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质量守恒定律[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4-20 16: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新北区孟河中学 孙华英
1、 设计意图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可能的假设或设想,指导学生制定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并分组安全、规范地完成实验,结合动画模拟化学反应微观本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变,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分析、归纳,教师总结,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个数不变。
2、 教材分析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具体物质的性质,如二氧化碳、氧气,还学习了微观中的分子、原子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学生已经知道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但无法知道在这些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因此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就成为必然。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学生将完成由定性到定量方面的过渡。而在质量守恒的基础上,需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来完成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由此可见,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本章教材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教材可以说是初中化学之精髓所在,而质量守恒定律是本节教材的基石,将贯穿整个初中化学。
3、 教学目标
1、 能从实验探索中,分析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2、 学生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3、 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5、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严谨的学习态度。
4、 本节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及内容。
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及应用。
5、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岩石实验法、诱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以学生研究活动、分析归纳为主,教师演示、讲解、多媒体教学为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6、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会看到各种化学反应,如蜡烛燃烧、煤球燃烧、钢铁生锈,大家是否想过,为何钢铁生锈质量是增加的,蜡烛燃烧却消失了呢?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呢?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变大、变小或不变的假设。 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演示实验]在密闭容器中,白磷燃烧前后总质量的测定。 仔细观察,根据实验数据初步判断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活动探究]刚才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验证,请从下面三组实验方案中选择一组来验证:(1)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铁丝和硫酸铜溶液 (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带着问题选择一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 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交流归纳]第一、二组质量不变,第三组质量变大,为什么第三组结果不同呢?引导学生得出质量守恒定律[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 思考,理解记忆定律内容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初步记住定律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几点问题。[板书]2、注意点: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气体或沉淀)的质量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讨论]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呢?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思考
[多媒体展示]动画模拟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 仔细观察,思考,初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定律的微观实质,产生质的飞跃
[讲解]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这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不变的本质原因。[板书]二、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思考、记忆 整理、掌握知识
[活学活用]1、10g水在加热后变成10g水蒸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2、20g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质量只有1.8g,这是怎么回事?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数字使之守恒。 H2 + O2 → H2O 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小结]纠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明确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
七、结束语
教师在表达自己思维之前,首先应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藏起来,适当“稚化”(如大人与小孩谈话应蹲下或坐下以求得效果)。教师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融入学生中间,创造一个轻松甚至带有幽默意味的宽松情境,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动脑、动手并动口,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思维于此得以暴露);学生在讨论中,受到教师、同学的充分尊重,其所思所想就能得到充分的阐释与交流,得到民主平等情景下的修正、提高并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充分感受学识产生、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