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五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歌。
2.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积累知识
(一)文学常识知识积累。
1.《饮酒》(其五)作者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 。浔阳柴桑人, (时代)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 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 。
2.《春望》作者是杜甫,字 ,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 ,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代表作有 《三别》《春望》等。
3.《雁门太守行》选自 ,作者 , 著名诗人,史称为“ ”,汉族,河南福昌人。字 ,与 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结庐( ) 东篱( ) 搔更短( )
不胜簪( ) 燕脂( )
填写下列诗句。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
角声满天秋色里, 。
,霜重鼓寒声不起。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结庐】 【人境】
2.悠然见南山【悠然】
3.山气日夕佳【山气】
4.浑欲不胜簪【浑】
5.烽火连三月【烽火】
6.黑云压城城欲摧【摧】
7.角声满天秋色里【角】
8.提携玉龙为君死【玉龙】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个名句的妙处?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现的画面?
回读文本,思考总结
在预习过程中,你对作者、字词、诗歌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积累知识
文学常识知识积累。
1.陶渊明,靖节先生,东晋,田园,《陶渊明集》
2.子美,少陵野老,唐代,李杜,《三吏》
3.《李贺诗歌集注》,李贺,唐代,诗鬼,长吉,李白,李商隐,浪漫主义诗人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lú) (lí) (sāo) (zān) (yān)
(三)填写下列诗句。
1.烽火连三月
2.浑欲不胜簪
3.塞上燕脂凝夜紫
4.半卷红旗临易水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建造房子,喧嚣的尘世
2.闲适淡泊的样子
3.山间的云气
4.简直
5.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6.坍塌
7.军中的号角
8.指宝剑
(五)翻译下列句子。
(1)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2)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3)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4)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草、木、花、鸟。
2.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3.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三、回读文本,思考总结
略
24《诗歌五首》当堂达标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空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怎样表达。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国破”指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3.对《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战场血迹,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4.理解诗的含义。
(1)《饮酒》“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 。(用诗中句子回答)
(2)《雁门太守行》第三、四句分别从 、 两个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 的气氛。
(3)《饮酒》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5.翻译下列句子。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课后巩固
6.《饮酒》中以自间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
7.《春望》中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 。
8.《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染敌军兵临域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9.在《饮酒》中,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由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0.诗中的“结庐”“日夕”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11.“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二)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全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脑凝夜紫。
丰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请通过尾联分析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3.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A
2.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3.C
4.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②听觉 视觉 苍凉悲壮
③“心远”或“悠然”
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忧国伤时
5.(1)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2)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3)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4)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二、课后巩固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9.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须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三、阅读理解
(一)
10.构筑房舍。傍晚。
11.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讲评】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句子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为:用准确通顺的语言翻译诗句+作者思想感情把握;学生在备考过程中不能只着眼背诵,要认真对古诗进行理解分析,从每一个词语到每一句诗句再到从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都不能放过。对于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在理解诗句,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二)
12.尾联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边域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13.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的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土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
24《诗歌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歌。
2.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对于课文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以课堂活动做牵引,让学生在对话中自我获得,自我生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为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杜甫的《春望》、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体会这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书写课题)
二、活动一:初读感知,正音停顿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 东篱(lí)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 燕脂(yān)
2.自由朗读《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
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
读得层次分明、有急有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句子中的停顿。
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首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准备评价朗读。
5.教师范读。
二、活动二:文学常识,补充积累
学生自由选择陶渊明、杜甫或李贺补充相应文学知识,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
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老师进行写作背景补充。《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2.杜甫: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老师进行写作背景补充。《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3.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老师进行写作背景的补充。《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三、活动三:译读理解,把握情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2.要求一生朗读课文,一生翻译课文。
3.出示多媒体课件,补充下列句子的翻译。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4.请两位同学一念原文,一翻译句子。
5.说出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五、活动四:品读揣摩
1.读诗品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三首诗词中的景语并品读其中的情语。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句式:我喜欢 (诗人)的 (写景之句),因为 ,表现了诗人的 心情(感情)。
学生根据句式自由回答。
明确: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平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而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落泪、心惊来抒发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黑云一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甲光一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土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活动五: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一切景语皆情语”,三首诗的景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情感与蕴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明确:《饮酒》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春望》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雁门太守行》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2.小组合作,采用符合诗文情景的“独特”方式诵读诗歌。
(可以采用单人读,男女生读,轮读,反复读等方式)
课堂小结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以说生活在“景”中,四季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一幅大自然的旷景,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秋风瑟瑟,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杨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日落叹光阴易逝,望月思故乡友人,无处不散发着情感。
七、板书设计
一切景语皆情语
陶渊明——《饮酒)——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辞官归隐
社甫——《春望》——忧国念家伤时
李贺——《雁门太守行)——忠君报国
课件20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陶渊明《饮酒》
杜甫《春望》
李贺《雁门太守行》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结庐( ) 东篱( )
搔更短( ) 燕脂( )
不胜簪( ) 检 查 预 习lúlísāozānyān 自由朗读,齐声朗读。
要求:
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
读得层次分明、有急有缓。 陶渊明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作者档案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
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初读感知,提出你的疑问。
?“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三首诗词中的景语并品读其中的情语。参考句式:
我喜欢 (诗人)的 (写景之句),因为它写出了 ,表现了诗人的 心情。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首诗的景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情感与蕴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小组合作,采用符合诗文情景的“独特”方式诵读诗歌。
(可以采用单人读,男女生读,轮读,反复读等方式)朗诵诗歌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以说生活在“景”中,四季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
大自然的美景,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每处景物描写都寄托着诗人的情感。谢 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