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消息二则 课件(幻灯片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消息二则 课件(幻灯片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10 16:2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毛泽东第1课 消息二则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什么是新闻?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新闻,狭义上又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新闻(消息):特点:让事实说话 —— 真实性;
报道迅速及时—— 时效性;
简明扼要 ------- 简洁性何时?--时间
何地?--地点
何人?--人物
何因?--事情发生的原因
何事?-事情发生的经过
如何?--事情发生的结果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新闻的 六个要素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P8 一、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注:背景、结语未必每篇都有,且可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P8 二、不能删去
交代 、 和 。
文章开头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作用:
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问题讨论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课文结构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标题标题主体导语标题导语导语导语主体主体主体主体导语第1、2两句其余部分标题扼要揭示新闻核心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 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30万安庆-芜湖20日夜--
21日夜全部渡过35万九江(不含)
-安庆21日17时-
-22日22时渡过2/335万芜湖-江阴21日17时-
-22日22时
大部分
已渡过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议论议论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你从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敌军:我军:思考: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顽强,为了强调所以单独把它放在最后面来写。“渡至” 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而且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而且含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P8三、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第

题句②用词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句①无感彩,且与上句重复。
1、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填空题 ……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指“全部被消灭”
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指夺取土地指掌握军事要地,获得主动权船只不能自由通行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歼灭封锁切断击溃占领控制本文语言有何特点?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
(从三个方
面概括)战况: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渡江区域)课文结构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