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自然因素--水。所以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是自然地理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自然界的水循环又将自然界的四大圈层紧密相连。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课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第一部分,教材先介绍了水圈的概念以及水体的形态、分布和构成,这部分知识简单易懂,接着以读图思考的形式引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这是本节课出现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但比较薄弱。本节知识比较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推理,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高一学生不喜欢平铺直叙的说教,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探究感悟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课标及课标解析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以及相关关系。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内各种水体类型和分布
②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水圈的构成”和“陆地水的相互关系”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②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学案,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教学重点
1.水圈内各种水体类型和分布。
2.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五)教学难点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五、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列举法等,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的学习必须以运动和联系的思想来进行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对课文中的图表,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用学生熟悉的诗词导入,让学生明白诗句不光从文学的角度给我们带来精神享受,而且还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一定的地理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是一门边缘科学,它涉及到很多学科知识。
(二)自主梳理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共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学生阅读课文P54,完成学案——自主梳理。第二步检测自学效果,抽一名学生公布基础知识梳理答案,全班共同核对并更正。第三步教师新课点拨,点拨内容主要针对图3.1?水圈的构成?,通过各种水体及其所占比例。让学生明白①、全球储量最大的水体是什么?②、陆地上淡水储量最多的水体是什么?
③、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来自哪些水体?从而提醒学生,自然界中水的总量很大,但人类能够直接利用淡水的所占比重极小。要有节水意识。
(三)合作探究
我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挖掘陆地水体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补给关系。采用
小组合作方式,利用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完成思考题。为了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同时培养学生在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将书中的两道思考变成四道,在第一小题河流的补给形式之前,增加一道“图中涉及到哪些水体”的题目。学生回答完第二小题后,过渡到河流和湖泊的关系。学生给出河流和湖泊的关系后,教师播放河水与湖泊相互补给示意图,演示补给关系,验证给出的关系的正确性。由第二小题可知河流和地下水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补充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印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读书要思考。教师用一个框架图将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进一步加深印象。
学生评价千古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的合理性?
“天上来”基本合理:降水补给, “不复回”不合理:水循环。通过学习学生第一问是能够回答的,第二问可能答不出,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四)能力提升
这里我设计了两组读图,其目的就是挖掘河流的补给类型、补给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地区。为了降低难度我将两幅地图涉及到的补给类型、河流名称都以图名告知学生,学生只要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就能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五)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由学生自己谈收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用地理术语表达地理知识的能力。在平时考试检测时,我们发现学生在答主观题时总是写得长篇大论,得分却是少得可怜。其失分得原因就是未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表达信息。
(六)课堂检测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在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课堂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其中第1、2小题涉及水体类型及构成,第3小题涉及河流的补给类型,第4小题涉及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第5小题涉及河流补给的影响因素。其中3、4、5、小题的难度较大,如果这3小题学生能很好的完成则说明本堂课难点是突破了的。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一课时)
一、水体分类
二、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八、教后反思
我的上课和我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能力提升的第一个读图题作为案例来教学,这个变化是基于上课我对学生的能力水平熟悉后做出的调整,因为该图学生在高中阶段还未接触,特别是坐标轴到过来得图,学生在短时间内看明白有一定难度。二是在原来合作探究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加了小组间的竞赛,其目的是提学生精神、加强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提高课堂效率。这两个变化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第三个变化是把课堂小结由学生谈收获变成教师的总结。主要的原因是时间不够用。这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我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的不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