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1.1.2《生物的生活环境》 课件+ 教案+ 学案 (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生物上册1.1.2《生物的生活环境》 课件+ 教案+ 学案 (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2-06 13:46:25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习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导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A.阅读课文并结合生物圈示意图
1、生物圈包括 、 和 。
2、生物圈的范围为 和 。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 、 、__________ 和 等。
B.阅读课文,并分析孔雀及野大豆的栖息地特点,
1、在生物圈内,我们把 称为栖息地。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例如: 、 、 、 等。
2、不同的 、 、 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3、孔雀的栖息地位于 ,这里的环境因素为 、 、 。
4、野大豆的栖息地之一是位于 ,这里的环境因素为 、 、 。
5、栖息地的 或 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6、目前, , ,
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 课题导入:
展示音像资料,学生观察,分析讨论问题:地球的哪些地方有生物?生物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三、合作探究
1、决定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等。
2、观察图1.1-6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图1.1-6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2)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四、精讲点拨
栖息地的特征有哪些?
五、拓展延伸:
1、为什么月球上没有生物?
2、大熊猫为什么会濒临灭绝而被称为“国宝”呢?
我的收获是什么?
请你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可以用大括号或树状图


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材简析】
1.位置及作用
“生物圈与栖息地”一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的影响。在生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通过本节到学习,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使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举例说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②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3.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及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4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解决思路: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孔雀及野大豆的栖息地特点,然后,学生自主解答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突破本课的难点。
5.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多种生物栖息地的图片(河流,山川,草原,荒漠, 沼泽,等)或制作成挂图。有关太空图片资料图。
学生:了解地球、生物圈的知识,收集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的生物有多种类型,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设问这些生物都生存在哪儿呢?
从而引出课题:生物圈与栖息地
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无论是广袤的大地、深邃的海底,还是万米的高空,都有生物生存。为什么说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2、自主学习
(1)生物圈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设问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
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把生物生存的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怎样给生物圈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学生认真读图1.1-3(生物圈示意图),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明确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
为什么生物圈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发言,然后总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2)栖息地
请学生观看太空中的地球图片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引导学生走进生物生活的自然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
(1)什么叫栖息地?
(2)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
(3)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有何?
根据以上问题,学生观察教科书第7页图1.1-4和图1.1-5,阅读、分析孔雀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点和主要生物种类,了解栖息地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决定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总结出孔雀栖息地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
(1)孔雀栖息地的特征: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
(2)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营养供给充足。
3、合作学习
观察图1.1-6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教科书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1)图1.1-6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2)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全过程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
4、全班交流
10分钟后,各小组汇报,小组的集体思想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全班交流,并得出结论。
5、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交流、启发探索,从而总结出具体到栖息地,广泛到生物圈、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1)生物圈的范围: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2)栖息地的破坏、丧失直接威胁生物的生存。而全球人口的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是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的应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突出了探究性教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以问答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索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栖息地的概念,不同生物栖息地生物群体不同。
【教学难点】
不同生物栖息地生物群体不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结全实际:本节课旨在唤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生物圈和栖息地概念形成科学的认识,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谈话法、研究法、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赏图片、阅读教材、表达交流,初步形成生物生活环境的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精心制作课件,完成备课和助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5分钟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自主学习
6分钟
合作探究
15分钟
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看书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要求脱离课本)
生物的简单分类
生物的基本特征
提问2-3位同学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生物的生物环境>多媒体放映课题
问:生物生活在哪里?
放映地球图片和梯田、草地、万里长城、江南水乡图片,这就是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就生活在这里,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的学习下生物生活的环境
出示学习目标 板题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6-8页,思考下面问题
1、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巡视
指导
点拨
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准确判断不同学生的特点。
展示课本图1.1-3生物圈示意图,提问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找同学回答
板书 一、生物圈
1、概念
2、范围
参照图具体讲解
我们知道地球有很多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那么生物圈就是其中有生物生存的圈层。范围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下层。通常认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约100米厚的范围内。
同学们把这两题答案在书上标记下来
请同学们思考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的条件?
找同学回答
总结答案,生物生存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缺一不可。
给同学时间记忆一下。
提问1、栖息地的概念及类型,
2、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的生物群体相同吗?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全面做简单总结,放映各种动物的栖息地,热带雨林里的动植物,黄河三角洲的动植物,海豚、骆驼、鹿、野鸭子等生物的栖息地
放映几种濒临灭绝生物的图片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濒临灭绝
总结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放映很少树的山林,提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树少了山上的生物也会少了很多,所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分清关键因素和重要因素
学生看书回忆,思考问题
回答:
生物简单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①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摄取营养排出废物)
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③能够繁殖后代
④遗传和变异
⑤具有应激性
⑥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答: 地球
学生熟悉问题,
思索
阅读目标。
学生疏理目标和指导。
按要求自学
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得出结论:
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
范围: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
看图认真听讲,和老师互动,把重点内容标记记忆
思考问题组织语言,
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包括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
不同
同学们观赏图片做适当记录
学生回答:
因为他们的栖息地被破坏
人类滥砍乱伐
在课本标记,记忆
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巩固上节课重点内容
培养兴趣,使学生对生物生活环境有初步的了解,明确本节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熟悉课本,对本节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建立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结合课本和课件生动形象的讲述所学知识,使同学们对知识了解更深刻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所有内容,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知识整合
6分钟
本堂重点内容: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栖息地的概念及不同生物群体栖息地是不同的
学完本节大家有什么感想
总结
关爱家园,保护环境,
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
同学们一起回答问题
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巩固所有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5分钟


独立完成,及时纠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生物课是新生学习的第二堂课,其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用放映一些动物的生活环境导入,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对于重难点内容: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不同栖息地生物群体不同,用图文并茂,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突破,效果很好。结合学生观察人为破坏栖息地造成的动植物灭绝的图片,更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家园的意识。
课件15张PPT。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无论广袤的大地,深邃的海底还是万米高空,都有生物的生存。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2.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一、生物圈思考讨论1.有人认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能够生存的环境。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2.生物圈的厚度是多少?绝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圈层厚度是多少?
3.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条件?10千米10千米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的范围阳光水分空气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条件?二、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我国绿孔雀的栖息地位于云南省的热带雨林野大豆的栖息地之一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1.图1.1-6中所示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2.如果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思考讨论这是谁的家?!还能找到鱼吗?!你感到可怕吗?!明天我们吃什么?生物和各种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