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不完全燃烧与爆炸(第2课时)
课标要求: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爆炸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
教学目标:⑴了解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⑵了解CO的产生及其危害性
⑶通过探究认识爆炸的条件及防火防爆的措施;⑷了解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1.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2.爆炸的探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观察燃着的蜡烛
正常燃烧:
当在燃着的蜡烛上方放一白瓷板:
得出结论:一、燃烧的种类:
不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
分析: C+O2→CO2 C+O2→CO
反应物的质量比:
日常生活中的煤炉产生的气体主要有:
二、CO的产生及其危害性
产生:
危害性有:
三、爆炸:
1.影响燃料燃烧的因素有:
⑴O2的浓度越大,则:
⑵可燃物与O2的接触面越大,则:
[引入]
2.爆炸:
条件:
[实验]:演示面粉的爆炸
问:什么样的物质才有可能发生爆炸?
[介绍]日常生活中的易燃易爆物质:
贮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课堂练习]
1.石油中主要含有C、H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在海湾战争引起的科威特大量的油井燃烧造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有些地区还下了“酸雨”、“黑雨”等现象。则你认为在油井附近的空气中主要含有的其它气体有:(不属于空气成分的) ;
“黑雨”中的黑色物质为 ;你认为形成“黑雨”的原因为:
2.煤矿井中常含有大量的可燃性的气体:甲烷。又称为瓦斯;则请问矿工要进入煤矿井中之前应注意哪些事项?
3.冬天有人常在室内用炭火盆烤火以达到升高室内温度。问用这种方式来取暖有什么样的缺点?
4.某一气体经测量后可知其中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5。则该气体可能为:
课题: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一)
课标要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习目标:⑴了解质量守恒定律;⑵掌握质量守恒的原因
⑶初步了解质量守恒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蜡烛的燃烧引出
[实验一]:NaOH溶液加入到CuSO4溶液中,称量
现象:
[实验二]:CaCO3中加入稀盐酸,再用澄清的石灰水来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现象:
总结:一、质量守恒定律:
[讨论]:1。蜡烛越烧越短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2.对实验二中如果不用澄清的石灰水来吸收CO2气体,天平会怎么变化?
[练习]:1.现将4克H2完全燃烧,发现需要32克O2才行;则当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克
2.要使3克C完全燃烧生成11克CO2;则需要O2的质量为 克。
3.现将3克C与10克O2放于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结果发现还有2克O2存在;则生成CO2的质量为 克。
现将4克A与16克B放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A、B刚好反应完,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9克,则同时生成D物质的质量为 克。
[介绍化学史]:
拉瓦锡的主要贡献:⑴ ;⑵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①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②
[练习]:往密闭容器里通入CO与O2的混合气体;其中有a个CO分子和b个O2分子;一定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后,该容器里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A、a/b B、a/(a+2b) C、a/2(a+b) D、a/2b
[课后练习]:
1.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5克水加热变成5克水蒸气 B、5克食盐溶解于95克水中变成100克食盐水
C、100mL水加入到100mL酒精中,变成体积小于200mL的混合溶液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少
2.某化合物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氨气(NH3)、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化合物中所含有的元素种类为
3.将碳在含有空气的密闭容器里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里物质的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4.将3克A与13克B混合加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与D两种物质,且C与D两物质的质量比为3:5;则生成D物质的质量为 克。
5.将A、B、C三种物质各10克放于某一密封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测得C为4克;A为13克和一种新物质D;则D物质的质量为 克。
6.我国古代有“点石成金”之说,请问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
7.有人用一台砝码已生锈的天平来称取12.3食盐;则在操作没有错误的情况下,他实际称取的食盐质量 12.3克.(填:<、>、=)
课题: 定是认识化学变化(二)
课标要求: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反应方程式
学习目标:⑴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⑵能正确地书写出反应方程式
⑶能说出反应方程式的含义;⑷掌握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⑴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
⑵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提问]: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有哪些?
[引入]:
一、运用:
1.求反应方程式中的未知化合物的化学式:
例:已知现有反应:2X2+3Y2=2M;则M的化学式为
[课堂练习]⑴已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
6CO2+6H2O→葡萄糖+6O2;则葡萄糖的化学式可为
⑵某未知物质的燃烧反应方程式为:R+3O2=2CO2+3H2O
则该R物质的化学式为
⑶在Cu+4HNO3=Cu(NO3)2+2X+2H2O中
X的化学式为
⑷在3Cu+8HNO3=3Cu(NO3)2+2X+4H2O中
X的化学式为
2.配平:(又称为完成反应方程式)
例:Fe + O2----Fe3O4 P + O2 ------P2O5
条件的运用:
“△”表示反应条件为加热;
当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出现时,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时,在气体后面加“↑”
当反应物中没有固体出现时,而生成物中有固体产生时,在气体后面加“↓”
[练习]见课本P99页习题:
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⑴ Al + O2 ---- Al2O3 ⑵ H2O ------ H2 + O2
⑶ Mg + O2 ---- MgO ⑷ KMnO4---- K2MnO4 + MnO2 +O2
[第二组]
例:CH4 + O2 ----- CO2 + H2O
[练习]:
⑴ C2H4 + O2 ---- CO2 + H2O ⑵ C3H8 + O2 ----- CO2 + H2O
⑶ FeS2 + O2 ---- Fe2O3 + SO2
3.反应方程式表示的含义:
如:3Fe + 2O2 = Fe3O4反应:
从物质方面:表示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从量的方面:表示每168份质量的铁可以与64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32份质量的四氧
化三铁。
[课后练习]:
1.我国的“长征二号“火箭的主要燃料为偏二甲肼(用R来表示),发射时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发生剧烈反应,反应表示如下:
R+ 2N2O4 = 3N2 + 2CO2 + 4H2O
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为
2.点燃镁条可以在CO2中继续燃烧生成炭黑(主要成分为C),同时还生成一种镁的氧化物.
则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
课题: 化石燃料的利用
课标要求:⒈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⒉知道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⒊知道石油是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的加工产物
学习目标:⒈了解三种化石燃料的存在
⒉认识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⒊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⒈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⒉选择燃料的原则(从对环境保护角度)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燃烧开始
一、三种化石燃料:分别为 、 、
[对燃料的介绍]
其中: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的为 ;另一种称为
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其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
我国具有战略计划的工程“西气东输”,输送的是 ;而在海洋深处有一种燃料称为“可燃冰”,其主要成分为 。
二、燃值:
定义:
三、化石燃料对环境的污染:
主要表现在:⒈
⒉
⒊
四、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⒈煤的提纯:
煤中主要含有的元素为 ;
提纯的方法称: ;其发生的变化为 变化。
其提纯后的产物有
⒉石油的提纯:
石油中主要含有的元素为 ;
提纯方法称为 ;其发生的变化为 变化。
五、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的问题的方法为:
[课后习题]:
1.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的化石燃料属于( )
A、单质 B、化合物 C、氧化物 D、混合物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瓦斯爆炸;②酒精挥发;③醋酸凝结成固体;④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⑤石油蒸馏得到汽油、煤油;⑥由煤制成焦炭、焦炉气等;⑦煤、石油的形成;⑧CO使人中毒
A、①②③⑤ B、①④⑤⑥⑧ C、①④⑥⑦⑧ D、①②④⑥⑧
3.将1克碳与3克氧气放于一密闭容器中,放电使之充分反应,则最终该容器中有( )
A、 O2 B、CO2 C、CO D、CO2、O2
4.按“西气东输”计划2003年天然气进南京。部分市民将由用煤气改为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
则:⑴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则其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
⑵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其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
⑶当两种气体都为1体积时,则 需要O2更多。
⑷由上述可知,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时,要求市民在进燃料气管直径不变的情况下,进空气管的直径应 (填“增大”、“减小”、“不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