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课件22张+教案+素材(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4.2.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课件22张+教案+素材(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2-06 10:30:50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2)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课前准备】有关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课件,以及一些两栖动物的课件。
【教学方法与指导】
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图片,说出青蛙鸣叫的时间、意义,卵上面和下面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妈妈。蝌蚪在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述。这样有利于掌握学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定向示标
出示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重点)
(2)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学生明确目标,对本节内容的概况有了基本了解,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目标学生知道了要学的内容和要求,更容易切入知识的,节省时间,效率高

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一)
认真观察下面的三幅图,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结合课本P57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蛙在什么时候鸣叫?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鸣叫?鸣叫的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蛙卵上面颜色深一些?时间为5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内容进行认真自学,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归纳出青蛙的生殖特点。
青蛙的生殖特点:
体外受精、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卵生
根据图片学生更直观地掌握青蛙的生殖特点。加深印象,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自学指导(二)
观察图形,结合课本P58——59,分析讨论青蛙的发育过程。
学生自学,通过图片,明确了小蝌蚪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妈妈。蝌蚪在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是变态发育过程。
形象的图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归纳总结
达标检测
幻灯片放映,根据图片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丰年与蛙声的关系。

2归纳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
1、青蛙益虫,它的食物主要是农业害虫,蛙多了害虫少。水稻不受害虫的危害,因而产量提高,什么了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2、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搜集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归纳总结本节主要知识点,布置巩固内容。
学生背、记知识要点,同位间进行互查。
及时的巩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加深印象。
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是为了_____。
雄蛙和雌蛙抱对,雌蛙将卵排到水中,雄蛙也将精子排到水中,卵和精子在水中结合成_____,完成受精作用。
蛙的受精卵在_____中发育成蛙,该过程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发育。
(c)用_____呼吸,(h)用_____呼吸。
(h)的食物主要是农业害虫,因此我们应该_____。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保护好它们的_____。
青蛙和大鲵的生殖和发育有共同的特征_____。
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的原因_____。
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检测题。
通过检测教师很容易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发现问题,了解详情。
【板书设计】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有性生殖、卵生

发育: 变态发育
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课后反思】
两栖动物是一类特殊的动物,从其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了解,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它既保留了水栖动物的特征又具有陆栖动物的特点。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强调,让学生对两栖动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参考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说活动?
解析?
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资料分析: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 讨论与交流。
带着问题阅读P57内容。
观察4.2-15,4.2-16蛙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
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什么是两栖动物?
观察思考P58。并思考、讨论、交流。
任选其中一个问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评价与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评价、释疑、小结、拓展。 评价、小结。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得出结论?
简要介绍、拓展。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评价、释疑、小结。
拓展
提供一定的资料,进行方法指导。
?
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观看青蛙的生殖发育视频,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重点、难点)
②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难点)
③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青蛙生殖发育过程图和相关视频资料等。
学生:预习;从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中选7人准备表演剧“小青蛙的生长发育”。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4分钟)
【过渡】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欣赏一首歌曲,让我们重温一下儿时的故事。(点击课件,见PPT-1播放)歌曲听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妈妈?”(结合学生回答进入课题)板书: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学生欣赏歌曲,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标导学
(1分钟)
【过渡】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点击课件,见PPT-3)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生情况可找一人读,也可齐读,还可以让学生默读。)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带着任务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
达标展示
(10分钟)
【过渡】请同学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点击课件,见PPT-4,多媒体播放青蛙与生殖有关的视频)。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视频,阅读教材57页内容,然后完成导学案中的思考题。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请结合教材思考:
1.when:青蛙的繁殖季节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
2.who:雌、雄蛙中由哪一方发出抱对信号?
3.where:雌、雄蛙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在何处进行受精?
4.why:为什么蛙鸣?为什么抱对?为什么每个受精卵上面的颜色要深一些?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讲解。
教师点拨:通过分析可以知道青蛙是雌雄异体、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总结:教师板书
一、生殖:蛙鸣 → 抱对 → 受精 (体外受精)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然后自行完成导学案中有关内容的填写。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或点评。
答案:1、春末夏初;
2、雄蛙;
3、水中;
4、吸引雌蛙;提高受精率;这样可吸收较多的热量,促进受精卵的发育。
让学生先通过观看视频从直观上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然后自阅教材并完成导学案中的思考题填写,目的是利用教师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同时在自学中找出自己的疑惑点,以便老师下一步更好地有目的地进行组织教学。
自主合作
探究交流
成果
展示
(15分钟)
【过渡】经过体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在暖暖的阳光照射下,是怎样继续发育成青蛙的?还是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吧。(点击课件多媒体播放青蛙与发育有关的视频,见PPT-8)
【自主学习】要求:结合教材58页图4.2-16,自己完成导学案中的活动一的图片排序:
1.图片排序:
【合作学习】请根据排序后的图片,小组内各成员可以代表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青蛙,描述各个发育阶段小青蛙在形态结构上发生的主要变化。
2.我来表演:小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主要以鼓励为主)
思考:通过兴趣小组同学的表演,你能说出小青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总结:老师板书
二、发育:受精卵→ 蝌蚪 → 幼蛙 → 成蛙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要求完成活动一的内容。并由代表发言回答问题。
1.图片排序:
小组活动:
由组长分工各成员代表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青蛙,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阶段中发生的主要变化。
最后由兴趣小组成员代表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表演。
学生观看表演后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经历了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
让学生先通过观看视频从直观上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然后通过“图片排序”、“我来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不仅知道了青蛙的生长发育经历的四个阶段,同时对发育各阶段在形态结构上发生的主要变化也有明确的了解,为后面的比较学习做好了铺垫。
组织交流
(4分钟)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并且在发育中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上出现了一些变化,下面让我们进行一个“pk”活动。(点击课件,见PPT-11)
活动二:对比蝌蚪与成蛙的主要区别
活动要求:将小组分成“蝌蚪队”和“成蛙队”,各队根据表格内容填写答案。
生活环境
呼吸器官
有无四肢
有无尾
运动方式
蝌蚪
成蛙
“pk”展示:
老师从两队中分别选代表进行比赛,看哪队代表说的好、快、准!
教师点拨:通过“pk”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蝌蚪和青蛙无论生活环境,还是形态、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青蛙的这种发育称为变态发育(板书)。
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队快速完成表格内容填写。
生活环境
呼吸器官
有无四肢
有无尾
运动方式
蝌蚪
水中



游泳
成蛙
水中或潮湿陆地
肺(皮肤辅助)


游泳,跳跃
两队代表进行“pk”,其他同学听、评。
通过“pk”活动不仅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让学生在竞赛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并且通过二者的比较引出了变态发育的概念。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5分钟)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及特点。那么,什么是两栖动物?请同学们对下面的某人观点描述发表自己的见解。(点击课件,见PPT-12)
1.有人说:“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该观点是否符合科学道理?试发表自己的见解。除了青蛙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吗?
总结:两栖动物的含义: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发育过程称之为“变态发育”,具有这种发育特点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如:蟾蜍、大鲵、蝾螈等。
2.资料分析:
资料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反映了青蛙的繁殖与农业生产的丰收有密切关系。下表是几块稻田中青蛙的数量与农业害虫数量的关系。
稻田
A
B
C
D
E
青蛙(只/亩)
102
85
15
35
2
害虫(条/平方米)
11
12
25
55
125
通过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资料二:俗话说:一只青蛙四条腿。可是现在三条腿(甚至多条腿)的青蛙却屡见不鲜。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都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蟾做实验,结果爪蟾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试分析出现畸变的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图片)再现青蛙的处境。(点击课件,见PPT-12)
教师:通过对前面三个资料的分析知道我们的朋友现在面临这么严峻的问题,希望在座的各位一起行动起来,帮助青蛙,还它一个美丽的家园。请同学们讨论 一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保护青蛙?(点击课件,见PPT-17)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
1、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来阐述“不符合科学道理”。并举出自己知道的两栖动物的名称,如蟾蜍、大鲵、蝾螈等。
2.学生讨论、分析资料并回答。
答:青蛙能捕食大量的农业害虫,是人类的朋友。
答:滥用农药、化肥,水域污染等。
答:①保护青蛙,首先要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如减少使用农药、化肥,不把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河流;②不吃、捉青蛙;③多做宣传,让更多人保护青蛙。
先以第三者的身份描述错误概念,引领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两栖动物的概念。
通过对两个资料分析及“青蛙现状”图的观看,可让学生从分析和观看中不断升华情感,使学生对保护环境及动物能树立正确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小结
(2分钟)
【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点击课件,见PPT-18) 谈谈我的收获
老师以板书为知识框架,让学生梳理本节内容。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言论。
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梳理本节内容。
充分利用板书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的加深印象,帮助学生识记。
课堂达标(4分钟)
A类:
1.“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季雄蛙高声鸣叫的原因是( )(知识目标1)
A.捕食害虫 B.吸引雌蛙
C.休息 D.鸣囔的特点
2.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是( )(知识目标1)
A.受精卵→蝌蚪→成蛙
B.受精卵→幼蛙→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关于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知识目标1和2)
A.体内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B.体外受精、卵生、不变态发育
C.体内受精、卵生、不变态发育??
D.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B类:
4.与蝌蚪相比,只有成蛙才具有的结构是( )(知识目标2)
A.鳃 B.肺 C.尾 D.后肢
5.青蛙和菜粉蝶的发育变态发育,下列关于这两种动物的变态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知识目标2)
A.都进行蜕皮
B.都经历了受精卵、幼体、蛹、成体四个时期
C.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异
D.都属于有性生殖,其受精卵都在水中发育
C类:
6.下图是青蛙的发育过程图,请根图回答下列问题:(知识目标1、2、3)
(1)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是为了 。
(2)雄蛙和雌蛙抱对,雌蛙将卵排放到水中,雄蛙也将精子排到水中,卵和精子在水中结合成 ,完成受精作用。
(3)蛙的发育经历了 _ → __ → → 四个时期。
(4)B到D时期的青蛙幼体用 呼吸,生活在水中。E到F时期的青蛙用 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5)青蛙的主要食物是农业害虫,因此我们应该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保护好它们的 。
(6)青蛙和大鲵的生殖和发育有共同的特征是 , 。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及时互纠。
A类:
1. B
2. D
3. D
B类:
4. B
5. C
C类:
6.
(1)吸引雌蛙
(2)受精卵;
(3)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4)肺
(5)保护青蛙;生活环境
(6)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A类题目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识记;
B类题目的设计,注重知识的理解;
C类题目的设计是从图片分析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蝌蚪尾部消失与程序性死亡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现已公认蝌蚪尾部的消失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似乎是按编好了的“程序”进行的,犹如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生物发育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人体内每天都有许多新细胞诞生,同时又有许多细胞“程序性死亡”,两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长,形成癌症。如果不该死亡的细胞过多死亡,比如受艾滋病病毒的攻击,不该死亡的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就会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艾滋病发作。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并发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基因,证实了人体内也存在相应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研究,有助于研究针对癌症、艾滋病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