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艺术中的历史——从篆刻印文中看时代烙印人民版 必修三·学习与探究之三 篆刻
(欣赏价值) 印章
(征信价值)谈谈它们的功能区别? 印制统一,名章、官印兴盛 文人篆刻繁盛 闲章与官印分流,
篆刻艺术兴起 印章之制,始于秦而盛于汉,然只记姓名及官阶耳。至宋、元始有斋名及别号,殆我明风雅之士,博综篆籀,鸟迹蜗涎,游泳上古。
——[明]姜绍书
元代清代近代 《墨梅图》元代篆刻印文·表印象 王冕(1287-1359)
字元章,号竹斋、梅花屋主,诸暨人,元末书画家、诗人元代篆刻印文·表印象内容上:表达闲适志趣 王冕屡应试不第,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友人李孝光欲荐作官,冕宣称:“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隐居会稽九里山,弹琴赋诗,饮酒长啸。
——宋濂《王冕传》汉·军司马之印唐·齐王国司印元·方外司马1.文人自篆自刻,
印风自由洒脱2.复古主义(印宗秦汉)形式上:印中求印 元人认为“印宗秦汉”,在秦汉印中去“求印”,通过学习和模仿秦汉印作为学习篆刻的唯一途径,以秦汉印章的“一笔一字”作为衡量篆刻的标准和依据。为什么会出现“印中求印”的现象? 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
——谢枋《叠山集》
试蒙古生之法宜从宽,色目生宣稍加密,汉人生则全科场。
——宋濂《元史》[宋]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元代篆刻印文·寻根源汉武帝时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必修三P10元代清代近代印刻民族隔阂清代篆刻印文·初印象丁敬(1695-1765)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内容上:表达突破传统丁敬(1695-1765)
丁敬,浙江钱塘人,字敬身,号无所住庵有发僧等。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卖酒街市。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尤精篆刻,为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丁敬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吗?市民阶层 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是制作紫砂壶匠人;浙派篆刻家陈师是制墨盒、镇纸匠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曾是杭州一碑版铺习镑刻。印人身份转变—市民阶层古人篆刻思离群,
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
何曾墨守汉家文。
——丁敬汉·军司马之印唐·齐王国司印形式上:冲击“印中求印 ”丁敬·我是如来最小之弟丁敬·杉屋吟笺“印中求印”篆+刻 邓石如(1743—1805)
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疁城一日长“印从书出”刻 明中后期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阶层在意识形态上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更容易用自己的阶级属性来构建市民阶层自身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体系。
明清时期浙东学派富创新精神,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学术研究要为社会服务。
清代篆刻印文·溯根源 清代考据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在金石、校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引领清代学碑风气盛行。
(丁敬)顾好金石之文,穷岩绝壁,披荆榛、剥苔藓,手自摹拓,证以志传,著《武林金石录》。
——杭世骏《隐君丁敬传》元代清代近代印刻社会转型近代篆刻印文·初印象抗日战争时期形式上:追溯商周内容上:传颂民族精神金文 吕凤子
廿七年入蜀以后作 乔大壮
马万里入蜀后作 王王孙
正气歌(部分)近代篆刻印文·溯渊源 抗日战争把中国推到民族存亡之刻,因此在艺术方面,艺术家们转向传统文化寻求民族精神,力求作品中表现崇高的爱国精神,为中国独立自由而努力。以艺术表现抗战、宣传抗战,进而激发国民的爱国精神。元代清代近代印刻救亡图存课后探究: 分小组寻找资料,或走访当地篆刻大家、民间篆刻能人等,探究当今篆刻艺术的发展新特点,领悟改革开放新时期下中国艺术的内在价值体系。 承载时代烙印的艺术作品,也是我们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