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五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诗词。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歌。
2.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积累知识
1.文常知识积累
(1)杜牧字 ,号 ,唐代杰出的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 著称。杜牧与李商隐并称“ ”。
(2)李清照号 ,宋代女词人, 代表,有“ ”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 ) 铁未销( )
殷勤( ) 嗟( ) 谩( )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报路长嗟日暮, 。
九万里风鹏正举。 。
,自将磨洗认前朝。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折戟沉沙铁未销【销】
(2)自将磨洗认前朝【将】
(3)天接云涛连晓雾【云涛】
(4)星河欲转千帆舞【星河】
(5)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
(6)学诗谩有惊人句【谩】
(7)蓬舟吹取三山去【蓬舟】
5.翻译下列句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的“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7.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第一、二句所写的梦境。
8.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回读文本,思考总结
9.在预习过程中,你对作者、字词、诗歌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积累知识
1.文常知识积累
(1)牧之,樊川居士,诗人、散文家,七言绝句,小李杜
(2)易安居士 婉约词派 千古第一才女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jǐ) (xiāo) (yīn) (jiē) (màn)
3.填写下列诗句。
(1)东风不与周郎便
(2)学诗谩有惊人句。
(3)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折戟沉沙铁未销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销:销蚀。
(2)将:拿,取。
(3)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
(4)星河:银河。
(5)殷勤:情意真切。
(6)谩:同“漫”空,徒然。
(7)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5.(1)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水底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2)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3)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徒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6.“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以小见大, 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7.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8.“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三、回读文本,思考总结
9.略
24《诗歌五首》当堂达标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对《渔家傲》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染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3.理解诗的含义。
(1)《渔家傲》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_________________;感觉:_________________;气势: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________________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是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____。
(5)《赤壁》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事 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二、课后巩固
5.《赤壁》中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渔家傲》中诗人描写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渔家傲》中表达词人高飞之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诗文,回答相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由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8.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9.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1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1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12.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诗人杜牧与 和合称“小李杜。
1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二)阅读下列诗文,回答相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全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脑凝夜紫。
丰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15.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16.“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B【解析】“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并不是她作为成功女词人,还有更高远的迪求,所以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2.D
(1)海天相接?船摇帆舞 星河欲转 磅礴豪迈
(2)怀才不遇的感慨
(3)殷勤问我归何处? 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 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4)婉约?豪放
(5)火烧赤壁事
3.(1)(1)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水底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2)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3)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徒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二、课后巩固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6.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7.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三、阅读理解
(一)
8.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9.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10.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11.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12.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周瑜 ?李商隐
13.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二)
14.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15.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16.“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7.(1)比拟(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24《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诗词。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歌。
2.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对于课文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以课堂活动做牵引,让学生在对话中自我获得,自我生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为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诗亦读人。
细读《赤壁》《渔家傲》,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古诗词,感受“这边风景独好”,领略杜牧、李清照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和李清照的《渔家傲》。
二、文学常识
1.学生回答介绍杜牧或李清照相关知识。
2.教师补充相关文学常识。
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三、活动一: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折戟(jǐ) 铁未销(xiāo) 殷勤(yīn)
嗟(jiē) 谩(màn)
2.初读文章。自由朗读、齐声朗读。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节奏。
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读得层次分明、有急有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句子中的停顿。
4.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准备评价朗读。
四、活动二:译读理解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2.要求一生朗读课文,一生翻译课文。
3.出示多媒体课件,补充下列句子的翻译。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水底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徒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4.请两位同学一念原文,一翻译句子。
5.说出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例(1)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议论感慨作铺垫,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
(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种什么景象?
【交流点拨】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景象。
五、活动三:演读揣摩
1.读诗读人,赏诗赏人。
两首诗中哪句诗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及内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赤壁》中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诗词拓展。
教师提问:《赤壁》诗所咏赤壁,而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明确:咏史诗是中国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饱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2)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充分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读诗亦读人”,两首诗词的情感有什么异同?两首诗词的作者内心状况又有着什么异同?
明确:《赤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抑郁不平的心境,以小见大,警策深刻。
《渔家傲》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但为何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
明确: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博览群书,形象思维丰富,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结语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诗歌语言这扇窗户,我们当然可以读到作者的内心状况生活处境、生命感悟等等,读一首诗亦如读一个人。
板书设计:
读诗亦读人
《赤壁》——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豪爽胸襟
《渔家傲》一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怀才不遇,时势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