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梦回繁华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汴梁 题跋 田畴 岔道
漕运 篙 冗长 遒劲 簇拥
biàn
chóu
qiú jìng
bá
chà
cù
cáo
gāo
rǒng
春寒料峭( )
长途跋涉( )
舳舻相接(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bá shè
zhú lú
zhǒng
luò yì
qiào
浏览课文,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介绍唐宋画的题材特点,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段: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清明上河图》作画时间、背景。
第三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
第四段:详写《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第五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和价值。
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何好处?
全文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第四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部分使用了开卷处——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由次到主,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这样写,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清明上河图的?
1.描摹市井风情的繁华;
2.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
3.想象古代人们的生活。
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用音乐来比喻绘画,将复杂深奥的绘画审美转变成生动、直白的音乐欣赏,说明《清明上河图》画面宏大而富有变化的特点,帮助读者理解绘画审美的专业内容。
3.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通过摹写人们的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的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用凝练生动的语言将静态生动的画面转变成动态 的、充满细节的活动场面,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近郊清幽静美的景色,形象典雅,意蕴无穷。
“巨大的漕船……一片繁忙景象。”作者描写细腻,将静态的画面描绘成动态的场面,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和对作品的理解。
5.举例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具体地说明绘画的题材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各行各业、无所不备……这些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描绘出市井的热闹繁华,而且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