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 序文小结:
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辞官归隐——自责自悔----自醒自慰已往昨非来者今是归隐出仕对比第一段:整体把握抵家居室欣喜若狂涉园舒适安逸出游留连忘返第二部分(2、3段)小结:
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重审心志承上而问委心任去留遑遑欲何之自我解答富贵浮云恬然自乐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 )反正 第三部分(第4段)小结:
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整体把握行文线索一、叙事线索二、感情线索归途抵家室内园中自责自慰怡然自乐闲适怡得 潇洒旷达出游欣喜若狂归去来兮自责自安归思自安自得归途之乐室中之乐园中之乐出游之乐乐天安命厌恶富贵(缘由)(主旨)归田归心总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表达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合作探究 把握疑难1、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四)可见,陶渊明的诗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唯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变化之中,2、从第二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3、第三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明确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③频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4、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问题探究5、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些情绪?岁暮年衰---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人生无常---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乐天知命---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痛苦,矛盾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探究阅读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一些,我们不宜提倡。但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官场的庸俗,平民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这种率真愤激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归去来兮辞》让我们全面了解了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对陶渊明而言,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生活的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东坡题跋》卷一引)敬服之情,无以复加。而《归去来兮辞》确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试分析其艺术特色
1、景为情设,情景交融,作者将归去时的思想和感受与自然景观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2、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诗人在语言锤炼上
功夫精深,一个短语,一组短句,或对偶,或排比,工整而有气韵,无不包含丰富内涵。
3、文体自由灵活。辞赋特点: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文中的典故:1、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乃瞻衡宇:
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3、三径就荒:
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4、审容膝之易安:
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5、复驾言兮焉求:
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拓展 写作素材开发
陶渊明借《归去来兮辞并序》表达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强调摆脱仕途羁绊的决绝态度,赞美自然美景和田园生活,表达田园生活的安逸喜悦之情,向往和追求美好、自由的精神境界。
角度点拨
常用于入世与出世、人生志趣、乐天知命、人文与自然、自由等话题
精彩运用话题一、双面的陶渊明
潇洒与沉重
《归去来兮辞》,读来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沉重。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寂寞与诗意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要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角色与本色
自然的人在社会中常常扮演着不同角色。有时,“心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隶,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们的内心又时时刻刻渴望着能摆脱俗世的羁绊,能自由轻松地生活。所以,要像陶潜那要敢于放弃角色,回归本色,按照自己内心真实去生活。这是一种智慧和勇气。
话题二、轻视名利
话题三、高洁志行
话题四、回归自然
话题五、享受亲情
话题六、张扬个性
古今异义①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②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古指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今义,除父母兄弟姐妹以外的亲 属。词义所指范围缩小了。)
情话: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古今异义③ 将有事于西畴
④ 既窈窕以寻壑
⑤恨晨光之熹微有事: 古义,耕种之事;今义,发生某事。 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义,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园,在园中;日,每天)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2:名词作动词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用桨划)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弹琴、读书)
实迷途其未远(迷途,误入迷途)词类活用3: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幼儿)
倚南窗以寄傲(傲,傲然自得的情怀)4: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词类活用5: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怡,使… …现出愉快的神色)
审容膝之易安(安,使… …安乐)6: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悦,乐:以…为快乐)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胡为”即“为胡” “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特殊句式 3 省略句
(1)(余)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悟以往之不谏恨晨光之熹微悦亲戚之情话善万物之得时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取独取独助词,的取独动词:去、到之一词多义而觉今是而昨非
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连词
表转折
表修饰
表并列
表承接以既自以心为形役
舟遥遥以轻飏
农人告余以春及
引壶觞以自酌
聊乘化以归尽
园日涉以成趣
木欣欣以向荣
问征夫以前路
乐琴书以消忧介词,使,让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结果
连词,表承接一词多义(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悟已往之不谏
①恨晨光之熹微 ②悦亲戚之情话
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④善万物之得时
⑤审容膝之易安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答案】D/①④⑤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结构助词,的。③之,动词,到。3.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天未大亮)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心神不安的样子)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B4.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径就荒(就,近于)
B.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
C.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
D.曷不委心任去留(委,委托)D 委:随,顺从6.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登东皋以长啸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既窈窕以寻壑 D.木欣欣以向荣B5.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生所资(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C7.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舟遥遥以轻飏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表修饰 B8.与“感吾生之行休”中“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B.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C.行将灭亡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9.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D10.下列划线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B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D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A11.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刘备天下枭雄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嬴乃夷门抱关者也A12.下列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乐乎天命复奚疑 D.眄庭柯以怡颜D1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复驾言兮何求 A.尔无我诈,我无尔虞 B.莫我肯顾 C.时人莫之许也
D.宁信度,无自信也 E.问女何所思E14.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D15.仿“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另造一对偶句。
答: 【答案】
叶淡淡以留意,花艳艳以娇人。山青青以凝碧,水潺潺而悠思。 千百年来,“兼济天下”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潜果真不想济世?历代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有陶潜付诸就行动。他晚年做的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他不乏济世的热肠。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内心没有惆怅。细读本辞,既有田园回归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至今,辞中反映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总能引起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潜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他永远是旧时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