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公开课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公开课课件(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2-27 10:2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地的形成(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西藏 ? 喜马拉雅山大褶皱
摄影:王建军
阿尔卑斯山脉
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预习检测
褶曲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_ _拱起 岩层 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____,
两翼__________ 中间______,
两翼________
未侵蚀地貌 背斜成________ 向斜成_______
侵蚀后地貌 示意图


侵蚀后,背斜成________ 向斜成_______
成因
向上
向下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风化、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岩层受挤压力作用发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一、褶皱山


背斜
向斜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岩层倾斜、弯曲、甚至断裂的情形。
1.
褶皱的类型
岩层弯曲 形成地貌
背斜
向斜
向上隆起
背斜山
岩层弯曲 形成地貌
背斜
向斜
向上隆起
背斜山
向下凹陷
向斜谷
1.
褶皱的类型

探究一:
是否能根据地貌是山岭或谷地来判断其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2分)为什么?(4分)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是什么?(6分)



向斜山



背斜谷



背斜山


向斜谷
在内力作用下,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在内外力作用下,
背斜可以成谷,
向斜可以成山。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向斜槽部受压力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地形倒置


中间新、
两翼老
为向斜
中间老、
两翼新
为背斜
方法二:根据岩石的新老关系






方法一:根据还原后的岩石结构
复原后:乙处向上拱起,是背斜,
甲处向下弯曲,是向斜。
2.
背斜、向斜的判断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①岩层为含煤层。据此分析判断下列问题: (1)该地区为了开采煤炭资源,其开采地应选择在 (甲或乙),并简述选址的理由。(4分) (2)在甲、乙两地打井,能开采到丰富的地下水的是 ,请简述理由。(4分) (3)在甲、乙两地能钻探到丰富的油气资源的是 ,请简述理由。(4分)
(4)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4分)
探究二:背斜、向斜构造的地理意义

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该地背斜岩层中的煤矿资源被侵蚀搬运掉了。

甲的岩层是中间低两边高,有利于地下水向甲地汇集。

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应该选择乙地。 因为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结构稳定,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完好的岩层
二、断块山
断层: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出现断裂














岩层错位
形成断层





























地垒


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
如:华山、泰山、庐山


地堑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总结: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对比



岩层不连续
断块山
断层
岩层连续
高大的褶皱山脉
褶皱
图解
岩层连续性区别
地表形态
地质
构造










岩层变化
波状弯曲
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小试牛刀
1、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为 (  ) A.地势的高低变化 B.地形的起伏状况 C.岩层的坚硬程度 D.岩层的新老关系
右图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2~3题。
2、乙处的构造地貌是 (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向斜谷地 D.背斜谷地
3、有关乙处的地质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理想的储油构造 B.最理想的储水构造
C.适宜开挖地下隧道 D.受挤压,多裂隙,岩层破碎
4、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   )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D
B
B
C
敬请各位同仁
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