,反应的速率越快,所以溶液pH对该反应的速率有影响;根据图像以及Cr原子守恒可知实验①中0~t1时间段反应速率v(Cr3+)=mol·L-1·min-1;
(4)根据铁明矾[Al2Fe(SO4)4?24H2O]组成分析,Al3+起催化作用;SO42-也可能催化作用;
(5)要证明Fe2+起催化作用,需做对比实验,再做没有Fe2+存在时的实验,所以要选K2SO4?Al2(SO4)3?24H2O;用等物质的量K2SO4?Al2(SO4)3?24H2O代替实验①中的铁明矾,控制其他反应条件与实验①相同,进行对比实验,反应进行相同时间后,若溶液中c(Cr2O72-)大于实验①中c(Cr2O72-),则假设一成立;若两溶液中的c(Cr2O72-)相同,则假设一不成立。
考点:考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3.(1)107.3°或107°18′,NA (2)Ca>Al>Si (3)2F2+2NaOH=2NaF+OF2+H2O
(4)(5)CO2【解析】试题分析:A的氢化物是含氢量最高的有机物,应为CH4;则A为C元素;B的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应为NH3;则B为N元素;C的氢化物水溶液呈酸性,可能为F、S、Cl等物质的对应的氢化物;X的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应为Al,则C为F元素;Y的氢化物分子构型是正四面体,应为Si;Y为Si元素;Z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4s2,则Z为Ca元素。
(1)根据上述分析,B 所形成的氢化物是NH3,NH3的键角是107°18′;根据NH3+H+=NH4+,1个NH4+中只有一个配位键,则1 mol NH4中含4NA个配位键。
(2)X、Y、Z 三种元素分别是Al、Si、Ca,一般来说,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它们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Al>Si。
(3)C 的单质是F2,F2与 NaOH 溶液反应的产物之一是 OF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2+2NaOH="2NaF" +OF2+H2O。
(4)B 的氢化物是NH3,C 的氢化物是HF,两者反应生成NH4F,NH4F中F-与NH4+之间是离子键,NH4+中N、H之间是极性共价键,则NH4F的电子式为。
(5)A 和 Y 的最高价氧化物分别是CO2、SiO2,因为CO2为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Si为原子晶体,由共价键结合。共价键强度大于分子间作用力,故SiO2的熔点次CO2熔点高,即熔点CO2(6)XC63-为AlF63-,AlF63-在溶液中可稳定存在。ZC2为CaF2,CaF2难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含Al3+离子的溶液中,根据题意可知CaF2(s)Ca2+(aq)+2F-(aq),Al3+与F-结合成稳定的AlF63-,导致平衡向CaF2溶解的方向移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aF2+Al3+=3Ca2++AlF63-。
【考点定位】考查无机物的推断,物质的性质、晶体的性质等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侧重于物质的性质、晶体的性质等知识,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概念的综合运用能力,难度中等。A的氢化物是含氢量最高的有机物,应为CH4;则A为C元素;B的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应为NH3;则B为N元素;C的氢化物水溶液呈酸性,可能为F、S、Cl等物质的对应的氢化物;X的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应为Al,则C为F元素;Y的氢化物分子构型是正四面体,应为Si;Y为Si元素;Z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4s2,则Z为Ca元素。结合对应的物质的性质以及题目要求解答该题。
24.第四周期第Ⅷ族 FeCl2 8Al+3Fe3O44Al2O3+9Fe 2Al+2OH-+2H2O===2AlO2—+3H2↑ 4Fe(OH)2+O2+2H2O===4Fe(OH)3 ①②
【解析】
G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电解G得到I和H,G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J,I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J,工业上常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冶炼铝,则G是Al2O3,I是Al,J是NaAlO2,H是O2,Al和B能在高温下反应生成A,A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B,B与铝在高温下发生铝热反应,则B是金属氧化物,A是金属单质,B和盐酸反应生成C和D,C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E,D和氨水反应生成F,E在空气中反应生成F,说明E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且A、B、C、D、E、F六种物质中均含同一种元素,则A是Fe、B为Fe3O4、C为FeCl2、D为FeCl3、E为Fe(OH)2、F为Fe(OH)3。
(1). 由上述分析可知,A、B、C、D、E、F六种物质中所含的同一种元素是Fe,Fe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故答案为:第四周期第Ⅷ族;
(2). C是氯化亚铁,化学式为FeCl2,故答案为:FeCl2;
(3). 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8Al+3Fe3O4 4Al2O3+9Fe,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故答案为:8Al+3Fe3O4 4Al2O3+9Fe;2Al+2OH-+2H2O=2AlO2—+3H2↑;4Fe(OH)2+O2+2H2O=4Fe(OH)3;
(4). △H<0的反应为放热反应,①是铝热反应,②是燃烧反应,均为常见的放热反应,③是电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答案为:①②。
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试题难度较大,突破本题的关键点是:1、G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在电解条件下生成I和H,能与NaOH溶液反应,说明G为Al2O3;2、C、D分别和碱反应生成E、F,说明E、F都为氢氧化物,E能在空气中转化为F,说明应为变价金属,进而推知A、B、C、D、E、F六种物质中所含的同一种元素是Fe,再利用图中所示转化关系解答即可。
25.0.005 ;0.015;0.01;1:3:2。
【解析】
试题分析:v=,v(N2)==0.005 mol/(L?s),v(H2)==0.015 mol/(L?s),v(NH3)==0.01 mol/(L?s),v(N2)∶v(H2)∶v(NH3)=1:3:2,故答案为: 0.005 ;0.015;0.01;1:3:2。
考点: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的相关知识。
26. v(W)= = 0.1 mol·L-1·min-1
则 v(X)= 0.15 mol·L-1·min-1 已知2min末生成0.4mol的W ,则消耗Y 为0.2mol
Y的转化率为 ×100% = 40% 已知v(X)= 0.15 mol·L-1·min-1 v(Z)= 0.1 mol·L-1·min-1
则 得n = 2
【解析】2 min末生成0.4 mol W,若测得以Z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min) ,则生成Z是0.1mol/(L·min)×2L×2min=0.4mol,所以根据变化量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n=2。
(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前2 min内,用X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min)×3/2=0.15 mol·L-1·min-1。(2)2 min末时消耗Y是0.4mol÷2=0.2mol,所以Y的转化率为×100% = 40%。(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Z的化学计量数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