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修三专题一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30题,建议时间40分钟。
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 B. 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
C. 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 D. 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
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说明( )
A. 百家融合的趋势 B. “尚同”的治世理想
C. 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 D. 依法治国的合理性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 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
D. 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
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事物自相矛盾
C. 事异则备变 D. 逍遥无为
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
A.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A. 儒家B. 墨家C. 法家D. 道家
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 )
A. “天”是否有意志 B. “天”是否客观存在
C. “天”是否施行“仁政” D. “天”是否高高在上
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 )
A. 外儒内法B. 大相径庭C. 法古用今D. 殊途同归
9.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
A. 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B. 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C. 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
D. 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
10.站在孔府大门前,可以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真正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思想家是( )
A. 朱熹B. 孟子C. 董仲舒D. 孔子
11.朱熹是理学大师,其《四书章句集注》对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
A.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B.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C.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D.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12.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新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
A. 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 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C. 吸收了佛教思想
D. 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13.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
A. 注重道德实践 B. 批判虚假说教
C. 强调重义轻利 D. 提倡心性修养
14.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映当时在邺下地区( )
A. 妇女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B.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C. 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
D. 政治腐败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15.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
A. 世界本源之争 B. 治学方法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道统思想之争
16.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展拓。”这是( )
A. 董仲舒在宣扬“天人感应”
B. 朱熹在讲解“格物致知”
C. 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 王阳明在阐发“致良知”
17.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多”。请问这位古人是( )
A. 董仲舒B. 朱熹C. 陆九渊D. 王阳明
18.南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北齐皇帝也曾下诏,“去秋已来,水潦人饥不自立者,所在付大寺及诸富户济其性命”。这反映了( )
A. 宗教勃兴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B. 政府借助民间力量应对自然灾害
C. 南齐皇族较北齐更富有社会责任意识
D. 儒家的“仁政”思想得到切实贯彻
19.王阳明先生是明代大儒。早年习儒,又在禅学上面下了很大功夫,上承孟子心性之学,一改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向外驰求的风气。王阳明思想的历程说明( )
A. 三教合流思想业已形成
B. 程朱理学失去统治基础
C. 儒学思想受到彻底批判
D. 儒家哲学信仰得到重建
20.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 重申传统“四民”秩序
B. 注重改善百姓生计
C. 关注人的道德修养
D. 主张整合社会阶层
21.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B.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主张思想解放
D. 揭露宋明道学家清心寡欲的虚伪主张
22.顾炎武认为,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的,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一也”。由此可知,顾炎武( )
A.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B. 提出主权在民的政治主张
C. 突破了“君贵民轻”的传统观念
D. 提出民贵君轻
23.黄宗羲提出“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矣”,而“夷狄”所以能够“乱天下”,又在于秦以后“废封建之罪”。据此判断,黄宗羲意在( )
A. 说明统一国家建立的不易
B. 批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 揭示政治腐败的历史根源
D. 肯定秦朝封建政权的意义
24.《焚书?答耿中丞》说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此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 将孔子奉为偶像 B. 否认孔孟学说
C. 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D. 维护传统的礼教
25.《清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 )
A. 肯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
B. 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C. 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
D. 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
26.李贽在其《童心说》中强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童心说”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
B. 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C. 破除了对孔子的盲目崇拜
D. 视童心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27.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
A. 董仲舒B. 朱熹C. 黄宗羲D. 孙中山
28.明清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 对君主专制的极力拥护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
D.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29.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评价李贽时说“少数评论者,竟说李贽站到了下层民众的立场上,批判了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这种论调自然更属于无稽。……如果在某些地方批判了他的地方官僚朋友,那也只是着眼在私人的性格和品德,而从没有提到经济立场。”这表明作者( )
A. 完全否定李贽的思想精神
B. 认为李贽的思想仍属于旧思想体系
C. 认为李贽的思想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关系
D. 李贽的思想不具有批判精神
30.“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的这一主张( )
A. 否定君主专制
B. 主张以民主代替君主
C. 反对君主制度
D. 致力于建立资本主义法治社会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提出以下主张:
时期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春秋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战国 孟子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汉代 董仲舒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宋代 朱熹 “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明末清初 顾炎武 “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人之大伦曰君臣,曰父子。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王夫之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角度对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并能结合时代的信息对提取的论题进行说明,史论结合。)
历史答案
1-10BBDCA CADDC
11-20CBDCB BBADC
21-30BCBCD ACDBA
31【答案】评分标准: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论题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论题较明确;②引用事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论题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问题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这一类试题是开放性比较强的试题,回答这一类问题,一般需要这样几步走。首先应该仔细的阅读材料,看看材料是关于什么的,然后认真的分析材料的要求,看看是要自己提炼观点,还是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者是论证材料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史论结合的分析说明。本题是需要根据材料信息,拟定出自己的观点,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等,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进行说明,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史论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