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说课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愚公移山说课课件(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6 16:1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课课件
愚公移山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设想
教学设计
教法教学


教学步骤
01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02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03
教学设想
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04
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05
教法学法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06
教学步骤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分钟)
投影最近的一则关于徐悲鸿大师的画作《愚公移山》,价值两亿元的新闻,进行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讨新闻中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魅力。即便是古老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存在的价值。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主要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采用竞赛的方式,男女分组。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问题一
问题二
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采用辩论的方法,让每位学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时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各抒己见,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最后明确:愚公移山的精神并未过时。
问题三
问题四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3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 在家庭会议上

2、 愚公智叟辩难
板书设计:
感谢各位专家评委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