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03-15 09: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一章 第3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同周期元素的递变规律课内探究学案 自我检测 答案
A B C C第一课时 同周期元素的递变规律【学习目标】
1、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地变规律。
2、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知识重点】
同周期元素性质地变规律。
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交流研讨:
1.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如何递变的? 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交流研讨:
2.尝试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方法导引 P21 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间接判断:
1、比较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一般说来,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第一组实验:Na、Mg与水的反应结论:Mg的金属性不如Na大量气泡、溶液变红加热前——无明显现象,
加热后——大量气泡,
红色明显
2Na + 2H2O ═
2NaOH + H2 ↑Mg + 2H2O ═
Mg(OH)2 + H2 ↑
(缓慢)△第二组实验:Mg、Al与盐酸反应 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反应较慢,缓缓产生气泡结论:Al 的金属性不如MgMg + 2H+ ═
Mg2+ +H2 ↑2Al + 6 H+ ═
2Al 3+ + 3H2 ↑
NaOH溶液MgCl2溶液AlCl3溶液现象:白色沉淀Mg(OH)2白色沉淀Al(OH)3加稀硫酸加NaOH溶液加稀硫酸加NaOH溶液现象:第三组实验 列表总结:NaOH
强碱Mg(OH)2
中强碱
Al(OH)3
两性
氢氧化物剧烈 迅速 元素非金属性(得电子的能力)强弱判断依据: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
物的稳定性。越易与氢气化合,生成的氢化物
也就越稳定,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酸性越
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③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Cl2>I2) 非金属性:Si < P < S < Cl科学事实 非金属性:Si < P < S < Cl科学事实SiO2P2O5SO3Cl2O7H4SiO4H3PO4H2SO4HClO4弱酸中强酸强酸最强酸高温加热成磷蒸气加热点燃或
光照SiH4PH3H2SHCl从左到右,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本节总结: 根据实验,可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对其他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请您小结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有何规律? 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试用结构观点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向右,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当堂达标】D A C D A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