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燃烧 燃料导学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燃烧 燃料导学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3-15 20:08:00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燃烧 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随堂检学]
1.C 2.B 3.B 4.D 5.A 6.B 7.A 8.D 9.B 10.D
11.119,120. 12.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13. 蓝、黄、黑烟;慢,少,不旺盛。完全,不完全,一氧化碳、碳粒。 14.有限,膨胀,爆炸。 15.⑴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与空气隔绝;⑵油锅着火的扑灭,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⑶麦田着火的扑灭,开辟出一条隔离带,切断可燃物的来源。
[活用所学]
1.B 2.D 3.C 4.C 5.B
6.纸和木柴的着火点低,在燃烧时可放出较多的热量,这样就容易使蜂窝煤达到着火点,从而使蜂窝煤容易点燃。 7.不能。这样会使空气内空气流通顺畅,增加了氧气的供应量,可能会使燃烧更剧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趴到地上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8.⑴①②③;⑵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或氧气);⑶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⑷白磷保存在冷水中。 9.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后熄灭。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一)
[随堂检学]
1.D 2.D 3.A 4.B 5.A 6.D 7.C 8.C
9.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分子数目。 10.C、H、O,一定。 11.⑴C,A、B、D;⑵26;⑶分解 12.由质量守恒定律得:生成的MgO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Mg和O2的质量之和,所以生成的MgO的质量比原来Mg的质量增加。 1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时有氧气放出,所以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来反应物的质量减轻了。
[活用所学]
1.A 2.C 3.C 4.A
5.⑴发出白光,生成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⑵防止锥形瓶内的一部分空气扩散到空气中,导致测定质量偏小;⑶a;⑷瓶塞未塞紧;在引燃后用手按住橡皮塞或将锥形瓶改为吸滤瓶,在吸滤瓶的导管口系上一只气球。 6.A,BC,B中的锥形瓶是敞口的,产生的氢气散逸到空气中了;C中产生的氢气使气球胀大,这样使整个装置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比原来增大了。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二)
[随堂检学]
1.C 2.D 3.D 4.D 5.C
6.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7.⑴通电,H2O,H2、O2;⑵H2O:H2:O2:=9:1:8;⑶①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②每36份质量的水通电后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分质量的氧气;③每2个水分子通电后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 8.⑴④⑥;⑵⑤⑥;⑶②⑤;⑷①③。 9.⑴2H2O2=====2H2O+O2↑;⑵3Fe+2O2====Fe3O4; ⑶2C+O2=====2CO;⑷CO2+Ca(OH)2====CaCO3↓+H2O。 10.⑴4、5、2 ;⑵3、1、2、3;⑶1、2、1、2;⑷1、3、2。 11.2C2H4O3=====2C2H4O2+O2↑
[活用所学]
1.A 2.C 3.A
4.C+H2O====H2+CO; 5.6CO2+6H2O====C6H12O6+6O2;6.4NH3+6NO=====6H2O+5N2。
7.S+2KNO3+3C====K2S+3CO2↑+N2↑。 8.⑴2H2+O2====2H2O;⑵H、O;⑶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或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或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三)
[随堂检学]
1.D 2.C 3.B 4.B 5.A 6.D 7.C 8.D 9.B 10.B
11.⑴0.4g; ⑵4.45L。 12.1.2g
[活用所学]
1.B 2.AC 3.C 4.BC 5.C 6.A 7.BD
8.80.6% 。 9.铝。
第三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随堂检学]
1.B 2.A 3.C 4.B 5.C 6.A 7.A 8.B 9.A 10.C
11.煤、石油、天然气、煤、石油。 12.CH4、CO、CO2。 13.CH4,CO,SO2。
14.SO2、NOx、固体粉尘,CO2,温室,SO2,酸雨。 15.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干馏、炼焦,化学。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蒸馏,物理。 16.节约能源,研究和开发新的能源。 17.⑴CH4(甲烷);⑵CH4+2O2====CO2+2H2O;⑶A,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如果泄漏,主要向上散逸。 18.⑴煤、石油、天然气; ⑵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土壤板结硬化。氢,500t。 19.石油——20.4年,天然气——63.1年,煤——92.3年;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能源危机,但从长远角度看,这些能源迟早会被耗尽的,因此我们应该节约现有的能源,同时加紧研究和开发新的能源。
[活用所学]
1.B 2.A 3.D 4.C
5.①柴草;②天然气。 6.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出现,氢。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 7.(1)实验原理:利用黑色物质吸热,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从而使水的温度升高。(2)实验步骤:①将玻璃板用黑色涂料涂黑;②将玻璃板固定在泡沫塑料盒上;③将铜管固定在玻璃板上;④往铜管中注入水。(3)提高热水温度:①放在接受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②将玻璃管尽量涂黑;③增大玻璃板的面积。提高出水量的措施:①增加铜管的数量;②使用较大直径的铜管。
点燃
点燃
MnO2

光照
叶绿素
催化剂
400℃
高温
点燃
点燃
点燃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三)
【我思我学】
一、议一议
化学方程式:2CO+O22CO2能表示哪些意义?
(1) ;(2) ;
(3) 。(可不填满,也可添加)
二、算一算
根据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1)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为Mg :O2 :MgO= 。
(2)如果48g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需要氧气的质量为 ,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 。
(3)如果要得到40g氧化镁,则需要镁的质量为 ,氧气的质量为 。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掌握: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会根据提供的信息书写陌生反应的方程式。
2.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理。知道它和化学式计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的微粒数目比、质量比。并熟练掌握根据一个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重视计算格式的规范。计算的难度控制在中等难度的范围内,不过分强调技巧,注重应用性。
二、归纳整理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是:
化学方程式表明了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所以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这类计算的关键。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涉及到什么反应,已知物是什么,待求物是什么。
(2)正确书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因此在计算之前必须检查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重点查:①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②化学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
(3)正确计算出反应中已知物质和待求物质的质量比(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进行准确、熟练的数学运算(这是解题正确的保证)。
(5)要有完整的解题步骤和规范的书写格式(这是解题规范的必需)。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1)设出未知量;(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3)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质量关系;(4)列出比例式;(5)计算未知量;(6)简要答题。
即:一设二解最后答,化学方程(式)不能差;准确寻找质量比,纯量代入不掺假;所有单位要一致,列式计算解决它。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所有代入化学方程计算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量,如果是不纯物,则需要转换。
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质量×纯度=不纯物质质量×(1-杂质的质量分数)
(2)气体、液体的体积,要换算成气体、液体的质量。
气体质量(g)=气体体积(L)×密度(g/L)
液体质量(g)=液体体积(mL)×密度(g/mL)
(3)若题目中只给出一种物质的量,则另一种物质的用量往往用“足量”、“适量”、“过量”或“完全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等来描述。如果同时知道两种反应物的量,需要考虑过量问题。
(4)注意已知(待求)量的单位。所设未知量×本身就带单位,整个化学计算过程要带单位,最后求出的x的值后写上单位且不必加括号。
【随堂检学】
一、我来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因为 ( )
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 B.化学方程式反映了质量守恒定律
C.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
D.化学方程式不但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还表示了它们之间的质量比
2.点燃1g氢气,使其充分燃烧,则生成水的质量为 ( )
A.2g B.8g C.9g D.18g
3.相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
A.硫 B.碳 C.磷 D.铁
4.相等质量的铁和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已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Zn+2HCl=ZnCl2+H2↑。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 )
A.相等 B.铁大于锌 C.铁小于锌 D.无法比较
5.加热15.8g高锰酸钾,当产生1.6g氧气时,固体剩余物的成分是 ( )
A.K2MnO4和MnO2 B.KMnO4、K2MnO4和MnO2
C.KMnO4和MnO2 D.KMnO4和K2MnO4
6.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则参加反应的碳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 )
A.1∶1 B.1∶2 C.3∶8 D.3∶11
7.下列关于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6g 氢气和2g 氧气反应能生成18g 水 B.9g 氢气和9g 氧气反应能生成18g 水
C.1g 氢气和8g 氧气反应能生成9g 水 D.8g 氢气和1g 氧气反应能生成9g 水
8.某反应A+2B===C+D,若有30gA和1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gC,那么要得到7gD,参加反应A的质量应为 ( )
A.20g B.15g C.12g D.6g
9.镁和氧气反应生成了5g氧化镁,则所消耗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 )
A.镁2g 、氧气3g B.镁3g 、氧气2g
C.镁1g 、氧气4g D.镁4g 、氧气1g
10.两份相等质量的碳分别和一定量的氧气恰好反应生成CO和CO2时,所消耗的氧气
的质量比为 ( )
A.1∶1 B.1∶2 C.3∶8 D.3∶4
二.我来计算
11.实验室用13g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已知:Zn+H2SO4===ZnSO4+H2↑)
计算:(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2)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0.0899g/L)
12.31.6g高锰酸钾完全受热分解所产生的氧气能与多少克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活用所学】
一、我来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或二个正确答案)
1.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3Mg+N2====Mg3N2; 2Mg+O2====2MgO, 已知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所得产物的质量 ( )
A.大于40g B.小于40g C.等于40g D.无法确定
2.下列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H2O分子的个数比为1:2,则该物质是( )
A.CH4 B.C2H2 C.CH3OH D.C2H5OH
3.一定质量的某含碳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 )
A.CH4 B.C3H6 C.C2H5OH D.CH3OH
4.H2、O2组成的混合气体20g,经点燃充分反应后生成18g水,则混合气体
可能是 ( )
A.2g 氢气和16g 氧气 B.4g 氢气和16g 氧气
C.2g 氢气和18g 氧气 D.无法确定
5.室温下,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
时间(t)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
(提示:Mg+H2SO4===MgSO4+H2↑,2Al+3H2SO4===Al2(SO4)3+3H2↑)
6.在一密闭容器里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g 4 10 1 25
反应后质量/ g 未测 21 10 9
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与丁的系数比为 ( )
A.1∶2 B.2∶1 C.1∶3 D.1∶1
7.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I2O5+5COI2+5CO2,根据生成的CO2的质量,可以判断CO的含量,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参加反应的I2O5的质量等于生成的I2的质量
B. 反应物所含元素的种类与生成物的元素种类相同
C. 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的I2和CO2的质量比
D.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氧原子总数等于生成CO2中的氧原子总数
二、我来计算
8.将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在高温下燃烧,使之完全分解,测得剩余固体中生石灰(CaO)的质量分数为70%,求原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
(已知:CaCO3====CaO+CO2↑)
9.某同学打算用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
(已知: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铝、铁、锌的市场价格分别为:铝—4800元/t、铁—2100元/t、锌—10800元/t。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该同学要制备2g的氢气,选择哪一种金属最经济合算。
点燃
点燃
高温第三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我思我学】
一、议一议
你认识右边的标志吗?请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它有哪些涵义?
一、查一查
请你查阅有关资料或登陆以下网站:①http://www.energy-/中国能源信息网 ( http: / / www.energy- / 中国能源信息网 );②http://www./中国能源网 ( http: / / www. / 中国能源网 );③http://www.bikp./北京科普网 ( http: / / www.bikp. / 北京科普网 ),了解我国及世界在能源方面的开发和利用的情况,并与同学交流。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其中,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被成为“工业的血液”。
2.了解:我国是用煤最早、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但我国化石燃料资源分布不均匀。了解“西气东输”的意义。
3.知道: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及所含元素。
4.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带来的污染:温室效应、热污染、大气污染。知道化石燃料一般都含硫,燃烧后会产生:SO2、CO、粉尘。
5.了解:煤和石油加工炼制的基本原理。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了解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二、方法指引
本节要求知道煤、石油、天然气的重要性,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污染,了解综合利用煤、石油的意义,学习时可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例如: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蕴藏量能否满足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增大的需要?如何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以提高它们的利用价值?化石燃料的燃烧会给环境造成怎样的污染?如何控制和治理它们造成的污染?等等。
三、归纳整理
化石燃料是由古代动植物埋在地层下,经过漫长的、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三大化石燃料的比较:
煤 石油 天燃气
所含元素 主要 C C、H C、H
次要 H、N、S、O、Si等 S、O、N等 O、S、N等
所含物质及所属类别 复杂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物 多种有机物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混合物
燃烧产物 主要 CO2 CO2、H2O CO2、H2O
次要 CO、SO2、NOx CO、SO2、NOx CO、SO2、NOx
工业加工的方法及主要产品 方法:隔绝空气加强热——干馏或炼焦。产品: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 方法:蒸馏。产品:石油气、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 方法:CH4===C+H2↑产品:氢气
用 途 重要的燃料
【随堂检学】
一、我来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
A.煤 B.液氨 C. 石油 D.天然气
2.一氧化碳造成大气污染是因为它有 ( )
A.剧毒性 B.可燃性 C.溶于水有强腐蚀性 D.能发生氧化反应
3.下列种组物质中,主要成分不同的是 ( )
A.天然气和沼气 B.大理石和石灰石 C.氧气和臭氧 D.冰和水
4.下列各组气体燃烧后只生成CO2的是 ( )
A.H2 B.CO C.CH4 D.H2和CO
5.农作物收割后留下大量秸杆,下列有关秸杆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
A.做饲料 B.造纸 C.就地焚烧 D.制沼气
6.近年来,部分大中城市的公交车使用压缩天然气(CNG)代替汽油燃料,这样做的好处是 ( )
A.减少了污染,空气更清新 B.汽车行驶速度更快
C.运输成本更低 D.汽车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更长
7.国家决定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放入适量的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由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C.使用乙醇汽油会减少SO2、NOX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D.用玉米、高粱的籽粒经发醇可制得乙醇,乙醇是绿色能源
8.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不能得到下列物质中的 ( )
A.焦炭 B.水煤气 C.煤焦油 D.煤焦炉气
9.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是 ( )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10.下列物质的使用,能减轻污染的是 ( )
①无铅汽油 ②无氟制冷剂 ③无磷洗衣粉 ④脱硫煤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二、我来填空
11. 、 、 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其中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的是 ,被人们誉为“工业的血液”的是 。
12.CO2、CO、CH4三种含碳的物质,按所含碳元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
13.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将通过管道把我国西部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沿线城市。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下同) 。与煤气相比,使用天然气具有热值高、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少等优点。煤气的主要成分是 ,它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生产煤气需燃烧大量的煤,燃烧含硫煤所产生的
气体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14.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 、 以及 ,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燃料中的碳完全燃烧后转变为 气体,从而使大气中这种气体的浓度增大,从而导致了 效应。化石燃料中一般都含有相当数量的硫,燃烧时会释放出 气体。从而导致 的产生。
15.如果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煤就可以分解成 、 、 等,这种处理方法称为煤的 或 ,这种处理过程属于 (填“物理”、“化学”)变化。;石油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直接用作燃料,而是经加工后得到 、 、 、 等。这种加工过程称为石油的 ,这种处理过程属于 (填“物理”、“化学”)变化。
16.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一要 ,二要进一步 。
三、我来分析
17.(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2)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的主要成分和天然气相同,试写出发生爆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然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石燃料,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计划输送的就是天然气。我国的部分省市已经用上天然气。为了防止燃气泄漏发生危险,可在家中安装报警器(如图),当报警器接触到一定量的泄漏气体时,会发出响声。若家中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试判断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如图中__________(填A或B)所示,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18.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太阳能、农作物的秸秆等都是可再生源。秸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全国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达5.7亿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正在进行利用秸秆制成氢气研究。
(1)目前,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处理秸秆的传统方式是就地露天焚烧。焚烧农作物秸秆的缺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两点)。秸秆可以制成氢气,说明秸秆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一座年烧秸秆的发电厂,年发电量为1.2×109kW/h,相当于每年可节约原煤__________。(原煤的热值为)
19.我国1998年化石燃料储量及年产量如下表所示。按照现在开采速度,你估算大约多少年后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煤将被耗尽?通过估算你有什么感想?
探明储量 年产量
石油 32.7亿吨 1.6亿吨
天然气 13700亿立方米 217亿立方米
煤 1145亿吨 12.4亿吨
【活用所学】
一、我来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某可燃物9.2克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17.6克,水10.8克,则该物质 ( )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氢、氧元素
C.不含氧元素 D.不含碳、氢、氧元素
2.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
A.发生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 B.掏空沼气池前进灯火实验
C.点燃木条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 D.到小煤窑里挖煤用火把照明
3.有关环境问题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
A.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会污染大气 B.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
C.植树造林有利于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D.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不会污染水源
4.一些城市的汽车已经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和压缩天然气作燃料。下列符号中表示加气站的是(联系英文名称思考) ( )
A.CHG B.MTY C.LPG D.CCN
二、我来分析
5.人们把一定量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燃料的热值。请你根据下表计算,①从经济上看,选用以下哪一种燃料更合算?②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用方便、经济合算等方面综合考虑,今后优先推广使用哪一种燃料?
燃料 热值(J/㎏) 参考价格(Y/㎏)
原煤 2.1×107 0.4
原油 4.2×107 1.5
天然气 3.9×107 2.8
管道煤气 1.56×107 1.5
液化气 4.7×107 4.0
酒精 3.0×107 4.0
柴草 1.2×107 0.2
6.某学生为了证明甲烷中含有碳、氢元素、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证明甲烷中含有碳、氢元素
实验用品:火柴、盛有甲烷的贮气瓶、一个洁净干燥的小烧杯、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 论
①点燃甲烷 ②将洁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甲烷燃烧的火焰上方 证明含有 元素
③将蘸有 的小烧杯罩在甲烷燃烧的火焰上方 证明含有 元素
7.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研究
背景资料:冬天,天气寒冷,用自来水洗手会感到刺骨难忍,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用热水来洗手。
实验器材:泡沫塑料盒、铜管(也可用塑料软管代替)、玻璃板、黑色涂料(墨汁),等等。
实验要求:
(1)简述实验原理:
(2)简述实验步骤:
(3)阐述提高热水器的热水温度和出水量的措施。
高温第四章 燃烧 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我思我学】
一、想一想
举例说出生活中的燃烧的事例,试归纳这些燃烧的现象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二、试一试
1.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请你按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来探究一下燃烧的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把你的结论跟同学们交流。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蘸有酒精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2.如果你的家里使用了液化气灶(或天然气灶)、煤炉等燃具,请你在家长的指导下将这些燃具的空气进口作适当的调节,观察燃烧的现象。把你记录下来的现象和你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
三、查一查
请你通过查阅报纸杂志、询问他人或走访消防部门,了解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生火灾时,人们用什么方法灭火?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了解:火是一种现象。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知道燃烧一定发光、发热、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但初中阶段不刻意考查有无氧气参加。
2.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会用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现象。
3.了解:了解碳氢化合物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知道两种情况下燃烧产物、燃烧快慢、放热多少等方面的差别。了解不完全燃烧带来的负面影响。
4.了解:CO对人体产生毒害的机理。了解CO产生的主要途径,具有预防大气污染的意识。
5.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懂得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
6.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明火、电火花、高温、撞击等)。
7.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
8.学会: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在被困火灾区时,能懂得区分不同情况的自救方法。
9.了解: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主要指泡沫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二、方法指引
1.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有关实验进行对比分析,逐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如煤放在空气中一般不会自动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温度没有足够高,因此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有些物质(如:石头、砖头、水等)即使在足够高的温度下,且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时,也不会燃烧,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不具有可燃性;酒精灯的熄灭方式是用灯帽盖灭,那是因为没有了氧气。这样就可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了: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并认真观察有关实验,观察分析燃烧现象的本质。可燃物在燃烧时,氧气充足或不充足,燃烧的情况是不相同的:①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燃烧快,放热多(如:C+O2====CO2);②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燃烧慢,放热少(如:2C+O2====2CO)。含碳元素的可燃物在空气中的燃烧时,碳的质量分数(含碳量)较低的可燃物易发生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含碳量较高的可燃物易发生不完全燃烧。含有碳元素的可燃物不完全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外,还会有炭黑颗粒、一氧化碳等物质生成。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
3.爆炸
(1)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物(如气体、粉尘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
(2)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
(3)要熟悉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注意点。
4.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归纳出灭火的主要方法有:⑴切断(断绝)可燃物的来源;⑵将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离;⑶设法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5.要注意常用的三种灭火器材(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随堂检学】
一、我来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B.所有的燃烧都有发光、放热、冒烟的现象
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也不能燃烧
2.一般情况下,要使物质燃烧,必须具备 ( )
①较高的温度;②充足的氧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④物质具有可燃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3.白磷在空气中当温度达到40℃时就会发生燃烧,则白磷的着火点 ( )
A.低于40℃ B.等于40℃ C.高于或等于40℃ D.不高于40℃
4.下列因素中影响可燃物燃烧现象的是 ( )
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③氧气的浓度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5.下列各变化过程中,不会释放出一氧化碳的是 (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石油产品的燃烧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煤气的泄漏
6.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 )
①N2和O2;②H2和空气;③煤气和空气;④面粉尘和空气;⑤CO和H2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能烧燃得更旺,这是因为 ( )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木柴是可燃物
C.温度易达到木柴的着火点 D.散热快
8.炒菜时,锅内油太热不慎着火,最简易有效的灭火方法是 ( )
A.立即用水烧灭 B.用沙子撒入锅内,隔绝空气
C.用扇子扇灭 D.盖上锅盖、移开火源
9.面粉厂、汽车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 ( )
10.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 ( )
A.它具有可燃性 B.它能与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C.它具有还原性
D.它能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
二、我来填空
11.填写下列电话号码:火警 ;急救 。
12.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烧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 。
13.液化气灶、煤炉等燃具都留有空气进口,具空气进口大小都可以调节。如果将空气进口调小,液化气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将由 色变为 色,且伴随有大量的 产生;煤炉中的煤燃烧 (填“快”、“慢”),放出的热量 (填“多”、“少”),这说明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燃烧就 (填“旺盛”、“不旺盛”)。在通常情况下,当氧气足量时,可燃物能发生 燃烧;当氧气不足量时,可燃物能发生 燃烧。含碳元素的可燃物不完全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以外,还会有 、 等物质生成。
14.如果剧烈而又急速的燃烧反应发生在 空间内(如爆竹、炸弹等),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 ,就会引起 。
15.请仿照事例填写下表
灭火事件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液化气灶火焰 关闭液化气阀门 切断可燃物的来源
【活用所学】
一、我来选择(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要使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在着火点以上 B.缓慢氧化不发光,不放热
C.一氧化碳是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D.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2.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焰就会立即熄灭,它是因为 ( )
A.氧气不够 B.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C.火柴潮湿,不易燃烧 D.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3.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自喷式油井被炸起火。我国救援队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在下列措施中,不能达到灭火目的的是 ( )
A.设法用水浇灭 B.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D.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4.某学校图书馆内外都悬挂有灭火器,这种灭火器可能属于 (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以上三种都可以
5.已知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就会发生爆炸。下面列出了空气混入氢气的不同的体积分数,其中爆炸最剧烈的是 ( )
A.10% B.29% C.50% D.70%
二、我来分析
6.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再放入蜂窝煤,请分析其原因。
7.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果我们的住房室内着火,是否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为什么?如果你被困在火灾区时,要从火灾中逃生,应注意些什么?
8.如右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热水,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A端放干燥的红磷,B端放一小块白磷。
⑴B端的白磷燃烧,A端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填序号)
①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②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空气,不能燃烧;③B端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④红磷不是可燃物。
⑵若要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方法是 。
⑶该实验说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⑷从以上实验,可得到启示:实验室保存白磷的方法是 。
9.我们曾做过往盛放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发现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比上层的蜡烛先熄灭。但如果将烧杯倒扣在两支燃着的蜡烛上(如右图所示),情况将如何呢?
点燃
点燃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二)
【我思我学】
一、议一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有多种表示方法。你认为下列哪种能简便地记录
和描述这一反应?这种表示方法有哪些优点?
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2.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3.CaCO3+2HCl═CaCl2+ H2O+CO2↑。
二、想一想
有人根据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画了右面的卡通图,请你分析天平为什么不平衡?你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平衡?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了解: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本原则,学会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算未知物化学式的方法。
2.学会:熟练书写常见化学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二、归纳整理
1.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例:2H2+O2══2H2O
①表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表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时生成水
②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或分子数比) 表示参加反应的H2、O2与生成H2O的的质量比为:2×1×2:16×2:2×(1×2+16)=1:8:9(或分子数比为2:1:2)
2.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①“写”:用化学式正确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②“配”: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不变;③“注”:在“等号”上方用文字或符号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光照、通电、高温],并注明必要的“↑”或“↓”符号。
3.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常用方法:
(1)奇数配偶法;(2)最小公倍数法;(3)观察法;(4)分析法。
4.化学方程式在一定条件下有“加和性”:即将几个相关联的化学方程式全并为一。
如:CaCO3+2HCl═CaCl2+H2CO3 ……① H2CO3═H2O+CO2↑……②,将①和②合并得总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 H2O+CO2↑。
【随堂检学】
一、 我来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H2+O2═H2O B.Mg+O2══MgO2
C.3Fe+2O2══Fe3O4 D.H2O2══H2O+O2↑
2.在反应3Fe+2O2 Fe3O4中,Fe、O2、Fe3O4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 )
A.3∶2∶1 B.56∶16∶232 C.56∶32∶232 D.168∶64∶232
3.在反应Cu+4HNO3═Cu(NO3)2 +2X+2H2O中X的化学式是 ( )
A.N2O5 B.N2 C.NO D.NO2
4.在化学方程式:aC2H6+bO2══mCO2+nH2O中,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2m=a B.3n=2a C.3n=a D.2b=2m+n
5.下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物质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
A. 1∶4∶3 B. l∶3∶2
C. 3∶l∶2 D. 3∶1∶3
二、我来填空
6. 叫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必须遵循二个原则:(1) ,(2) 。
1、在化学方程式2H2O=====2H2↑+O2↑中,能表示:(1)反应条件是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 ,生成物是 ;(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3)该化学方程式可读作(至少写两种)① ;② ;③ 。
7.有一同学写出下列几道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用编号回答:
①C+O2=====CO2↑;②KMnO4K2MnO4+MnO2+O2↑;③S+O2↑=====SO2
④P2+O5=====P2O5;⑤HgO=====Hg+O2↑;⑥H2+O2=====H2O2
(1)化学式书写有错误的是 ;(2)未注明或注错反应条件的有 ;
(3)没有配平的有 ;(4)“↑”或“↓”符号使用不当的有 。
8.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2)铁在氧气中燃烧 ;
(3)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4)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 。
9.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P+ O2—— P2O5
(2) CO+ Fe2O3 Fe+ CO2
(3) CH4+ O2—— CO2+ H2O
(4) N2+ H2 —— NH3
10.“非典"肆虐时期,过氧乙酸(C2H4O3)是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它无色,有辛辣味,
具有强氧化性,加热即分解放出氧气,并生成醋酸(C2H4O2)。请写出过氧乙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活用所学】
一、 我来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用X表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X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X+3O23CO2+3H2O。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X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
C.X中碳的质量分数为75% D.反应中,X与O2的质量比为30∶32
2.由A、B、C、D 四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相互间可以发生如下反应,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①2B2C2B2↑+C2↑  ②A+2BD=AD2+B2↑
③3A+2C2A3C4    ④A(CB)2+2BD=AD2+2B2C
A.①② B.② C.③ D.①②④
3.有A物质36g,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分解生成4g B气体和气体C,这些C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与一定量的D恰好完全化合,生成44g E,则参加反应的D的质量为 ( )
A.12g B.10g C.16g D.21g
二、我来填空
4.灼热的碳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一种具有可燃性的单质气体 ;
5.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

6.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的方法,即在400℃左右,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氨气(NH3)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水和一种气体单质。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木炭、硫磺、火硝(KNO3)按一定 比例混合而成,点燃时发生爆炸,生成三种物质:硫化钾(K2S)、一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还有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试写出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8.下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根据此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反应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3)试说出其中一种物质的组成
点燃
点燃
MnO2
点燃
点燃
通电
点燃
点燃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高温
点燃
高温高压
催化剂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一)
【我思我学】
一、试一试
某同学做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取一支蜡烛粘在一小块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然后点燃蜡烛,请你分析以下问题:
(1)蜡烛燃烧是 (填“物理”、“化学”)变化,参加反应的物质是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 。
(2)请你预测天平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试解释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
你的预测:
你的解释:
(3)通过以上分析,你获得的启示是:
二、想一想
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将某种金属放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知道用微粒的观点从微观上解释守恒的原因。了解通过实验确定物质元素组成的基本原理(如:水的电解、有机物燃烧等)。
二、归纳整理
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参加”两字,不能把“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简单地说成反应物。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的“各物质”不仅包括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的固体、液体、也包括气体。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各种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并不包括诸如体积等方面的守恒。实际上,化学反应前后“体积并不一定守恒”。
(3)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指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或者是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运用时不能遗漏反应物或生成物,尤其是不能遗漏气态物质。
(4)在化学变化中,提供的反应物不一定都恰好完全反应。
4、质量守恒定律中所隐含的“六个一定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1)“六个一定不变”:①元素种类;②元素质量;③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④原子种类;⑤原子数目;⑥原子质量。
(2)“两个一定改变”:①物质种类;②分子种类(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3)“两个可能改变”:①分子总数(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②气体体积(在同温同压下对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气体时)。
【随堂检学】
一、我来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
A.参加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一定没有改变的是 ( )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的数目 C.物质的种类 D.原子的数目
3.下列叙述,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的是 ( )
①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铁质量;
③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后,生成的氧化铜质量比碱式碳酸铜减少了;
④ag硫粉在bg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一定等于(a+b)g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某物质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铁和水,则该物质中含有的全部元素是 ( )
A.Fe、O B.Fe、O、H C.Fe、H D.O、H
5.在化学反应M+N═P+Q中,a g M和b g N完全反应,生成c g P,则生成Q的质量为( )
A.(a-c+b)g B.(a+c-b)g C.(b+c-a)g D.无法确定
6.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 B.煤燃烧后质量减轻
C.双氧水分解后质量减少 D.10g的冰融化后变为10g的水
7.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氧气)密封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
A. B. C. D.
8.某同学点燃酒精灯,并在其上方罩一干而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生成,把烧杯迅速倒过来,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以上实验事实,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
A.酒精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酒精中只含有碳、氢元素
C.酒精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酒精中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氢元素
二、我来填空
9.用“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分子种类”、“分子数目”填空: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 ;一定不改变的是 ;可能改变的是 。
10.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反应可表示为:水+二氧化碳 有机物+氧气,试由此推断有机物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如果参加反应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与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则有机物中:
(填“一定”、“不一定”、“一定不”)含氧元素。
11.将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化学反应前后四种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列所示:
A B C D
反应前/g 4 16 111 4
反应后/g X 20 0 89
则:(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
(2)表中“X”值为 ;
(3)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合”、“分解”)。
三、我来分析
1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
1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物质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
【活用所学】
一、我来选择(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已知氯酸钾(化学式为KClO3)在MnO2催化作用下,能受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现有3.0g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后得到2.04g固体,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0.96g B.1.51g C.0.55g D.1.11g
2.铜绿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则铜绿中含有的元素有( )
A.氢元素和铜元素 B.氧元素、铜元素
C.氢元素、铜元素、碳元素、氧元素 D.不能确定
3.已知;氢气+氧化铜铜+水,在该反应中,若固体的质量减轻了1.6g,则生成的水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分别为( )
A.8g、2g B.1.6g、0.2g C.1.8g、0.2g D.1g、0.6g
4.将A、B、C各10g的混合物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后,经测定A全部参加反应,C的质量变为18g,生成了4g新物质D,则在该反应中,A与B质量比是( )
A.5:1 B.1:5 C.1:4 D.4:1
二、我来探究
5.如右图是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用来检验质量守恒的实验,试回答:
(1)白磷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将橡皮塞上的玻璃棒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到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这里要“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的原因是
(3)若上述的橡皮塞没有塞紧,结果天平的指针会在 处(填“a”或“b”或“c”)。
(4)在上述的实验中有时会出现:白磷燃烧后,瓶塞突然“冲出”瓶口,请你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可能原因。你能改进实验装置避免这种现象吗?
6.现有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按下图装置做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
他们的做法是:将反应前的装置放在各自的托盘天平左盘上称量,然后取下使反应物之间接触反应,反应结束后再放回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平衡情况,这三位同学的实验中天平仍然平衡的是 ,天平不能平衡的是 ,不平衡的原因是 。(已知:锌+硫酸→硫酸锌+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