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小明的衣服上沾上了油渍,他用水来洗,可是用水洗不掉。妈妈说:“用汽油才能把油渍洗干净呢”。小明用汽油把油渍洗掉后想:这是为什么呢?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1、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水
2、分别加入食盐、蔗糖、熟石灰
3、振荡,观察溶解情况探究并思考一:现象:在相同的水中食盐和蔗糖溶解的多,
熟石灰溶 解的少。
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1、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植物油
2、一支加少量的水
3、另一支加少量的汽油探究并思考二:现象:植物油在水中不溶解,在汽油中溶解。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1、在1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水
2、加入硝酸钾,振荡,观察、
3、如不能完全溶解,加热,观察探究并思考三:现象:硝酸钾加热之前不能全部溶解,加热 后
全部溶解。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
度有关以上实验表明: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本身的性质、
溶剂本身的性质、
温度一天,豆豆生病了。吃完了苦苦的药,豆豆要喝糖水。妈妈往水中加了一勺糖,豆豆说:“多加些,我要甜甜的。”妈妈又加了一勺糖,糖有一些没有溶解。豆豆说“再加些,再加些。”妈妈说:“傻孩子,再加糖水也不会更甜了.”豆豆纳闷了,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更甜呢? 在烧杯中加入20mL水,在室温下,分别将硝酸钾一份一份(每份约2g)地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待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后一份,直至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探究并思考: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无限的溶解溶质。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我们刚才做实验的烧杯的底部还有固体没有溶解,你可用哪些方法将它溶解呢? 加水、加热我们在描述饱和溶液的时候要如何才更准确? 这种饱和溶液可否再溶解别的物质吗? 辩一辩,触摸本质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
3.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不同点是什么? 某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溶质。 现有一杯硝酸钾溶液,如何判别它是饱和的还是不饱和的? 在不改变温度等其他条件下,往溶液中再加入该溶质,观察是否能够继续溶解。如果能够继续溶解,则在此温度下,该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而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辩一辩,触摸本质硝酸钾的
饱和溶液
加溶剂升温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硝酸钾的
不饱和溶液
注:以上为通常情况,不适合所有的物质。1、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2、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3、什么条件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思考与讨论知识回顾: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略)
2.相互转化2.影响溶解性的因素1、溶质的性质2、溶剂的性质3、温度1、加水2、通常升温1、蒸发3、加溶质2、通常降温练习1.如图在三只烧杯中盛有等量的水,然后依次加入30克、40克、50克蔗糖,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溶解,最后情况如图,请你判断:
( )中溶液一定饱和,
( )中溶液一定不饱和;
( )中和( )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CABC2.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非常浓的溶液
B.增加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C.很稀的溶液
D.比该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浓3、下列因素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液的质量
C溶剂的性质 D 温度
4、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 蒸发溶剂 B 增加溶质
C 改变温度 D 加速搅拌巩固练习:5.在一定 ______下,一定量的_____里 _____ 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6.要使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1)________ (2)__________
7.30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高温度至100oc,则杯底___ (有或无)晶体,则该100℃的硝酸钾溶液是_____溶液(填饱和.不饱和)
8.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给予改正.
(1)饱和溶液是指不能再继续溶解原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还能继续溶解原溶质的溶液………………( ).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温度溶剂不能升 温加水无不饱和错错课件22张PPT。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1.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非常浓的溶液
B.增加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C.很稀的溶液
D.比该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浓2、下列因素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液的质量
C溶剂的性质 D 温度
3、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
是( )
A 蒸发溶剂 B 增加溶质
C 改变温度 D 加速搅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固体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溶解度是为了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强弱。注意点: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要素:a.定温:一定要指明温度。因为某种固体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度有所不溶,故只有指明温度的溶解度才有具体的意义 b.定量:溶剂的质量有规定的值,为100g。溶解度是相对于100g溶剂中溶解的固体质量,并非是100g溶液;c.定态:溶液必须是饱和溶液的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最大量;d.定性:固体溶解度有单位,为克(g)。溶解度的意义 表示在20℃时,每36gNaCl
固体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其饱和溶液也可表示在20℃时,每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的质量为36g。20℃时,NaCl固体的溶解度为36g。例1、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A物质,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B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比较则是( )
A. A的溶解度大 B. B的溶解度大
C.二者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分析:由于溶解度定义可知30℃时A的溶解度为10g,60℃时B的溶解度为20g,但是由于所给的温度不同,故无法比较,应选D。例2、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ag,则此时A物质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 )
A.等于a% B.小于b%
C.大于a% D.无法判断例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一定饱和
B.20℃时100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C.20℃时136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D.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为36%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a.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的是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即每一点都代表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或者说是相应的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b.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某一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未达到最大值,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c.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某一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d.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具有相同的溶解度。讨论:一般物质的溶解度规律a.大多数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的,如KNO3等属于“陡升型”;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如NaCl等属于“缓升型”;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的,如Ca(OH)2等属于“下降型”。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a.查找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b.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
c.了解温度变化对某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及变化趋势;
d.根据曲线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注:溶解度曲线中隐含条件为:溶剂质量为100g)
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除了与气体和水的性质有关之外,还与压强及温度有关。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你能得出答案吗? 2.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
A. 升温增压 B. 升温减压
C. 降温增压 D. 降温减压。C3. 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 蒸发溶剂 B.增加溶质
C.改变温度 D.加速搅拌D你能得出答案吗? 4.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能使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和( )
A.蒸发掉20克水后,保持温度为20℃
B.温度不变,加入20克水
C.降低温度到10℃ D.升高温度到30℃BD5.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 A物质,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 B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比较则是( )
A、A的溶解度大 B、B的溶解度大
C、二者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溶解能力)一定要在相同的温度、相同的溶剂的情况下比较D【练习】
6.右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随着温度的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 。
⑵曲线a和b的交叉点M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37℃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80℃时40g 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和b两种物质在60 ℃时溶解度相同30g不饱和7.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KNO3固体,下列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C如果把纵坐标改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横坐标不变,那结果又如何呢?8.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将15克的氯化钠放入50克的水中充分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若将20克的氯化钠放入50克的水中,充分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23.1%26.5%饱和9.常温下,向盛有几小粒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饱和硝酸钾溶液,并固定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
小军同学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结果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请你猜测,小军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氢氧化钠生石灰10、小刚同学绘制了如下图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A物质在温度为t2℃时的溶解度是 ;温度为t1℃时,
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 (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比较”);
(2)固体A中混有少量固体B,若要将他们加以分离,可以采用的
方法是 ;
(3)使A的不饱和溶液(已接近饱和)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
措施是① ; ② ; ③ 。
⑷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
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人们冬天
捞碱,夏天晒盐。据此我认为右图中
(填字母) 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
曲线相似。 a克相等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增加A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A 10、设计实验方案,从硝酸钾和氯
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
硝酸钾。步骤:1、加水加热溶解2、降温结晶3、过滤(得到KNO3晶体)课件16张PPT。6-3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nyq(1)20℃,氯酸钾的溶解度是7.4g。它表示( )
A. 20℃时,100g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氯酸钾7.4g。
B. 20℃时,氯酸钾在水中溶解7.4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100g水最多溶解7.4g氯酸钾。
D. 20℃时,100g水中溶解7.4g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2)20℃时,50g水里最多溶解5g甲物质,6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10g乙物质,则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比较(3)某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在该温度时,将40g食盐放入100g水中,所得食盐饱和溶液的质量是( )
A.36g B.136g C.76g D.140g4、溶解度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含义是( )
A某温度下,某物质的质量
B某物质的溶解度
C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的质量
D某温度下,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该物质的质量
5、下列操作中,不能使80℃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加入水 B降低温度
C恒温蒸发水分 D加入硝酸钾
6、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A的溶解度为25g;60℃时,B的溶解度也为25g,则40℃时,A、B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
A.A比B小 B.A比B大 C.A与B相等 D无法判断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溶液。 ( )
2、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
3、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 )
4、饱和石灰水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若水没有减少),表面形成了一层白膜,该溶液仍是消石灰的饱和溶液。 ( )
5、溶解度是个定值不能够改变。 ( ) 什么叫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呢?
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 (提示:物质溶解在水中,必变什么条件能使物质析出来? )
应选取用什么样的溶液更为有利,更合适呢?
是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物质形成的溶液呢?
1.晶体与结晶(1)晶体: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2.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即缓升型的物质。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称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如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
注意:固体溶质析出晶体后,往往需要过滤来获得晶体。 试分离出硝酸钾中混有的NaCl杂质分析:本题要求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组成的混合物。根据题意,在混合物中的硝酸钾含量大,氯化钠的含量小。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显著减少,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影响较小。因此,可采用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使硝酸钾结晶析出晶体,再过滤获得较为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答案:先将混合物溶于热水中制得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由于氯化钠的含量小,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可能不析出晶体。过滤,滤出硝酸钾晶体,氯化钠遗留在溶液中) 试分离除去NaCl固体中含有的KNO3。答案:先将混合物溶于冷水中制成NaCl的饱和溶液(由于KNO3含量少,KNO3的溶解可能没有达到饱和),再升温蒸发溶剂,而析出NaCl晶体(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故KNO3不会从溶液中析出),趁热过滤,滤出NaCl晶体。 1、下列混合物可以用结晶方法分离的是( )
A. 木炭粉和二氧化锰
B. 氯酸钾中含有泥沙
C. 硝酸钾中混有少量食盐
D. 在加热完全分解的高锰酸钾的产物中提取二氧化锰2、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
B.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份蒸发
C.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D.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 3、粗盐的杂质主要是氯化镁(能溶于水)。工业上常把粗盐粉碎后用饱和食盐水浸洗,再过滤出食盐。对这一过程认识正确的是( )
A浸洗前后,被浸洗的粗盐中的氯化镁的含量基本不变
B浸洗前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基本不变
C浸洗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D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数次地使用下去4、发现结晶现象的溶液( )
A.一定是浓溶液 B.可能是浓溶液
C.一定是饱和溶液
D.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5、20℃时, 200gA溶液蒸发掉10g水后析出2g晶体,同样温度下再蒸发掉10g水时,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又会析出2g晶体
B.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g
C.物质A的溶解度变小
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6、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霜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其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