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预习反馈
(1)变异的概念:生物 与子代之间,以及 与 之间存在 的现象,变异在自然界中是 存在的。
(2)可遗传的变异:由于 的改变引起的,能够传递给后代。不遗传的变异:由 导致,没有 的改变,不遗传给后代。使得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
(3)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是 ,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是 。
(4)变异的意义: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 ,各种有利的变异会通过遗传不断地 ,不利的变异会被 。
(5)变异的应用:人们通常利用人工方法对生物进行适当处理,促使生物体内的 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变异个体,从中选择人们需要的变异类型进行培育,获得 。
三、新知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变异
观看大屏幕,快速识记变异的定义。
探究点二:变异的类型及意义
(一)变异的因素
观看大屏幕,总结引起变异的因素: 、 。根据引起变异的原因,可以把变异分为 、 。
合作交流:
结合课本107-108页提供的四幅图片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变异,并说明理由。
(二)变异对个体的影响
观看多媒体,解决问题:
结合图片分析,生物的变异对个体都是有利的吗?哪种变异对个体有利,哪种不利?
从对生物个体角度来看,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类?
(三)深入探究:变异的意义
根据大屏幕图片分析,结合课本图4.4-15,说出变异的意义。
(三)探究点三: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阅读课本109页结合大屏幕图片的信息,了解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并分别举例。
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1、
2、
3、 等。
四、当堂训练
下列疾病不是遗传病的一组是( )
A.血友病和白化病 B.色盲和先天愚型
C.呆小症和侏儒症 D.白化病和色盲
2、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往往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 )
A.两个品种杂交 B.基因变化
C.染色体发生变化 D.环境影响
3、玉米有时会出现白化苗,这种现象属于( )
A.有利、不遗传的变异 B.不利、不遗传的变异
C.有利、可遗传的变异 D.不利、可遗传的变异
4、一只雌猫一次产了四只小猫,这四只小猫在毛色上不完全相同,则说明生物体具有 ( )
A.遗传性 B.变异性
C.进化性 D.适应性
5、实验分析题: 科学工作者将一种普通(产量不高)的矮杆(抗倒伏能力强)小麦与一种高产的高杆(抗倒伏能力差)小麦作亲本进行杂交。在后代植株中出现了普通、高杆,普通、矮杆,高产、高杆,高产、矮杆4种类型的小麦。选出其中的高产、矮杆植株进行繁殖培育,再经过若干代的选择培育后便得到高产、矮杆的新品种小麦。据此回答:
(1) 题中涉及到小麦的性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
(2) 性状从亲代传给后代的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杂交后代中出现了普通、高杆和高产、矮杆类型,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
(4) 科学工作者从后代选出对人有益的变异类型进行培育,这种方法叫_______。
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设计依据与构思】
创设情景让学生举例说出自己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实施,明确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跟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进一步延伸到由于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教材介绍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的三种育种途径,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开始,理解有关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5、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方法阐释】
本节课采用对资料分析讨论的方法实施教学,即选择恰当的资料让学生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距离。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熟悉,容易接受,教学中,要注意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物的变异》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收集有关生物差异的资料。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创设情境“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说明生物具有遗传现象。我们还听过“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什么呢?像这样,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就叫做变异。本节课我们将走进生物变异的世界,了解生物变异的有关知识。
生物具有差异现象。以愉悦的心情进入思维状态。
好的情景创设不在于多么华丽而在于要切入正题
二、合作探究(30分钟)
(一)变异的类型及意义
1、总结变异的概念。那么生物的变异是怎样形成的?
2、观察课本图4.4-14,讨论下列问题:
(1)白虎是怎样形成的?你还能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2)这“一家子”狗的毛色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无仔西瓜是由于什么数目的改变引起的?
(4)两盆玉米幼苗的长势不同是由于什么的不同造成的?你还能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5)根据你的理解,生物的变异应该分为哪几种类型?
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是不是都能遗传给后代呢?
类型
项目
可遗传的变异
不遗传的变异
表现
_______给后代。
_______给后代。
原因
______引起
遗传物质未改变,由_______引起。
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那么,以上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再来看两个实例:
1小麦中出现矮杆、抗倒伏的变异品种。
2玉米中出现白化苗。上面这两个实例中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小麦中出现抗倒伏的变异品种
玉米中的白化苗,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过早的死亡。
通过上述案例请同学思考假如生物不能产生变异,现在的生物界会是什么样呢?
师生共同总结: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使得生物更加适应周围的生存环境。如果没有变异,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不会出现新的性状,就不产生新的生物种类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1)(2)(3)中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4)中的变异是由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的。
总结:引起变异的原因有两种,有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有的变异是由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的变异叫做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变异,由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这样的变异叫做不遗传的变异。
小麦中出现矮杆、抗倒伏的变异对小麦的生存是有利的,而玉米出现白化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会过早死亡,这一变异对玉米的生存是不利的。
通过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出,对某种生物来说,有的变异利于它的生存,这样的变异叫做有利变异;有的变异不利于它的生存,叫做不利变异。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举手抢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发竞争意识。
这部分容是本节课的重点,采取学生分析讨论看书看图片等方式来突破,不但有感性认识,还能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图片展示:艺术苹果(请同学们欣赏)
趣味导读(壶口湖――临汾青年论坛的消息)
苹果上“长”出富、贵、喜字的有之,但“长”出人物、风景画的“艺术苹果”却很少。近日,笔者就在成安县东关东村村民段振的果园中开了眼界:方形、圆柱形的苹果上“长”着京剧脸谱、八仙过海、金陵十二杈、清明上河图等优美逼真的图画。去年曾以8个一套的“八仙过海”苹果卖出800元高价的段振期待着今年更好的收成。
大家想一想这是怎么形成的?
走进生活
1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色盲的孩子。
2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
提问:上面所讲的两个实例中的变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焦点论坛
(二)示生物学上对于遗传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
1.
2.太空椒是在太空的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染色体加倍草莓是用人工诱导的方法,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加倍,产生新品种。
【小结】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1、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
学生分组讨论:
苹果上“长”出富、贵、喜字,“长”着京剧脸谱、八仙过海、金陵十二杈、清明上河图等优美逼真的图画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1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2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
学生认识太空椒的个体比普通椒大,肉多,产量高,营养价值高
改变草莓的染色体数目可以改变草莓的性状,产生新品种的草莓。应该很好吃。
学生自我总结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
教师始终处于“导”的状态,学生始终忙于动眼、动口、动脑的活动之中。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当堂训练
(10分钟)
A类:
1、生物的变异现象随处可见,下列变异可以遗传的是( )
A.小亮喂养的花猫生了一只白猫
B.小华在纸箱里培育的蒜苗叶片发黄
C.小刚经过严格的训练后跑得很快
D.小林暑假经常到海里游泳皮肤晒得很黑
2、下列变异中,不可遗传的是( )
A.视觉正常的夫妇生下患色盲的儿子
B.家兔的毛色有白色、黑色、灰色
C.玉米地中常出现的白化苗
D.暑假后同学们在军训一段时间后肤色变黑
B类:
3、变异的概念:生物 与子代之间,以及 与 之间存在 的现象,变异在自然界中是 存在的。
4、可遗传的变异:由于 的改变引起的,能够传递给后代。不遗传的变异:由 导致,没有 的改变,不遗传给后代。使得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
5、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是 ,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是 。杆的新品种小麦。据此回答:
(1)题中涉及到小麦的性状有哪些?___________。
(2)性状从亲代传给后代的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_。
(3)杂交后代中出现了普通、高杆和高产、矮杆类型,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
(4)科学工作者从后代选出对人有益的变异类型进行培育,这种方法叫______。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概念
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
二、变异的类型
不遗传的变异---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有利变异
不利变异
三、变异的意义
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
四、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究活动、图片展示等手段,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锻炼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使得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生存环境。人类利用生物的遗传变异原理选育适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但是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进行人体性状差异的调查活动,能够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并说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3. 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选育抗倒伏、抗锈病小麦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
生物遗传变异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生物遗传变异的意义和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遗传的物质基础”之后关于生物变异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比较适合运用探究式教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让学生去动脑筋,教师尽量不去直接讲述知识,而是多用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本节课上,学生应该知道变异现象非常普遍,并且能判断何种变异可遗传给下一代,何种遗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并且对于农作物育种有基础的了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前调查市场农作物新品和收集有关人类运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资料。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每一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递给后代。但是,我们也知道,自然界中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子女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在相貌上总会有些差异。把同一株植物的种子种下去,后代植株也是有高有矮,有的结穗多,有的结穗少。像这样,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就叫做变异。同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常见的生物变异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找出图片中的突出特征和差别;用菊花、父母和子女五官差异的例子说明变异的概念。
教师提问:什么叫变异?
学生回答:变异的概念,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观察课本图4.4-14各种变异类型,总结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说明,了解生物变异的类型。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大小番茄的不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教师提问:变异的类型有哪几种
学生活动:自主讨论总结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师活动)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那么,这些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呢?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4.4-15几种生物的变异类型,幻灯片展示变异实例,总结变异对生物个体及物种的意义。
(学生活动)自主讨论举例身边生物变异的现象并总结变异的意义。
(教师活动)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那么,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再来看两个实例:
1.易被发现的变色龙和不易被发现的变色龙。
2.玉米中出现白化苗。
提问:上面这两个实例中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学生思考总结)变色龙中出现接近树的颜色对于的生存是有利的,而玉米出现白化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会过早死亡,这一变异对玉米的生存是不利的。
总结:通过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出,对某种生物来说,有的变异利于它的生存,这样的变异叫做有利变异;有的变异不利于它的生存,叫做不利变异。
【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们利用生物能不断产生变异这一特性,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培育出对人类有益的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的新品种。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变异菊花、变异孔雀,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太空椒是在太空的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展示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
总结:生物界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根据变异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根据生物的变异特性,人们可以培育出各种生物新品种。
(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诱变育种的实例,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遗传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一、常见的生物变异现象
生物变异: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记忆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二、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遗传物质决定——可遗传的变异;外界环境影响——不遗传的变异
2.变异对生物来说可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三、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