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38张ppt,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38张ppt,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7 17:48:29

文档简介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作用的战役。这一历史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取得的。由毛泽东主席撰写的这两则消息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 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 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新闻的知识
1. 什么是新闻 ?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
a)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 报道迅速及时。
c) 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
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 ——何事,经过Why ——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
A. 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B.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 介绍时代背景
四、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 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五、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六、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七、板书设计:
/
作业设计: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展示毛泽东所写的诗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 预习检查字词。
/
二、整体感知,获取信息。
1、了解学习新闻的六要素。
2、齐读这则新闻,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
明确: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3、解题:“百万”数量之多 “横渡”气势之大。
“百万”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三、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导语部分,并说说导语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的。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读课文,完成下表。
/
3.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4.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的民运。
四、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五、课文总结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六、板书设计
/
七、作业布置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接触,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学习理解。
课件38张PPT。导入新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一课时新闻是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报道。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新闻文体知识文体知识:(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作者简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作背景:阻遏( )芜湖( )荻港( )溃退( )歼灭( )绥靖( )( )瑰宝( )负隅顽抗( )高屋建瓴( )èwúdíkuìjīansuíjìngguīYúlíngpángbó气势磅礴( )( )学习字词:学习字词:塞sàisèsāidāngdàng溃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锐不可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平浪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军队)被打垮而后退。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要塞跟我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的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利南渡”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况。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渡江已取得部分胜利 整体感悟 学习探究 不可删去,电头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
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电头可否删去?有何作用?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事件:渡过长江。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精读探究2、参看课文批注
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精读探究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
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精读探究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头脑风暴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头脑风暴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褒贬 内容图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概括内容——顺利渡江主体:阐述具体内容时间地点敌军溃败我军竞渡结语:热情赞美——英雄式战斗人民必胜
敌军必败课堂小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布置作业导入新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字词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获(huò)得 当(dàng)真
要塞(sài) 歼(jiān)灭 馈(kuì)赠
阻塞(sè) 阡(qiān)陌 匮(kuì)乏
堵塞(sāī) 纤(xiān)维 溃(kuì)退跟我读 知识链接何人?(Who?)--人物
何时?(When?)--时间
何地?(Where?)--地点
何因?(Why?)--事情发生的原因
何事?(What?)-事情发生的经过
如何?(How?)--事情发生的结果
学习新闻六要素 知识链接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整体感悟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数量之多气势之大题目解义: 题目解义“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西路军
35万中路军
30万东路军
35万100万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1、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导语部分,并说说导语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的。 合作探究 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读课文,完成下表。 合作探究 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读课文,完成下表。 合作探究3.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合作探究 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4、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议 论 合作探究两个方面谁详谁略?我方略,敌方详。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军英勇善战,已为事实说明。议论敌方,是为了分化敌人,孤立少数,争取多数。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写法探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战线长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绩辉煌战线长胜利大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1、语言准确、概括 写法探究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褒贬2、鲜明的感彩 内容图示课堂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则消息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是我军胜利、敌军溃败的原因所在。布置作业