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习】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习】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2-09 09:00:19

文档简介


《地球的圈层结构》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1.2017年12月18日电 据外媒报道,当地官员表示,印度尼西亚中爪哇一座火山一侧当地时间18日发生滑坡事故,造成至少8名矿工死亡,3人失踪。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A. 地壳上部 B. 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C. 下地幔 D. 地核
2.当地时间2017年7月30日,印尼北苏门答腊岛锡纳朋火山喷发,火光冲天,点亮星空。读“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题。
印尼北苏门答腊岛锡纳朋火山喷发的岩浆可能来自( )
A. ③圈层 B. ④圈层 C. ⑤圈层 D. ⑥圈层
3.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读图回答下题。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4.读“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地球不同圈层结构,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①②③
5.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 B.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氧
C. 生物圈是地球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 D. 水圈是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6.关于室外避震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②避开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③躲在电线杆、吊车等旁边 ④避开危旧房屋、易爆品仓库等危险场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17年8月8日21:19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7.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 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 地震发生后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 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8.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区内部圈层的( )
A. 地壳 B. 地幔 C. 外核 D. 内核
9.按照成因划分,地震属于( )
A. 气象灾害 B. 生物灾害 C. 地质灾害 D. 海洋灾害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7年4月25日5时38分,在智利中部沿岸近海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33.03度,西经71.88度。
材料二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的表现方式
B.此次地震,位于智利中部沿岸近海的震中处,震级应大于6.9级
C.地震发生时,太阳黑子数目异常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智利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的太平洋上( )
A.只测到横波 B.只测到纵波
C.同时测到横、纵波 D.均测量不到
(3)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__________,D+E ,F+G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火山喷发的物质即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岩石圈的下部,属于上地幔顶部,选B。
【点睛】
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物质呈熔融状态,据推测是岩浆的主要源地。
2.C
【解析】火山喷发的岩浆可能来自软流层,结合图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中的岩石圈下,即图中的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地幔部分,对应图中的⑤圈层,选C。
3.B
【解析】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上地幔,位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B对。地壳、下地幔、地核不是提供地热的熔岩分布主要区域,A、C、D错。
4.A
【解析】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岩石圈,图中①②③分别为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据此选A。
5.C
【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A错。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错。生物圈是地球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联系其它三个圈层,C对。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D错。
6.B
【解析】地震时,躲在电线杆、吊车等旁边有可能遭遇二次危险,不可行,选C。
7.A
8.A
9.C
10.A
【解析】
7.地部能量的来源,故B项错误;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后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故C震发生时候,其能量主要通过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出能量,故A项正确;太阳辐射是地球外项正确;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会出现海啸,影响人类生命安全,故D项错误。
8.据材料可知,震源深度为20千米,说明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区内部圈层的地壳,故A项正确。
9.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按照形成原因,地震属于地质灾害,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0.
(1)A
(2)B
(3)莫霍面;古登堡面
(4)地壳、地幔、地核
(5)纵波、横波遇到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
【解析】整体分析:地震是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的表现方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发生,与太阳黑子数目无关。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地震是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的表现方式,A对。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此次地震,位于智利中部沿岸近海的震中处,震级不变,也是6.9级,B错。地震发生,与太阳黑子数目无关,C错。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
(2)智利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的太平洋上只测到纵波,B对。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不能测到横波,A、C、D错。
(3)材料二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莫霍面,B为古登堡面。
(4) 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是地壳,D+E是地幔,F+G是地核。
(5)纵波、横波遇到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根据地震波,可以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地球的圈层结构》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 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在它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 地壳一地幔一地核一莫霍界面一古登堡界面
B. 地壳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
C. 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壳
D. 地壳莫霍界面一地幔一古登堡界面一地核
2.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岩石圈的范围是( )
A. 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B. 地壳和上地幔
C. 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 地壳
4.2017年8月8日,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在四川九寨沟 (北纬33.20°,东经103.82°)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下题。
据材料可知,这次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5.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说法可信的是( )
A.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以直接观察到
B.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主要通过地震波进行研究
C.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包括岩石圈和软流层
D.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之间相互隔离,互不影响
6.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右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7.地震发生时,当地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
A. 左右摇晃 B. 上下颠簸 C. 先晃后颠 D. 先颠后晃
8.下列对水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连续不规则 B. 连续而规则 C. 不连续但规则 D. 不连续不规则
9.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下地幔中的软流层
B. 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多次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岛
C. 日本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D. 我国长白山天池是古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泊
10.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 地壳 B. 大气 C. 水圈 D. 生物
11.地面发生震动时,在海域上作业的渔民感受是(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只有上下颠簸
C. 只有左右摇晃 D.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12.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 ④传到②,波速突然下降
C. 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 ①②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13.目前用人工爆炸探测地下石油资源的方法( )
A. 使石油资源汇集
B. 用人工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间接了解地表以下的物质性质
C. 地震波通过古登堡面时速度加快
D. 仪器先测到横波
二、综合题
14.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
(3)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15.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 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 ,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
(2)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 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 当地震波运动至莫霍界面处时,纵波与横波的波速都会 ,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称之为地壳,请据图分析陆地部分地壳厚度的特点 。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
2.A
【解析】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表及里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石油一般是粘稠的液体,若遇到石油,横波会消失,纵波通过时波速也突然下降。①图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表及里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A
【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故A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成D答案。
4.A
【解析】据材料知,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壳陆地上平均厚度33千米,震源最有可能在地壳。故选A。
【点睛】地壳是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5.B
【解析】地球是不透明的,其内部圈层结构不可以直接观察到,A错;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媒介的不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主要通过地震波进行研究,B正确;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圏、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C错;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不是独立的,D错。选B正确。
6.B
【解析】风化作用形成的是戈壁沙漠地貌,瀑布、峡谷是流水侵蚀地貌,A错。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高原的沟壑,B对。搬运作用是将泥沙搬运到另一地,山麓冲积扇是沉积作用形成,C、D错。
7.B
【解析】地震发生时,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但纵波可以通过液体、固体和气体,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故游泳的人只会受到纵波影响感到上下颠簸,故B正确。
8.A
【解析】水圈是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9.A
【解析】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A不正确,选A。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多次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岛,B正确。日本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C正确。我国长白山天池是古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泊,D正确。
点睛:一般认为,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叫火山岛。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淤塞后,集水形成的湖泊,叫火口湖。
10.D
【解析】考查生物的作用。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故选D。
11.B
【解析】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纵波可以穿过各种物质。地面发生震动时,在海域上作业的渔民感受是只有上下颠簸,B对。A、C、D错。
12.B
【解析】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④为纵波③为横波。且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横波只能通过固体,AD错误;据图可知,④传到②,波速突然下降,B正确;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增加,C错误。故选B。
13.B
【解析】地震波是人类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重要手段。利用人工爆炸产生的地震波来探测矿藏已成为人们找矿的一种途径。由于地震波中的横波无法通过液态物质,加之纵波传播速度会有相应的变化,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探测地下石油资源。故应选B。
二、综合题
14.
(1)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2)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
(3)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难度较小。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A在地幔传播速度快于B,A、B均在F古登堡界面速度降低且A消失,因此A为横波,B为纵波。
(2)根据示意图,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P波为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传播,S为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液态。
(3)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5.
水圈 生物圈
(2)岩石圈
(3)增加(变大、上升) 山地、高原地壳厚度厚,平原或谷地地壳薄(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厚)
【解析】此题难度较小,结合课本内容即可作答。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生物圈。
(2)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3)当地震波运动至莫霍界面处时,纵波与横波的波速都会上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称之为地壳,由图可知,陆地表面上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厚,也就是山地和高原地壳厚度厚,平原和谷地地壳薄。

《地球的圈层结构》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读图“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题。
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
A. 生物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地壳
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 图中各圈层都要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2016年7月3日,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台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落成。“大窝凼”洼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独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在5Km半径内没有一个乡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望远镜选址该地的原因是( )
①工程量较小 ②利于雨水下渗 ③晴天多,利于观测 ④无线电干扰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材料题
4.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左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      ,乙   。?
(2)地壳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      和     。?
(3)Q层主要成分是硅、铝等,它一般仅分布在    。P层称为硅镁层,该层的大陆部分较    ,它是一个完整的圈层。?
(4)界面M为    和地幔的分界面,它的平均深度为   千米。?
(5)人类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测知         而得到的。
5.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④是________面。
(3)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B
2.B
【解析】
1.黄果树瀑布景观图中的主体要素是水,水所属于的圈层是水圈。B正确。
2.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因为瀑布的形成过程,要先有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势落差,而后才可能有瀑布景观。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B正确,C、D错误。“连续而不规则”是圈层特点,而不是形成过程,A错误。
【点睛】本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容易误选,小题1易误选岩石圈,答题时一定要看清“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中的“主体要素”几个字,小题2要注意“形成过程”这个关键字眼,细心了,考试时就不会做错了。
3.B
【解析】
3.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由材料结合图形可知,“大窝凼”洼地位于贵州省,根据中国典型地貌分布可知,该地石灰岩广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为丰富,经流水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溶蚀洼地。洼地是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建设FAST项目可以减少工程开挖量小,①正确;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人口稀少,该洼地地处偏避,受无线电磁的干扰小、干扰信息小,④正确;喀斯特地貌区,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地下渗透,便于建设项目的排水,②正确;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阴雨天较多,但由于其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清洁或大气透明度高,因此也便于射电望远镜的观测,③错误。故①②④正确,答案选B。
二、综合题
4.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壳厚度不均 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大陆 厚
地壳 17
(5)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
【解析】本题以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考查地壳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左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莫霍面和乙古登堡面。
(2)考查地壳的特征。地壳结构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地壳厚度不均,二是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3)Q层主要成分是硅、铝等,它一般仅分布在大陆。P层称为硅镁层,该层的大陆部分较厚,它是一个完整的圈层。
(4)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界面M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它的平均深度为17千米。
(5)人类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而得到的。
6.
(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莫霍
(3)①<②<③
【解析】试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1)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2)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图中④是莫霍界面。
(3)图中①是硅镁层、②是硅铝层、③是地幔,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