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生物的进化(第2课时)(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生物的进化(第2课时)(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16 10:39: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科学九年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生物的进化
第2课时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年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2.了解自然选择学说,能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进化
3.学会探究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的模拟实验
能力目标:
1.认同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培养学生要有科学家的不断探索精神
重点
比较拉马克、达尔文进化观点的异同
难点
自然选择学说,探究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兰花螳螂。
它的形体有保好处?
不易被猎物察觉,适合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
兰花螳螂这种酷似兰花的外表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有何作用呢?
读图,分析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由于使用而发达起来的器官特征并不能遗传给后代。
达尔文通过几十年的观察分析,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常说
(1)自然选择常说的内容
①过度繁殖:各种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的后代,远远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
视频:过度繁殖
这是自然选择的基本条件,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充足的选择对象。
②生存竞争:在自然界中,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长颈鹿的生存,如气候的变化、捕食者的捕食以及与同类竞争配偶和食物等。它们都为生存而进行着竞争,结果是只有部分个体得以生存和繁殖下一代。
视频:生存竞争
这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动力和途径,也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因素。
③遗传变异:达尔文认为生物都存在差异,同种个体之间并不都是一样的,这种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存,并通过繁殖将这种特征传递给后代,有的则不能适应环境。
视频:遗传变异
这是生物进化的内存因素
它们并不能都存活下来,只有有限的后代能够存活,长颈鹿的祖先也是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
④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视频:适者生存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核心内容。
自然选择的四个要点之间的关系:
自然选择中过度繁殖是基本条件、生存斗争是手段、动力、途径。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是必然结果,是核心内容。
对长颈鹿的进化,达尔文有新的解释。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和前肢都长的原因:
动画:长颈鹿的进化
【达尔文认为生物都存在差异,同种个体之间并不都是一样的。长颈鹿的祖先中有的颈和前肢长些,有的则颈和前肢短一些。这种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在干旱时,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因为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树叶,比颈和前肢短些的个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并通过繁殖将这种特征传递给后代。这样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和前肢增长的特征逐渐积累,就产生了现在这种长颈鹿。】
(3)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意义
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中解释物种进化的自然选择理论对神创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激烈抗议,但是,由于自然选择学说很好地解释了生物的进化,并且有许多证据的支持,故被人们普遍接受。
当时的漫画家嘲笑达尔文认为人与猴有亲缘关系的观点。所画的是达尔文及其祖先的漫画。
达尔文还认为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有时一种新观点,即便是正确的,要被认同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4.支持达尔文学说的证据
即便有许多人反对,但达尔文学说有许多证据的支持。例如,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的,那么,在一种生物向另一种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应当存在过渡的类型。地层中挖掘出的一些过渡类型的生物化石,为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证据。
(1)始祖鸟化石
19
世纪,在欧洲中部的地层中发现的处于爬行类与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既有爬行类的一些特征,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因此可以说明鸟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就被认为是有力的证据;
(2)中华龙鸟化石
20
世纪90
年代,在我国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也是爬行类与鸟类过渡类型,也进一步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
拓展: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达尔文的片儿选择学说很好地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无法解释遗传和变异的原因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而且仅限于对生物个体的分析。
思考与讨论
曾经有科学家讲过,“科学发展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正确与错误的斗争,新旧理论的替代并不绝对代表正确的取代错误的。正确的理论中有错误,错误的理论中也有正确的东西。”请分析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分别汲取了布丰和拉马克理论的哪些观点。
【达尔文首先汲取了布丰和拉马克两人的进化观点,他认为生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缓慢演化的,他又肯定和借鉴了布丰学说中环境的选择作用,并吸收了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的动力:自身的动力——变异】
列表比较拉马克与达尔文对生物的进化观点
拉马克达尔文进化原因环境的改变自然选择(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环境的选择是外在因素。)变异变异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进化进化无分支进化有分支生物祖先生物祖先不相同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5.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
视频: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探究背景:在19
世纪的英国,博物学家观察到桦树尺蛾黑化的现象。最初,树林里的一群尺蛾中,大部分体色是浅色的,只有几只是黑色的。1850
年前后,事情发生了变化。随着工业的发展,树林周围新建的工厂越来越多,工厂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染黑了树干。到了1900
年,黑色尺蛾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浅色尺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
1.提出问题:在1850年之前,为什么浅色尺蛾的数量远多于黑色尺蛾?
2.建立假设:在1850年之前,为什么浅色尺蛾体色与环境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黑色尺蛾体色与环境不一致,易被敌害发现,因此,浅色尺蛾的数量远多于黑色尺蛾。
3.我们不妨按如下步骤进行模拟实验。
动画: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1)利用右边的轮廓图,在纸上描出一只蝴蝶。
(2)根据教室中墙、橱柜、桌子等颜色,给蝴蝶着色,把它们贴在与墙、橱柜、桌子等颜色一致的地方。
(3)让一位同学用1分钟的时间去寻找这些蝴蝶,在表中记录找到的数量。
次数找到与环境同色的蝴蝶数/只找到与环境差异大的蝴蝶数/只第1次第2次第3次
(4)用同样的方法给蝴蝶着色,但是要把蝴蝶贴在颜色差异大的地方,让另一位同学去找,在表中记录数据。
4.检验假设: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的假设成立吗?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同样的时间内,找到与环境同色的蝴蝶数远少于找到与环境颜色差异大的蝴蝶数,说明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动物不易被敌害发现,容易生存下来,而体色与环境颜色差异大的动物易被敌害发现而被捕食。】
5.交流:
(1)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不受时间限制,你认为找到的蝴蝶数量会怎样变化?
【如果不受时间限制,在不同环境中找到的蝴蝶应该相差较小。】
(2)今天这片树林周围的工厂污染减少了,根据自然选择学说,请预测不同体色尺蛾的数量变化情况。
【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树木的颜色将逐渐变浅,黑色尺蛾由于不适应环境数量逐渐减少,浅色尺蛾的数量则会逐渐增多。】
3)为何1900年以后环境中还存在浅色尺蛾呢?
【少量生命力顽强的浅色尺蛾适应环境生存下来。黑色尺蛾在繁殖后代时也会出现浅色尺蛾(不定向变异)。】
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都具有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有利于它们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
在自然界中,蛾的天敌,如鸟类,是靠视觉来识别和捕捉猎物的,这样,体色与环境不一致的蛾被捕杀的概率远高于那些与环境背景色接近的蛾。
3.自然选择学说理论解释。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桦树尺蛾产生后代时都会出现灰色蛾和黑色蛾。
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在1850年以前,树林的树干均为灰色,浅色尺蛾体色与环境相似,不容易被天敌发现,生存机会大、数量逐渐增多(适者生存)。
黑色尺蛾体色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天敌捕食,而导致数量逐渐减少(不适者淘汰)。
从1850年到1900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烟囱的滚滚浓烟染黑了树干,黑色的尺蛾这是容易生存下来,因而数量增多(适者生存)。
常刮大风的海岛,有许多无翅和残翅的昆虫。为什么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特别多?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经常大风,有翅的昆虫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无翅或残翅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多。】
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适者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拓展:保护色是指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的现象。
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通过对远古到近代不同地质年代化石的研究,分析得出了生物在地球上出现年代的先后顺序。
2.动物的进化历程
科学家们发现无脊椎动物早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爬行类和哺乳类是先后出现的,出现越迟,结构越完善。
动画:生物进化的历程——进化树
2.植物的进化历程
植物也一样,进化的顺序是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直到距今6500万年,被子植物才兴盛起来。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关于地球上生物的主要进化历程,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证据,多数古生物学家作出了如下构想:
3.生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动画: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P28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表
四、人类的演化历程
1.人类起源的观点:
(1)神创论:古代人类对自身的起源曾有过许多猜测,并以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在中国,有女娲揉团黄土造人的传说;在欧洲,则有上帝造人的说法。
(2)进化论:到19
世纪后半叶,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在达尔文的启示下,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人类的起源,提出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论点,这就是“人猿同祖论”。
2.人类的起源
对古猿和古人类化石的进一步研究证明,人类是由已从地球上灭绝的古猿类进化而来的。
视频:人类的起源
3.人类的进化历程
动画:人类的进化历程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大多残缺不全,而且化石的最早年代也不过六七百万年前。现在古生物学家认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
可分为:南方古猿、直立人和智人。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万~10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是最早阶段的原始人类。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万~20万年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如我国发现的北京猿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万~5万年前,如我国广东的马坝人;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5万~1万年前,如北京的山顶洞人。
请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狼的凶猛、善跑、狡猾的性格的形成过程。
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
适者生存
),并繁殖更多的个体,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相反不凶猛、不狡猾、不善跑的狼则会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道理
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尝试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了解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意义
了解支持达尔文学说的证据
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思考与讨论
分析比较拉马克与达尔文对生物的进化观点
探究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
交流讨论
尝试用自然选择学说理论解释
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归纳进化总趋势
了解人类的起源
分析思考
介绍自然选择学说的道理
引导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引导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介绍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意义
介绍支持达尔文学说的证据
介绍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引导思考与讨论
引导比较拉马克与达尔文对生物的进化观点
指导探究分析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
引导用自然选择学说理论解释
介绍生物进化的历程
引导进化总趋势
自学人类的起源
引导分析思考
课堂练习
1.通过查阅中华龙鸟的化石资料,我们知道中华龙鸟属于(
D
)之间的过渡类型。
A.鸟类和哺乳类
B.鱼类和鸟类
C.两栖类和鸟类
D.鸟类和爬行类
2.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因是(
B

A.
遗传
B.
自然选择
C.
变异
D.
生存斗争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自然选择学说来看,这属于(
D

A.适应性
B.适者生存
C.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
4.
人类起源于(
B

A.长臂猿
B.森林古猿
C.类人猿
D.黑猩猩
5.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D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遗传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6.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正确理解是(
B

A.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
B.选择是不定向的
C.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D.生物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习题训练
知识应用与理解
课堂小结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
过度繁殖是基本条件、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存因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核心内容。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人类的演化过程: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
知识小结
总结概括
板书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简单→复杂
四、人类的演化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物的进化
第2课时》习题
一、选择题
1.
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关键词能正确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一组是(
)
①自然发生 ②物种不变 ③过度繁殖 
④环境污染 ⑤生存斗争 ⑥遗传、变异 ⑦适者生存
A.①②③⑦
B.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
D.③⑤⑥⑦
2.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长颈鹿进化的原因是(
)
A.颈长者的繁殖能力较强
B.颈长者较凶悍,攻击力大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3.
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100年间桦尺蛾体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生存竞争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过度繁殖的结果
4.
下列有关进化历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始的单细胞动物进化为原始的无脊椎动物
B.原始的爬行类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
C.原始的鱼类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
D.原始的爬行类进化为原始的哺乳类
5.
生物的进化历经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6.
某一地域的老鼠被新建的高速公路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较大变化,而B种群生活的地区没有发生变化,那么A、B两种群进化的速率很可能是(
)
A.
A种群快
B.
B种群快
C.
两个种群相同
D.
两个种群都不进化
7.
超级细菌是指对多数抗生素耐药的细菌,能让抗生素失效并造成人体严重感染。下列关于超级细菌的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
超级细菌对多数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是抗生素不断选择的结果
B.
细菌中原来就存在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个体
C.
抗生素的选择和细菌的变异都是定向的
D.
新品种抗生素的使用会影响超级细菌的进化
8.
王师傅用某种杀虫剂杀灭蟑螂,开始的时候,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发现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杀虫剂引起蟑螂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以能抵抗杀虫剂
B.杀虫剂对蟑螂进行选择,能抵抗杀虫剂的蟑螂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C.杀虫剂的质量越来越差
D.蟑螂是活化石,适应能力特别强
9.
如图表示几种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C.丁的结构比丙复杂
D.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10.
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生物产生的差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11.
雷鸟的羽毛可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白色(冬天)与灰褐色(夏天)的变换,据进化论知识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羽毛的变换有利于它适应气候的季节性变化
B.这种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两种毛色的羽毛中较细密的是灰褐色的
D.雷鸟羽毛发生的变化是对周围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12.
科学家发现在种子蕨的生活史中出现了种子,但没有花,说明种子蕨是(
)
A.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B.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C.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D.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13.
如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此进化树可以推测(
)
A.
四种生物a、b、c、d共同祖先是e
B.
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其中的e
C.
比较a和c,a一定比c高等、复杂
D.
较a和e而言,a和b亲缘关系更近
二、填空题
14.
达尔文______________认为生物起源于同一个祖先,生物的进化是____的,生物间有一定的____关系,___________是物种进化的原因。
15.
如图表示几种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请分析回答:
(1)哺乳动物(B~G)都由原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所以它们具有________。
(2)由于原始哺乳动物不同的个体__________的不同,产生的变异中有适应不同环境的有利生存的变异,也有一部分在__________过程中被淘汰。
(3)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可以解释生物界进化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如图植物代表不同的植物种类,据图回答:
(1)把上述植物按由简单到复杂排序为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2)对植物分类时主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
(3)A~F各类植物中属于种子植物的是____。
三、探究题
17.
用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_________中得以生存、繁衍。环境对斑马的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
(2)上述现象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_____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下图分析回答:
(1)树根处A代表_________,它生活在__________中。
(2)A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____。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_________进化来的。
(4)C与蕨类植物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题
19.
近年来,关于“超级细菌”感染的临床案例屡见不鲜。其实只要使用抗生素,出现耐药菌就不可避免,而滥用抗生素则会催生耐药菌的出现。如图是几种抗生素被允许使用的年份及相应的耐药菌出现的年份(注:上下深浅一致的箭头,分别表示抗生素及相对应的耐药菌)。
(1)从图中可以发现,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是_________,而该抗生素相对应的耐药菌出现在临床使用之____(填“前”或“后”)。
(2)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的大多数细菌被杀死,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看,这叫做_______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__________。
(3)绝大部分耐药菌都是在对应的抗生素使用之后出现的,这是通过细菌与抗生素之间的____________(填“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或“遗传变异”)实现的。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各种耐药菌的出现是对应的抗生素对其不断____________的结果。
20.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植物四大类群在地球上依次出现,不同时期各领风骚。在4亿年以前的近30亿年的时间里,地球上的植物仅为原始的、低等的藻类。随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扩展到了陆地,蕨类植物成为当时陆生植被的主角。3亿多年以前,裸子植物出现,并逐渐取代蕨类植物在陆地上的主角地位。大约1.3亿年前,被子植物迅速发展了起来,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类群,一直到现在。请将下面对植物四大类群进化趋势的叙述补充完整。
(1)在生活环境方面,体现出的进化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____中,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种子植物能够适应____的环境,因而有着更加广泛的分布。
(2)在结构功能方面,体现出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_________的分化,但没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因此,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比苔藓植物更加高等。
《生物的进化
第2课时》
习题答案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A
【解析】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因此A种群的生物经过新环境的选择,适应新环境者生存,不适应新环境者被淘汰,故A种群的生物进化得快。
7.【答案】C
【解析】从达尔文自然选择来看,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弱的细菌被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再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这就出现了题中所述的超级细菌。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B
【解析】种子蕨类的植物体一般不大,大多数是倚生或攀援的籐本型.也有一部分呈直立的树蕨状,不分枝,高可达10米,或为直立粗壮的小乔木.绝大多数种子蕨植物具真蕨植物一样的大型蕨叶(多为羽状复叶)及脉序,不同的是在生殖蕨型叶上长有种子和花粉囊,蕨叶的主叶柄常二歧分叉,叶子表面的角质层厚.茎和根的解剖结构既具真蕨纲性状又具裸子植物性状,原生中柱,真式中柱或多体中柱.有髓的茎中髓常较大,皮部粗厚而次生维管组织较薄,次生木质部疏木型,它们与苏铁纲的解剖结构最相似,在未曾发现种子前,曾名之为苏铁羊齿或苏铁蕨,少数类别次生木质部密木型.
蕨类植物是位于苔藓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所以,出现种子的是裸子植物,科学家发现在种子蕨的生活史中出现了种子,但没有花,说明种子蕨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13.【答案】D
【解析】A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但亲缘关系远近不同,A错误;
B、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f,B错误;
C、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a、c都比f更复杂、更高等、陆生的可能更大,但我们却不能确定a、b、c、d、e之间谁高级谁低等,C错误;
D、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以发现a、b及c、d间的亲缘关系更近,而它们与e亲缘关系较远,D正确.
故选:D
14.【答案】自然选择学说
缓慢
亲缘
自然选择
16.【答案】(1)
FCABDE
(2)
花、果实、种子的结构
(3)
BDE
17.【答案】生存斗争
方向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8.【答案】(1)
原始生命
原始海洋
(2)
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

(3)爬行类
(4)
C用种子繁殖,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
(5)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解析】(1)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2)根据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的鱼类→古代的两栖类→古代的爬行类→古代的鸟类和古代的哺乳类.所以鸟类和②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是古代①爬行类.
(3)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A由于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体的藻类植物.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植物界和动物界.
(5)蕨类植物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脱离母体后,只有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够萌发和生长,孢子是单细胞的,生命力较弱,环境恶劣时就会死亡;而种子植物则能够产生种子,靠种子繁殖后代.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的强得多,遇到恶劣环境它可以停止发育,待到环境适宜时再萌发.适于在复杂的陆地环境中生活,种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能产生种子是主要原因.哺乳动物最大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
(6)从生物进化树上,可以看出与单细胞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类群是肠腔动物,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9.【答案】(1)
青霉素

(2)
不适者被淘汰
适者生存
(3)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20.【答案】(1)

陆地
(2)从简单到复杂
茎、叶
【解析】(1)由分析可知,植物进化的历程为: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出现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因此在生活环境方面,体现出的进化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种子植物能够适应干旱(或陆地、干旱)的环境,因而有着更广泛的分布.
(2)在结构功能方面,体现出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因此蕨类和种子植物比苔藓植物更加高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生物的进化
第2课时
科学浙教
九年级下
新知导入
不易被猎物察觉,适合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
兰花螳螂这种酷似兰花的外表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有何作用呢?
兰花螳螂
新知讲解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由于使用而发达起来的器官特征并不能遗传给后代。
达尔文通过几十年的观察分析,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新知讲解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常说
(1)自然选择常说的内容
①过度繁殖
条件适合,生物能够产生大量后代
新知讲解
②生存竞争
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新知讲解
③遗传变异
生物产生的后代会发生变异,产生各种不同于亲代的性状!
生物的变异有的比亲代更适应环境,有的却不适应环境!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变异特征。
新知讲解
④适者生存
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新知讲解




















四个要点间的关系
基本条件
手段、动力、途径
生物进化内因
(外因)
必然结果
核心内容
新知讲解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和前肢都长的原因
长颈鹿的祖先中有的颈和前肢长些,有的则颈和前肢短一些。在干旱时,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因为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树叶,比颈和前肢短些的个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并通过繁殖将这种特征传递给后代
新知讲解
(3)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意义
达尔文的理论,对当时“神创论”的观点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许多人提出了激烈的抗议。
新知讲解
4.支持达尔文学说的证据
(1)始祖鸟化石
(2)中华龙鸟化石
始祖鸟(中华龙鸟)
爬行类
鸟类
曾经有科学家讲过,“科学发展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正确与错误的斗争,新旧理论的替代并不绝对代表正确的取代错误的。正确的理论中有错误,错误的理论中也有正确的东西。”请分析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分别汲取了布丰和拉马克理论的哪些观点。
达尔文首先汲取了布丰和拉马克两人的进化观点,他认为生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缓慢演化的,他又肯定和借鉴了布丰学说中环境的选择作用,并吸收了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的动力:自身的动力——变异
新知讲解
拉马克与达尔文对生物的进化观点比较
环境的改变
自然选择(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环境的选择是外在因素。)
变异是定向的
变异是不定向的
进化无分支
进化有分支
生物祖先不相同
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5.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
探究背景
新知讲解
1.提出问题:在1850年之前,为什么浅色尺蛾的数量远多于黑色尺蛾?
2.建立假设:在1850年之前,为什么浅色尺蛾体色与环境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黑色尺蛾体色与环境不一致,易被敌害发现,因此,浅色尺蛾的数量远多于黑色尺蛾。
新知讲解
3.模拟实验:
(1)利用轮廓图,在纸上描出一只蝴蝶。
(2)根据教室中墙、橱柜等颜色,给蝴蝶着色,把它们贴在与墙、橱柜、桌子等颜色一致的地方。
(3)让一位同学用1分钟的时间去寻找这些蝴蝶,记录找到的数量。
(4)用同样的方法给蝴蝶着色,但是要把蝴蝶贴在颜色差异大的地方,让另一位同学去找,在表中记录数据。
新知讲解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的假设成立吗?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同样的时间内,找到与环境同色的蝴蝶数远少于找到与环境颜色差异大的蝴蝶数,说明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动物不易被敌害发现,容易生存下来,而体色与环境颜色差异大的动物易被敌害发现而被捕食。
4.检验假设
新知讲解
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树木的颜色将逐渐变浅,黑色尺蛾由于不适应环境数量逐渐减少,浅色尺蛾的数量则会逐渐增多。(适者生存)
3)为何1900年以后环境中还存在浅色尺蛾呢?
少量生命力顽强的浅色尺蛾适应环境生存下来。黑色尺蛾在繁殖后代时也会出现浅色尺蛾(不定向变异)。
5.交流:
1)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不受时间限制,你认为找到的蝴蝶数量会怎样变化?
如果不受时间限制,在不同环境中找到的蝴蝶应该相差较小。
2)今天这片树林周围的工厂污染减少了,根据自然选择学说,请预测不同体色尺蛾的数量变化情况。
3.自然选择学说理论解释。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桦树尺蛾产生后代时都会出现灰色蛾和黑色蛾。
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在1850年以前,树林的树干均为灰色,浅色尺蛾体色与环境相似,不容易被天敌发现,生存机会大、数量逐渐增多(适者生存)。
黑色尺蛾体色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天敌捕食,而导致数量逐渐减少(不适者淘汰)。
新知讲解
从1850年到1900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烟囱的滚滚浓烟染黑了树干,黑色的尺蛾这是容易生存下来,因而数量增多(适者生存)。
新知讲解
常刮大风的海岛,有许多无翅和残翅的昆虫。为什么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特别多?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经常大风,有翅的昆虫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无翅或残翅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多。
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适者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新知讲解
保护色是指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的现象。
落叶上的蛙
泥土上的蛙
冬天的雷鸟
夏天的雷鸟
拓展:
新知讲解
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动物的进化历程
无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鸟类
哺乳类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2.植物的进化历程
藻类
苔藓类
蕨类
种子植物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新知讲解
3.生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表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四、人类的演化历程
1.人类起源的观点:
(1)神创论:
(2)进化论
“人猿同祖论”
新知讲解
2.人类的起源
从地球上灭绝的古猿类进化而来的
3.人类的进化历程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大量的狼群(
)中本来就有个体差异(
),有的善跑,有的不善跑,有的凶猛,有的不凶猛,有的狡猾,有的愚笨;另一方面因食物、空间的有限引发了(
)。凶猛、善跑、狡猾的狼容易得到食物,在生存竞争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
),并繁殖更多的个体,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相反不凶猛、不狡猾、不善跑的狼则会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请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狼的凶猛、善跑、狡猾的性格的形成过程。
过度繁殖
适者生存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课堂练习
D
B
D
B
1.通过查阅中华龙鸟的化石资料,我们知道中华龙鸟属于(
)之间的过渡类型。
A.鸟类和哺乳类
B.鱼类和鸟类
C.两栖类和鸟类
D.鸟类和爬行类
2.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因是(

A.
遗传
B.
自然选择
C.
变异
D.
生存斗争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自然选择学说来看,这属于(

A.适应性
B.适者生存
C.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
4.
人类起源于(

A.长臂猿
B.森林古猿
C.类人猿
D.黑猩猩
拓展提高
D
B
5.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遗传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6.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正确理解是(

A.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
B.选择是不定向的
C.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D.生物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课堂总结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
过度繁殖是基本条件、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存因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核心内容。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人类的演化过程: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
板书设计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简单→复杂
四、人类的演化过程
作业布置
1.P29练习题
2.写一篇小短文:请推测:我们人类还会有重大的进化吗?将会进化成什么样子呢?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人类进化的小短文,从而进一步深化促使生物进化的原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