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1-03 08:1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维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洋流的形成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能力
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②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
布鲁纳教育理论强调,要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这有助于引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地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学习中需要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要重视创设情境,利用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对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在应试教育过度发展的当下,大部分初中学校对地理学科极不重视,不是开课不足,就是教师不专业,地理课基本上是在“放羊”,结果导致学生不了解地理,不会学习地理,对地理有一种愄惧甚至是抗拒心理。所以高中地理教学首先要调整学生学习的心态,其次是提高教学艺术,营造良好地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三、说教法
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故而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三板教学法、图表导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以三板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绘制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以此突出重点;采用自主讨论法与图表导学法进行小组学习,通过讨论完成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以此突破难点。
2、课前准备:制作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编写导学案。
四、说学法
1、导学案学习法
导学案有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习提纲、课外材料(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二战时德军潜艇在直布罗陀海峡成功躲避联军追查)、课堂巩固练习。通过导学案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师生互动学习法
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理想洋流分布模式图,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探究学习法
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提供分析方法和分析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
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并设问:“鸭子们”是如何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
预期目标: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新课教学】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概念
理解突破:由于洋流比较抽象,故而可以把它形容成海洋中的河流,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它的概念。
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分)
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
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红色表示暖流,如日本暖流;绿色表示寒流,如加利福利亚寒流。
师生归纳: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预期目标:学生学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3、洋流的形成
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三板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洋流受盛行风、密度差异和水位高低的影响分别形成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等三种类型,其中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重点突破:要求学生完成教材58页的活动。在学生填图画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画出“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等学生完成活动内容之后,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写出风带名称和画出洋流流向。利用案例2“二战时德军潜艇在直布罗陀海峡成功躲避联军追查”解说密度流和补偿流的形成。
预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以已有的风带知识去分析风海流的形成,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由此过渡到第四个层次“洋流的分布规律”。
4、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和自主讨论法
难点突破:联系气旋与反气旋的低空风向,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一小组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方向,第二小组观察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方向,第三小组观察对比南、北半球西风漂流的异同,第四小组观察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洋流的方向。
点评鼓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作适当的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归纳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环流:反气旋型(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环流:气旋型(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南极大陆外围形成寒流性质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预期目标: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培养他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手段:自主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重点突破:学生阅读课文并归纳出洋流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沿岸气候、生物资源和渔场、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利用课件讲述北大西洋暖流对西北欧气候的影响、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影响以及世界著名渔场的形成。
预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再一次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
【巩固练习】《学海导航》第57-58页选择题
【板书设计】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概念
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分)
?????暖流――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3、洋流的形成
?????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4、洋流的分布规律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环流:反气旋型(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环流:气旋型(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南极大陆外围形成寒流性质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沿岸气候、生物资源和渔场、海洋航行、海洋污染
?
?
附件????????????
??????????????????????????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
一艘中国大陆货柜轮上掉下的黄色塑胶玩具鸭,意外成为科学家观测洋流的远征军!这批小鸭从阿留申群岛“出发”,在海上已经漂流了14年,其中一批预定明年抵达英国。
????这批玩具鸭原本是浴缸玩具,1992年载运玩具鸭到美国西雅图的中国货轮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遭遇暴风,其中几个货柜被打落海中破裂,2万9000只黄色鸭、绿色青蛙和紅色水獭和蓝色乌龟塑胶玩具从此展开海上漂流“历险”。美国海洋学家艾伯斯麦尔认为这是研究洋流的很好标的物进而展开追踪,配合民众通报拣拾到这群塑胶鸭的位置和电脑模拟洋流循环图做比较。
????这群鸭子的漂流路线大致分南北两路,一路从阿留申群岛往北经过美国阿拉斯加与俄罗斯之间的白令海,进入北冰洋,塑胶鸭历经酷寒气候,被冰封了就静静等待冰融,或者随着冰山漂浮,据信花了五年时间经过北极,2001年抵达冰岛,然后进入北大西洋,2003年7月记录出现在美国缅因州﹔这批鸭子大致循着北太平洋的副极地环流漂流,为数约1万多只,现在,估计2007年会有一批鸭子抵达英国,漂流了3万5000公里。
????另一批约两万只鸭子南下,从阿留申群岛突破副极地球流,进入循着副热带环流前往夏威夷,1996年7月和1997年3月都分別有出现在夏威夷的纪录﹔这批鸭子估计漂流了4万8000公里。
????追踪显示,这群鸭子会环绕上述环流多达四次,第一次约花两年时间,后面三次要花三到四年时间,后面几次比较慢的原因可能是塑胶鸭破损,影响速度, 但是还能浮在水面上。
塑胶鸭的制造公司也配合学者的研究,“悬赏”100美元给发现鸭子的美国民众﹔而这些塑胶鸭经过长途旅行也身价倍涨,据传收藏价值有的喊价到1000英鎊。这些塑胶鸭在酷寒或烈日暴晒加上海水浸泡,有的破损不堪而“魂断”旅途中,被人捡拾到的,也多半已经褪色,不守黃色和红色褪色的比较明显,绿色和蓝色相对来说还保持原色。
?
?
??????案例2: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