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nyq1.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非常浓的溶液
B.增加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C.很稀的溶液
D.比该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浓分析: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其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浓。故答案应该选D 巩固练习:下列因素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液的质量
C溶剂的性质 D 温度
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 蒸发溶剂 B 增加溶质
C 改变温度 D 加速搅拌
(3) 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能使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和( )
A蒸发掉20克水后,保持温度为20℃
B温度不变,加入20克水
C降低温度到10℃
D升高温度到30℃
(4) 现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采用什么方法能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
(5) 两支试管中盛装的都是硝酸钾溶液,其中一支为饱和溶液,另一支为不饱和溶液,请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鉴别。 巩固练习:1.在一定 ______下,一定量的_____里 _____ 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要使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1)________ (2)__________
3.30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高温度至100oc,则杯底___ (有或无)晶体,则该100℃的硝酸钾溶液是_____溶液(填饱和.不饱和)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给予改正.
(1)饱和溶液是指不能再继续溶解原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还能继续溶解原溶质的溶液………………( ).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温度溶剂不能升 温加水无不饱和错错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固体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溶解度是为了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强弱。a.定温:一定要指明温度。因为某种固体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度有所不溶,故只有指明温度的溶解度才有具体的意义 例: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A物质,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B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比较则是( )
A. A的溶解度大 B. B的溶解度大
C.二者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分析:由于溶解度定义可知30℃时A的溶解度为10g,60℃时B的溶解度为20g,但是由于所给的温度不同,故无法比较,应选D。b.定量:溶剂的质量有规定的值,为100g。溶解度是相对于100g溶剂中溶解的固体质量,并非是100g溶液;例: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ag,则此时A物质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 )
A.等于a% B.小于b%
C.大于a% D.无法判断c.定态:溶液必须是饱和溶液的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最大量;d.定性:固体溶解度有单位,为克(g)。例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一定饱和
B.20℃时100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C.20℃时136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D.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为36%(3)溶解度的意义如:20℃时,NaCl固体的溶解度为36g。表示在20℃时,每36gNaCl固体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其饱和溶液也可表示在20℃时,每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的质量为36g。2.溶解度曲线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a.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的是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即每一点都代表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或者说是相应的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b.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某一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未达到最大值,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c.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某一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d.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a.大多数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的,如KNO3等属于“陡升型”;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如NaCl等属于“缓升型”;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的,如Ca(OH)2等属于“下降型”。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a.查找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b.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
c.了解温度变化对某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及变化趋势;
d.根据曲线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注:溶解度曲线中隐含条件为:溶剂质量为100g)
5.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除了与气体和水的性质有关之外,还与压强及温度有关。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