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23课 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诏将军(zhào) 军士吏被甲(pī) 都尉(dōu)
B. 棘门(jí) 可得而犯邪(yé) 驱驰(qū)
C. 按辔(pèi) 曩者(nánɡ) 介胄(zhòu)
D. 彀弓驽(nǔ) 持兵揖(yī) 嗟乎(jiē)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匈奴大入边(大规模) B. 军霸上(驻军、驻扎)
C.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者,使臣) D. 已而之细柳军(到,往)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拉提草原已经开发得比较完整,有表演和各种娱乐项目,如果想玩得比较轻松,来这里就非常适合!(删去“表演和”) B. 斯坦福大学研究员分析并收集了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0万人的智能手机数据。(将“分析”和“收集”对调)
C. 在安徽黄山发现这种珍稀昆虫反映出当地的生态环境十分优异。(“在安徽黄山发现这种珍稀昆虫”改为“这种珍稀昆虫在安徽黄山被发现”) D. 引发温室效应的直接原因,正是人类过多地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尾气所造成的。(将“引发”改为“造成”)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记载了周亚夫为河内守时驻守细柳营的一段事迹。 B. 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周亚夫。
C. 文帝对治军有方、忠于职守的周亚夫赞赏有加,对霸上及棘门的将军提出了批评。 D. 本文人物刻画鲜明生动,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都表示时间的一项是( )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②居无何③按辔徐行
④旦日 , 客从外来⑤于是入朝见威王⑥成礼而去
A. ②③④ B. ①③⑥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6.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大入边。译文: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 B.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译文:军中将士披着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器。
C.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译文:将军周亚夫手拿兵器说道。 D. 介胄之士不拜。译文: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
7.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自/劳军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B. 天子/先/驱至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C.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既出/军门 D. 将以下骑/送迎 祝/兹侯徐厉/为将军
二、填空题(共6题;共20分)
8.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________使人称谢________
②之:文帝之后六年________已而之细柳军________称善者久之________
③为:天子为动________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________
9.解释下列划线词。①已而________②被甲________③持满_______④先驱______⑤开壁门________
⑥介胄________⑦为动________⑧称谢________⑨曩者________⑩固可袭而虏________
10.文学常识填空。《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代)历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体通史,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1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被甲 彀弓弩 天子之诏 按辔 持兵揖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介胄 曩者 棘门军 邪
12.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军士吏被甲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②改容式车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13.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义。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9分)
14.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请你也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15.仿照画线句子,再续写两句,使之构成排比。苦难是一笔财富。对于天才它是一块基石;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积极地面对苦难,人生会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四、名著导读(共1题;共12分)
16.填空。
(1)《周亚夫军细柳》共三段,第一段,交代________和刘礼、徐厉、周亚夫的三军驻地。第二段,写________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前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________。第三段,写劳军后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对周亚夫的赞扬。全文赞扬了周亚夫________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________。
(2)《周亚夫军细柳》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借助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史记》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夏阳人,西汉的________家。
五、文言文阅读(共4题;共46分)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淳于髡①传(节选)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②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②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1)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使诸侯/使人称谢 B. 诸侯并侵/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不亦说乎 D. 奋兵而出/锐兵刃
(2)翻译下列句子。①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②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3)用三条 “/”在下列句子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断开。此 鸟 不 飞 则 已 一 飞 冲 天 不 鸣 则 已 一 鸣 惊 人。
(4)结合文章说说淳于髡的进谏艺术。
18.课内精读。
(1)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已而之细柳军/称善者久之 B.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人称谢
C.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天子为动 D. 吾欲入劳军/军细柳
(2)翻译下列句子。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②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③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说说“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句的作用。
(4)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画了周亚夫的形象,请指出三处对比,并作分析。
(5)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结合文章,分析汉文帝的形象。
1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孟尝君养士
孟尝君①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②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④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⑤ , 献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⑥。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⑥刭(jǐng):割脖子。
(1)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问亲戚居处/居无何 B.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一屠晚归
C. 以故倾天下之士/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D. 皆善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2)翻译下列句子。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②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
(3)用三条“/”在下列句子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断开。孟 尝 君 起 自 持 其 饭 比 之 客 惭 自 刭。
(4)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清官周忱
【明】焦竑
周文襄公①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
己巳之难② , 英宗既北狩③ , 达虏④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⑤。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焚之,恐敌因粮于我⑥也。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⑦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仓为之一空。
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⑧。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凉。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罪。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
【注】①周文襄公:指周忱,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虏。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⑤通州仓:设置在通州的粮仓,下文的“通仓”为其简称。⑥因粮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⑦卫军:为明朝初期和中期的军制。⑧民瘼(mò):老百姓的疾病痛苦。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活之/无路 B. 举朝/仓皇无措 C. 时/周文襄公适在京 D. 说/田里间事甚悉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①案________②恐________③谢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
②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4)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请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A项,“都”应读“dū”。B项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全对。
C项,“曩”应读“nǎng”。
D项,“驽”应为“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和正确书写。答题时应注意,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本题容易出现形似字误读误写,“被”通“披”,读pī,“邪”通“耶”yé。
2.【答案】C
【解析】【分析】C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使”解释为“派遣”。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军”是名词作动词,“使使”是派遣使者,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3.【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应删去“的直接原因”或者“所造成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答题时应注意,改病句可以用缩句法:把长句缩为短句,去掉修饰部分,保留句子的主干的方法。 逐一检查排除法:是从前往后逐一对句子的每一部分(词组或短语)进行检查,并在检查中逐步排除那些没有语病的成分,对怀疑有问题的部分进一步分析,最后确定出有问题的部分。A句“表演和各种娱乐”是从属关系,并列后不合逻辑;B句语序不当;C就句式杂糅;D句是搭配不当。
4.【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不正确,文中有对周将军的直接描写,也有通过将士、皇帝的侧面描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
故答案为:B
【点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词语,把握中心句。阅读时要理清写作思路,抓准脉络,结合语段内容,尤其是问题出现的语段及附近的语句,揣摩出其中的原因,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5.【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句中划线词都表示时间。①期年:满一年。②无何:不久。④旦日:第二天。其它几项都没有表时间的词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根据判断时间词的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①②④都是时间词。
6.【答案】C
【解析】【分析】C句子的翻译不正确。本题重在考查文言文翻译。“将军亚夫持兵揖曰”应翻译为“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被”是通假字,“锐”是形容词作动词。
7.【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B:天子先驱/至;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既/出/军门;
D:将/以下骑/送迎;祝兹侯徐厉/为将军。
故答案为:A
【点评】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二、填空题
8.【答案】名词,使臣;动词,派遣,命令;助词,的;动词,到,往;助词,补充音节,不译;介词,表被动;动词,做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句子的意思,再写出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使”作动词时,意思是派遣,命令。
故答案为:(1)名词,使臣 (2)动词,派遣,命令 (3)助词,的 (4)动词,到,往 (5)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6)介词,表被动 (7)动词,做
【点评】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分类整理文言词语能够更系统地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与用法,效率也会更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9.【答案】不久;同“披”,穿着;拉;先行引导的人员;营垒;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被;致意,问候;先前;必,一定
【解析】【分析】此题注意通假字词,“被”同“披”,穿着。词类活用词“甲胄”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古今异义词,“称”致意,问候。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故答案为:不久;同“披”,穿着;拉;先行引导的人员;营垒;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被;致意,问候;先前;必,一定。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0.【答案】司马迁;西汉;纪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司马迁;西汉;纪传。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平时学就要加强对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知识的识记,注意区别。《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周亚夫军细柳》选自这部书。
11.【答案】pī;gòu;nǔ;zhào;pèi;yī;zhòu;nǎng;jí;yé
【解析】【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揖”“诏”等字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再如“邪”不能读成“xié”,“被”的通假字等。
故答案为:pī;gòu;nǔ;zhào;pèi;yī;zhòu;nǎng;jí;yé。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区别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通假字有,“被”同“披”pī,“邪”同“耶”读yé。
12.【答案】被;披;穿着;式;轼;扶着车前的横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本题需要注意通假字,平时要注意对常见通假字的积累,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被:通“披”,穿着。
故答案为:①被 披 穿着 ②式 轼 扶着车前的横木
【点评】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13.【答案】符节;节日;营垒;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发生变化等。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壁:古义:营垒;今义:墙。
故答案为:符节 节日 营垒 墙
【点评】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中的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辨别区分,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三、语言表达
14.【答案】王老师一踏进小林子的家,就被小林子的妈妈一把拽住了:“唉呀呀,王老师,你说我这儿子是不是中邪了。看球赛时要不是我拉得快,他差点儿一脚踹破电视机。作文从来都说不交,给国家足球队写的信光草稿都有好几本了。连家里养条狗,他都取名叫马拉多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形象也比较突出。人物描写,除了直接对人物言行进行描写外,还要借助别人的表现来侧面烘托,阅读和写作要理解掌握这种方法,文中主要是借周亚夫部下的语言来侧面表现周亚夫治军从严。可以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尝试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
【点评】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侧面描写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15.【答案】对于强者它是一个支杆;对于智者它是一道明光
【解析】【分析】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注意例句运用的是比喻修手法。
故答案为:对于强者它是一个支杆;对于智者它是一道明光。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注意运用比喻要恰当,前后构成排比的关系。
四、名著导读
16.【答案】(1)边境的紧张形势;汉文帝劳军;周亚夫治军之严;忠于职守、治军严谨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3)司马迁;子长;历史学
【解析】【分析】(1)和(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积累能力。具体是考查对《周亚夫军细柳》有关要点内容的概括和写作手法。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地作答。
(3)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故答案为:⑴边境的紧张形势;汉文帝劳军;周亚夫治军之严;忠于职守、治军严谨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⑵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⑶司马迁;子长;历史学。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性格。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段意,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分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⑵本题考查归纳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章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的内容不多,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写的比较细致全面,目的是突出周亚夫治军严整,军纪严明。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起到衬托烘托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注意不能写错别字。
五、文言文阅读
17.【答案】(1)B
(2)①齐国灭亡就在朝夕之间了,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②诸侯十分惊恐,都归还了侵占的齐国的土地。
(3)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用隐语暗示,委婉劝谏齐王,使齐威王乐于接受,从而励精图治,使齐国国力强盛,诸侯臣服。
【解析】【分析】⑴A.出使/派遣;B.一起;C.劝谏/高兴;D.军队/兵器。⑵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且”“左右”“皆”是此题中的关键字,一定要解释准确。
⑶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句意: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震惊。
⑷隐喻法:把劝谏的对象委婉地暗喻做某一种事物,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此文齐威王沉溺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在左右莫敢谏”的情况下,淳于髡讲了“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的隐语,使齐威王听出了弦外之音,终于发奋图强,使齐国强盛起来。
故答案为:⑴B;⑵①齐国灭亡就在朝夕之间了,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②诸侯十分惊恐,都归还了侵占的齐国的土地。
⑶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⑷用隐语暗示,委婉劝谏齐王,使齐威王乐于接受,从而励精图治,使齐国国力强盛,诸侯臣服。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B项都表示“一起”。
⑵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振惊:十分惊恐。还齐侵地:归还了侵占的齐国的土地。
⑶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应注意,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根据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层次,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句子前后对称,容易断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
【附参考译文】
淳于髡是齐国的“上门女婿”。身高不足七尺,语言流畅、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居于深宫,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把政事托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诸侯各国一起来侵犯,齐国灭亡就在朝夕之间了,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一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这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震惊。”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的长官入朝议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归还了侵占的齐国的土地。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了长达三十六年。
18.【答案】(1)B
(2)①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②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③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
(3)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纪律严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治军严明。
(4)一是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入,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二是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徐行”,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三是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
(5)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6)文帝亲临细柳营却不得入,进了军营处处要听从军令,亚夫也只是以军礼参见皇上,文帝不仅没有动怒,还礼仪周至,这体现了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劳军完毕,文帝对周亚夫赞不绝口,这体现了他的知人善任。
【解析】【分析】⑴A.去,往/音节助词;B项都是“派遣”。
C.担任/被;
D.军队/驻军;
⑵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闻”“诏”“介胄”“驱驰”是此题中的关键字,一定要解释准确。
⑶皇上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看到“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表面写出“军士”严阵以待,军令威严,侧面衬托出周亚夫军纪严明。
⑷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不得入。”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三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⑸ “群臣皆惊”,“惊”字,可以从周亚夫和汉文帝的角度来理解,当看到细柳军营军士严阵以待,为周亚夫治军之严感到吃惊,连皇帝进去都要凭证,见到皇上也不跪拜,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到家,有损天子之威而惊恐;对于周亚夫是失礼汉文帝不责罚,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同时也为周亚夫过于拘泥于军纪而恼怒。
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对汉文帝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其性格特点即可。抓住关键语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文帝不仅没有动怒,还礼仪周至,这体现了汉文帝的深明大义。从“此真将军矣!……称善者久之”文帝对周亚夫赞不绝口,这体现了他的知人善任。
故答案为:⑴B;⑵①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②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③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
⑶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纪律严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治军严明。
⑷一是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入,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二是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徐行”,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三是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
⑸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⑹文帝亲临细柳营却不得入,进了军营处处要听从军令,亚夫也只是以军礼参见皇上,文帝不仅没有动怒,还礼仪周至,这体现了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劳军完毕,文帝对周亚夫赞不绝口,这体现了他的知人善任。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驱驰:本义纵马奔驰,本题要补足成分较多。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解释句意后,再从写法或表现人物的角度分析作用。“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正面描写士兵军容军纪严整,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治军严明。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和对比写法。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找出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反映周亚夫性格的句子作答,突出他治军严明有方,令行禁止,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
⑸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⑹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体现了汉文帝的深明大义,知人善任。
【附参考译文】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皇上的车队长驱直入,将军以下的士兵们用下马的方式高接远送 。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能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士兵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了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能够进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着节牌通告了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盔甲在身的将士就不跪拜了,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皇上改变了脸色,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告知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营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被偷袭而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除了。文帝便授予周亚夫中尉的官职。
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能真正担当领兵重任的人。”文帝去世后,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
19.【答案】(1)C
(2)①他的食客有几千人,无论富贵贫贱一律与田文相同。②门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门客父母家里抚慰问候,送上礼物。
(3)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4)①舍弃家业给门客优厚的待遇。②门客不论贵贱,一律同等对待。③善待门客家人(了解门客家庭情况,派人慰问他们的父母)。
【解析】【分析】⑴A.居住/经过;B.归附/回家;C.因为;D.代词,代指“士”/助词,的。⑵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等”“去”“使使”是此题中的关键字,一定要解释准确。
⑶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句意: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门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
⑷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遗其亲戚”“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来理解。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他的食客有几千人,无论富贵贫贱一律与田文相同。②门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门客父母家里抚慰问候,送上礼物。
⑶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⑷①舍弃家业给门客优厚的待遇。②门客不论贵贱,一律同等对待。③善待门客家人(了解门客家庭情况,派人慰问他们的父母)。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⑷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要点的概括,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参考译文】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这些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无论富贵贫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门客,与门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门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门客父母的住处。门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派使者到门客父母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孟尝君曾经招待门客在夜间吃饭,有个门客被灯光遮住了。这个门客很恼火,认为自己的饭食和别人不一样,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门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20.【答案】(1)D
(2)案卷;害怕,恐怕;道歉
(3)①(周忱)听到一个地方,突然点头高兴地说道:“幸好有这个理由可以使(他)活下来。”②周忱笑着安抚他,并且听他说完才离开。
(4)判案,救粮,私访。
【解析】【分析】⑴ “说田间事”动宾结构作主语,“悉”为谓语,“甚”为状语。因此,应该是“说田间事/甚悉”,主谓划分。⑵①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②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③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④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⑤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⑶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梳理传主的生平事迹,进一步概括传主的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⑴D;⑵案卷;害怕,恐怕;道歉
⑶①(周忱)听到一个地方,突然点头高兴地说道:“幸好有这个理由可以使(他)活下来。”②周忱笑着安抚他,并且听他说完才离开。
⑷判案,救粮,私访。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D项是主语省略句,(谓语+宾语)说田间事/(补语)甚悉。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谢”古今异义词,道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点首:点头;且毕其说而去:并且听他说完才离开。
⑷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主要事件。三件事:判案,救粮,私访。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