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三章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1、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2、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水循环的实际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3、教学重点
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 遵循水循环的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完成课堂知识讲解。
四、说教学程序
(1)相互联系的水资源
【问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
今天我们就讲一下,水到底哪里去了? 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导入新课。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课件展示图片】: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
学生自主讨论。
从歌词中,看到了水体的哪些形态与循环?
【课件展示各种水体之间补给的关系图】
“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总结】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以某种补给为主。
雨水补给: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依据气候类型判断)
积雪融水:冬季有大量积雪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融化而出现春汛。
冰川融水:山岳冰川融化,成为大河源头或干旱地区河流主要水源。流量受气温影响,夏季流量大。
湖泊水:对湖泊以下河流段径流起调蓄作用,延缓削减洪峰。人工水库、沼泽等湿地有同样的作用。
地下水: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往往构成河流的“基流”。
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
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
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高低,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水流一般由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
意图: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2)水循环的过程
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示意图,并交代出各环节,让学生讨论几分钟:
海水蒸发生成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云,这一环节称为蒸发。在一定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地面,这一环节称为降水。水蒸气在高空四处扩散,一部分水蒸气移动到陆地上空,这一环节称为水汽输送。水蒸气来到陆地上空,同样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汇聚在地面的水再次蒸发,在植被的表面会发生植物的蒸腾,这些水蒸气同样上升冷凝,成云致雨。落到地面的水会沿着地表低洼的地方流动,最终汇入海洋,这一环节称为地表径流。地表的水顺着土壤的缝隙深入地下,这一环节称为下渗。渗入地下的水在遇到第一个隔水层的时候会汇聚其上,并沿着低洼的地方汇入大海,这一环节称为低下径流。这就完成了水循环的过程。
点学生上去画,并填上相应的过程。
意图:通过讲解与讨论,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3)水循环的意义
让学生联系实际,假如没有水循环,世界会怎么样? 并且加以讨论。从而,总结出水循环的意义:
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
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
四:总结巩固
运用水循环原理,辨析下列说法。
4、井水不犯河水是对的还是错的?
答案:地下水与地表径流有交换。
播放 《中国洪灾旱灾以及人类污染水资源》的视频
从而启发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水是循环的,但资源是有限的,是分布不均的,是珍贵的。
意图:检测、反馈、矫正,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同时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圈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地球上的水体包括 、 、 ,其中 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淡水中储量最大的是 ,约占67%。
3、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